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書呈上以後,曹叡下詔說:“太傅學識淵博才能卓越,關心政事,又能深入研究刑法理論,這樣的大事,公卿百官一定要好好討論。”
司徒王朗發表看法,認為鍾繇想要減省死刑的條文,來增加朋刑的人數,這就像讓倒下的人站起來,讓死屍變成人一樣了。
王朗又說:“然而我儘管愚蠢,還是有與此略微不同的想法,五刑的內容,都寫在法律條文裡,本來就有減免死刑一等的法令,只要不處死就已經是減免了。這項法令已經施行很長時間了,沒有必要藉助斧鑿實行肉刑,然後才有罪刑的差別。前世的仁德之人,不忍心肉刑的殘酷,所以才廢除不用。廢除肉刑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現在再次實行,恐怕減刑的文書還沒有公佈於民眾眼前,實行肉刑的訊息就傳到敵人的耳朵裡去了,這不是招撫遠方之人的辦法。現在可以採納鍾繇想減輕死罪的想法,把死刑變成髡刑、刖刑。如果還嫌輕,那麼可以增加服役的年限。對內有用生存換死亡的無限恩德,對外則沒有用斬腳換鐐銬的駭人傳聞了”。
參加議論的有一百多人,和王朗持相同看法的居多。曹叡藉口吳國、蜀國尚未平定,暫時擱置了爭議。
太和四年,鍾繇去世。曹叡穿著喪服親自弔唁,賜諡號為成侯,兒子鍾毓繼承爵位。
當初,曹丕分出鍾毓的食邑,封鍾繇的弟弟鍾演及他的兒子鍾劭、孫子鍾豫為列侯。
鍾毓字稚叔,鍾繇兒子,他十四歲時就擔任散騎侍郎,為人機敏,談笑風生,有其父的風範。
太和初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圍攻祁山,明帝打算西征,鍾毓上奏疏說:“計策貴在廟堂制勝,功勳推崇運籌帷幄,不從殿堂上走下,就能決勝千里之外。陛下應該鎮守在中原,來作為四方雄壯之師的後援。現在大軍西征,即使有一百倍的威力,在關中所耗費的,不是一點的損失。況且盛夏時節行軍,是詩人所重視的,實在不是至尊之身應該親自出徵的時候。”
鍾毓升任黃門侍郎,當時正在大力興建洛陽宮室,曹叡臨幸許昌,天下官員都在許昌朝見天子,許昌宮殿狹窄,於是在城南用氈搭建一座行宮,準備了魚龍曼延的歌舞表演,加重了民眾的勞役負擔。
鍾毓進諫,認為“水旱災害不時發生,國庫錢財虧空,這類東西,應該在收成好的年份表演”。
他又上書說:“應該再次開墾關內的荒地,讓民眾致力於農耕”。
這些建議後來都被實行了,正始年間,鍾毓擔任散騎常侍,大將軍曹爽在盛夏時節去討伐蜀國,蜀國據險防守,大軍不能前進。
曹爽正打算增兵,鍾毓給他寫信說:“我私下裡認為決勝於廟堂的策略,不是面對石塊和弓箭,王者的軍隊,只需要征討而不需要交戰。這實在是虞舜用盾牌和大斧征服三苗,晉文公退避三舍誘敵深入的道理,沒必要像吳漢那樣長驅直入江關,像韓信那樣突然襲擊井陘。見到可行就前進,知道困難就後退,這大概是自古以來作戰的策略,希望公侯明察!”曹爽無功而返。
後來鍾毓因為不合曹爽的心意,被調任侍中,被外派為魏郡太守。
曹爽被殺後,他又被調進京城做了御史中丞、侍中廷尉,聽到君父死了,臣子應該為他申辯,等到士人被封為侯之後,他的妻子就不能再改嫁了,這是鍾毓所創的制度。
正元年間,毌丘儉、文欽造反,鍾毓持符節到揚州、豫州頒佈執行教免令,告知那裡的軍民。,回來後他擔任尚書。
諸葛誕造反,大將軍司馬昭商量著親自前往壽春討伐諸葛誕,正巧吳國的大將孫壹帶領著部下歸降。
有的人認為“吳國現在出現了新的矛盾,肯定不會再出兵了,我們東面的軍隊已經足夠多了,可以將來再打算”。
鍾毓卻認為“處理事情分析敵人,一定要根據自已的情況去估計猜度,現在諸葛誕把淮南的地方都給了吳國,孫壹手下的,人口不過一千士兵不過三百,吳國等於沒有任何損失,要是壽春的圍困還不能解除,吳國的內亂被平息了,他們沒準會出兵的。”
司馬昭按照鍾毓說的辦了。淮南平定以後,鍾毓擔任青州刺史,加授後將軍頭銜,升任都督徐州諸軍事,手持符節,又調任荊州都督。
景元四年鍾毓去世,朝廷追贈他車騎將軍的頭銜,諡號為惠侯,兒子鍾駿繼承爵位,鍾毓的弟弟鍾會,後面會專門出一章鍾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