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廣東提督楊遇明率數百親衛千里迢迢從昆明趕到廣東,在廣州提督府屁股都沒坐熱,就聽說明軍進犯廉州,連忙趕來博白督陣。

他知道如無意外,昆明清軍即將對滇南發起雷霆一擊,而把安南明軍留在廣西,使之不能返回滇南支援,就是洪承疇保舉他升任廣東提督的最大期望。

不過他認為只做到這一點,有點為雲南方面做嫁衣的感覺。以博白一帶雄厚的兵力,只要能黏住敵人,不讓明軍輕易登船逃跑,圍殲大部明軍精銳問題不大。

楊遇明剛風塵僕僕趕到博白,就接到明軍已登船出海的報告,氣得破口大罵。

“朱由榔真是狗改不了吃屎,又開始到處逃跑了。”

博白諸清將一直強忍著立功慾望按兵不動,默默聚集力量,就是怕打草驚蛇,沒想到蛇最終還是跑了,也是氣憤不已,紛紛附和,開口一起罵。

“逃跑皇帝,真不是浪得虛名。”

“可能是知道楊軍門駕到,被軍門的威名嚇到了。哈哈,哈哈……”

在座將領有些是李棲鳳直屬愛將、還有些是廣西本地將領,都不屬於廣東提督管轄。而廣東各路總兵,比如慄養志之類,名義上是廣東提督的下屬,事實上是否心服很難說。

自從第一任廣東提督李成棟反正,把清軍弄得灰頭土臉,清廷已經很多年沒有委任廣東提督了。一省提督應有的五個提標營,楊遇明還不知道在哪裡,現在只能先籠絡各路將領為他賣命。

他不敢託大,連忙推辭了幾句“過譽”,開始與在座將領敘往事,攀交情。

慄養志辛辛苦苦繞了十幾天山路,本想報徐聞一戰之仇,沒想到不光白跑一趟,反而看到以前的老兄弟忽然成了頂頭上司,心情大壞。

楊遇明、慄養志、高進庫三人都曾是劉武元的副將,大家資歷一樣老,長期平起平坐。憑什麼楊遇明去雲南打了幾場敗仗,回來馬上高升廣東提督?

慄養志很想不通,只是形勢比人強,他也不敢放肆,只能強提歡顏,附和著一起吹捧。

正當眾將親熱交流時,又有一份戰報送到:欽州忽然遭遇大量明軍猛烈進攻,已然陷落。

“明軍放著合浦不打,跑去打欽州?偽帝到底知不知道哪裡才是廉州府城?”

楊遇明手持報告看了又看,覺得明軍動向真是有點莫名其妙,將戰報給眾將傳閱,又向慄養志問道:“慄兄,你前幾個月和偽帝交過手,你怎麼看?”

慄養志感覺臉上微辣,心中暗罵:“你在雲南不也和偽帝交過手,磨盤山怎麼打的你忘了?”

“可能是察覺到我軍大部已在左近,所以趕緊先跑了,改打欽州。偽帝自從跟西營那幫人混在一塊,現在流寇之氣很重,很不好抓啊。”

“流寇……”

楊遇明深感贊同,這種到處流竄作案,不和敵人硬碰硬的習慣,確實很像當年的李自成、張獻忠的風格。明軍運用這樣的戰術可能會被擊敗,卻極難被消滅。

可是明軍為什麼要打欽州,難道真像流寇那樣,只為搶奪人口和物資?

楊遇明越想越不對勁,欽州那個小地方,從安南興師動眾來打,能搶到多少錢多少人?搞不好還會虧本,流寇絕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難道偽帝想回廣西?

想到此處,楊遇明感覺找到了頭緒,大聲道:“偽帝攻佔欽州,正是我們的機會啊。本督提議立即趕往欽州,把偽帝生擒活捉。”

……

朱由榔抵達欽州時,城池已被吳三省率軍攻破。

明軍快速爆破城牆的優勢太大,欽州城的三四千駐防軍還沒反應過來就被端了老窩。見欽州城只被炸出一個豁口,朱由榔相當滿意,命令以城池為中心佈置防禦工事。

欽江並不是非常大的河流,比南流江要小很多。現在是冬季,江面只有兩百步寬,所以完全阻止清軍渡江不太現實。

利用機動兵力攻擊渡江部隊,逼迫清軍把渡河點設在上游比較遠的地方,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只能拖延一段時間,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等清軍在上游成功渡江,他們可以重新到下游設立渡口,架設浮橋。到時清軍兩邊都有重兵防守,明軍水師在冬季狹小的河道內也難有作為,很難強行阻止清軍架橋。

因此明軍把防禦重心放在城外營寨和環繞全城的壕溝上。

欽州城的地形和安沛城差不多,都是江河環繞,只不過“幾”字形的開口比安沛大得多,因此城池只有東面和南面是完全臨江,北面和西北面都會面臨敵人進攻。

吳三省等將領都是挖戰壕的老手了,設計了一整套防禦方案。這次欽州是固守為主,因此吳三省把戰壕設計得又寬又深,剛被俘虜的幾千清軍立即派上大用場,拿起鐵鍬就開始挖。

同時明軍還在城池西北側豎立一個堅固的營寨,以精銳兵力駐守,干擾清軍使之不能從容攻城。

龍門、防城一帶的數千多青壯也被陸續徵召到欽州一起修築工事,協助城牆防禦。他們扛著鐵鍬、鋤頭,乘著各式各樣的小漁船而來,每個人臉上似乎都沒有即將面臨大戰的懼意。

“這些都是農民?放在軍隊裡也可以稱得上‘上勇’了。”朱由榔見到這些百姓士氣旺盛,不由得讚歎道。

“陛下明鑑,這些都是兩廣逃難過來的百姓,龍門太窮,沒辦法給他們武器盔甲和訓練,只能安排他們去後方種地。他們都是和韃子有血海深仇的啊……”

鄧耀長嘆一聲,接著指了幾個認識的人,講起他們的故事。

“此人叫李十三,廣州府番禺人,額,或者南海人,尚可喜、高進庫、楊遇明屠廣州時,他全家七口均被韃子所殺。

他和鄉親們躲在六脈渠中避難,又遇大雨,渠中水滿,又淹死不計其數。李十三精通水性,在渠中以蛇鼠為食,連躲二十日,方找到機會逃出生天。

還有那個瘸腿的,名叫姚四,潮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