大祭司正和袁一舟,馮書海聊著,他胸前掛著的水晶骷髏頭忽然閃了一下。
隨後大祭司將骷髏頭貼到了眉心,雙目微頜,骷髏頭裡的閃光再次閃動了起來。一會兒功夫,大祭司抬起頭來,看著袁一舟說道,“袁先生,現在感覺如何?還乏力站不穩嗎?”
“已經好多了,怎麼了?”袁一舟覺得大祭司話裡有話,但是水晶骷髏的意識覆蓋太強,他沒有辦法讀取大祭司的心聲。
“我們有訪客了,現在是清河小姐妖絲恢復的關鍵時刻,不能打擾河伯,”大祭司解釋道,“這個訪客您先見見應該也是可以的。”
“啟炎紀的訪客,我先見?”袁一舟有點不明所以,跟大祭司澄清道。
“是火星元老廳的人,你應該認識。”大祭司肯定的說道。”中立派的姬軒長老!“
聽到這個名字,袁一舟心裡咯噔了一下,從侏羅紀為了自己的紫色智慧,挾持石夷紀人質開始,元老廳便有一個洩密者在幕後翻雲覆雨。三大元老按邏輯來說,最有可能的是侏羅紀的創始人阪泉長老。但是在侏羅紀中,龍耀天談及自己搶奪紫色智慧的動機,就是徹底擺脫阪泉長老的大腦控制,所以阪泉長老也是第一個被排除的。
剩下的只有倉希長老和姬軒長老,而此時姬軒長老的突然到訪,很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是,認識,但是不熟,如果能幫河伯應酬,大祭司儘管吩咐就是了。“袁一舟覺得不入虎穴,難得虎子,是敵是友,應該見一面就知道了。
”那就麻煩一舟先生了。“大祭司滿意的說道,”姬軒長老的座駕停靠在了他最喜歡的第六瑤臺,離文葉殿不算太近,但亦不遠,我派人送您過去吧。“
“仁生,過來一下!”大祭司抬手招呼著,正在指揮著各位祭司人員收拾祭祀現場的,一位年輕的男子。他的著裝與其他祭司並無不同,白色鑲金邊的披風袍,誇張的、用珍禽尾羽裝飾的帽子下面,是一張俊美的面容,那平和虔誠的表情,更讓這張臉看著格外舒服。
聽大祭司喊他,這位叫仁生的年輕祭司,信步穿過了前廳,來到大祭司面前,“大祭司,您有何吩咐?”
“這位是袁一舟先生,我們河伯的好友,受河伯所託,前去會見剛剛到訪的姬軒長老。”大祭司用起河伯的名號,毫不含糊。“麻煩你走一趟,送一舟先生去第六瑤臺,有熊臺主剛剛送來了訊息,已經在軒轅殿,備好了接風宴等著袁先生了。”
“好,我這就去準備,一舟先生稍等,我去去就來。”說罷,仁生便出了文葉殿,為袁一舟的第六瑤臺之旅做準備去了。
“有熊臺主?在等我?!”袁一舟本以為自己只是臨時幫忙應酬,沒想到對方有備而來。
“不錯,第六瑤臺是姬軒長老的本家,有熊部落的大本營!這一代的瑤臺臺主,有熊峰,是黃帝與其元妃螺祖的嫡系血脈,對姬軒那是言聽計從,”大祭司有點不忿的說,“所以第六瑤臺,幾乎就成了姬軒長老在啟炎紀的行宮,每次他來訪,為了減少事端,都是河伯過去見他,他很少來文葉殿!”
“減少事端?”袁一舟敏感的捕捉到了,大祭司話語中的資訊點。
“我們河伯無所謂在哪裡見他,反正黃帝本就算得上禹王的前輩,晚輩拜訪也是應該的。”大祭司不怕事多的八卦道,“但是我們那位神尊,可不樂意為一個黃毛小兒,屈尊去第六瑤臺!兩位上古尊神,還是老死不相往來為好。”大祭司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著地下無支祁所在的太陽宮說道。
“有熊峰為什麼等我?他怎麼知道我在這裡?“袁一舟覺得大祭司的熱情,都用在了八卦上古神明,對自己真正關心的問題,並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回答,便更進一步的問道。
”這個我可不太清楚,他剛才發來的資訊,是說姬軒長老邀請河伯,和一舟先生同去軒轅殿一敘。既然河伯現在還沒有辦法過去,一舟先生先過去,也不算拒絕他的邀請,大家面子上都過得去。“大祭司回答道。
‘這個有熊峰與我素未謀面,卻指名道姓讓我和文餘澤同行,’袁一舟心裡琢磨著,‘如果元老廳的洩密者真的是姬軒長老,那我和餘澤所擁有的兩個紫色智慧同時赴約,風險確實比較大,還是我單槍匹馬探探虛實比較好。’心下有了主意,袁一舟便囑咐大祭司道,”一會兒餘澤問起,麻煩大祭司跟他說,為了安全起見,我先去探探路,他就別來軒轅殿了。“
大祭司沒有料到袁一舟會這樣說,”安全起見?!你是說這次宴請有危險?一舟先生是不是多慮了?之前每次姬軒長老來啟炎紀,河伯都是單人赴約的,也沒見出什麼問題呀。“
”這次有可能不一樣,麻煩大祭司一定原話轉告,餘澤應該明白我的意思。“袁一舟話音剛落,仁生便入了文葉殿,來到他的面前,”一舟先生,麥舟已經準備好了,比您來的時候的麥船稍微小一點,但是在瑤臺之間,還是麥舟要方便快捷一些。“
”一舟,我和你一起去吧,如果真的有危險,至少我還能幫忙傳遞一下訊息。”馮書海請願道。
“你怎麼傳遞訊息?這裡又沒有電話手機。”袁一舟知道馮書海想幫忙,但是考慮他剛剛經歷的一切,還是留在文葉殿休息比較穩妥。
“這個你們不用擔心。”大祭司適時補充道,“傳遞資訊有仁生陪一舟先生就可以了,我們啟炎紀的祭司,都是至少開了心眼的。”說著,大祭司從懷裡掏出一個水晶球,這個水晶球比剛才祭臺上,葉清河胸前那顆水晶球稍微大一點。
只見仁生雙手合十於額間,唸唸有詞,然後大祭司的水晶球中,就漸漸浮出了一些畫面。袁一舟仔細比對,這些畫面正是仁生的視角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