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林書盛和每個遇到的人都打招呼,村民們也都很友善。

偶爾會遇到個別極其熱情八卦的大娘,抓著我的手問東問西。

原來只一上午,村裡又來個陌生人的事全村都知道了(當然是陳老三傳播的訊息)。

好不容易擺脫了熱情的大娘們,兩人身後又跟上了幾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反正他們白天沒事也是玩,平時就喜歡找林書盛玩,現在又來了個陌生的姐姐,覺得玩伴又多了一個,很是開心。

一路上嘰嘰喳喳的,十分歡樂。

村子北面有座小廟,供奉著赤山明神和龍王爺,這是海邊討生活人的信仰,每到重大節日,村裡會組織大的祭祀活動。

小廟旁邊小院有個二層小樓,算是“譙樓”,有記時的水漏刻,村裡選了幾個人輪流做更夫。

參觀完村子,林書盛帶他們回到自已住的小院。

小院整理的很乾淨,雞舍裡有四隻老母雞,兩隻大公雞,還養了兩隻鵝,另一半院子種些常吃的蔬菜,用簡易的柵欄做了隔離,防止雞鵝鑽進去。

院裡有個小石桌,四個石墩,一口小水井,林書盛說,日常吃的菜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了,有時村裡誰家有活計需要人手他會去幫忙,幹完活主家會給散碎銀錢做答謝,沒有錢的就給會給些日常吃的或用的。反正是餓不著。

每個月,有貨郎從外面過來村裡待兩天,帶來各種東西,可以用銀錢買,也可以用東西換。

不定期會來專收海貨的小商販,收走村民曬乾的海貨,漁民們大多靠這個掙點小錢,那些小商販壓價壓的很厲害,但因為出村去城鎮一次太費時間,所以大家也只能默默接受。

臨近中午,有的小孩回家吃飯了,還剩兩個小孩,一個叫吉祥,一個叫富貴,吵著要吃小林哥做的菜,林書盛笑罵他倆是小飯桶,拿個小筐就去摘菜。

我想去幫忙,林書盛讓我休息,和小孩們一塊玩兒,今天嚐嚐他的手藝,就當給我接風了!

我只好坐在石墩上,和兩個小孩大眼瞪小眼。

我不太擅長哄小孩兒,但這倆小孩兒多少有點社牛,很快你一言我一語的各種問問題,我耐心的儘量用孩子們能聽懂的詞語一一回答。

只是聊天很快就沒意思了,我找林書盛要了根細繩,教兩個小孩翻花繩,宋朝還沒有這個遊戲,兩個小孩很快進入狀態,玩得不亦樂乎。

趁他倆玩花繩,我又讓林書盛找了幾塊碎布,沙子是現成兒的,做了兩個沙包,教他們打沙包,三人的歡笑聲,引得附近鄰居頻頻隔牆張望。

林書盛做好菜叫我們吃飯時,三人已經是滿頭大汗了,洗過手和臉,進到屋裡飯菜已經擺好:一瓦盆粟米飯,黃瓜炒雞蛋、鹹鵝蛋、櫻桃山藥(沒有藍莓用的櫻桃醬)、蒜炒茼蒿、一盆飛蟹、海腸炒韭菜、冬瓜鮮貝湯。

兩個孩子口水都流出來了,但都很懂禮數,林書盛不說話都沒有動筷。

我看他們忍得很辛苦的樣子,覺得好笑,林書盛衝我笑笑,對孩子們說:“別裝了,吃吧!”

孩子們歡呼一聲:“謝謝小林哥,小葉姐姐,我們開吃啦!”

不得不說,林書盛手藝還真是不錯,每個菜都很好吃,難怪孩子們要留下蹭飯。

我也是邊吃邊誇讚,林書盛謙虛的說,自已這也就是家常菜的水平,宋朝這會兒“炒”這個烹飪手法京城剛剛開始出現,這裡比較偏遠,很多人都不會,大家都不會只有我會,沾的稀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