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侄子,他的祖父荀曇是廣陵太守,荀攸年少喪父,等到荀曇死後,他原來的下屬張權要求為他守墓。

荀攸雖然當時只有十三歲,他很懷疑這個人,對叔父荀衢說:“這個屬吏的臉色不正常,恐怕有什麼奸邪之事!”荀衢警覺起來,於是追查盤問,這個人果然是個殺人逃犯。從此他就對荀攸另眼相看。

何進執掌政權時,徵召了荀攸等天下名士二十多人,荀攸到達京都,朝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董卓作亂時,關東興起義兵,董卓把都城遷到長安。

荀攸和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一起出謀劃策說:“董卓無道,比夏桀、商紂還要厲害,天下人都很怨恨他,現在他雖然仰仗強大的兵力,實際上只是一個匹夫罷,現在我們直接把他殺了來向百姓謝罪,然後據守崤山、函谷關,共同輔佐王命,來號令天下人,這是齊桓公、晉文公的壯舉。”

事情就快要成功的時候被發覺了,董卓逮捕了何題、荀攸並把他們關進監牢,何顒因害怕而自殺,荀攸說話、吃飯卻像往常一樣,正好趕上董卓被殺,他也就被赦免了。

隨後荀攸辭官回鄉,後來又被召進三公官署,以政績卓著被推舉,升為任城國相國,他沒有赴任,荷攸認為蜀郡、漢中艱險穩固,人民生活富裕,於是請求做蜀郡太守,由於道路阻隔不能到達,就停駐在荊州。

曹操迎奉皇帝定都於許,寫信給荀攸說:“現在天下大亂,正是才智之士操心勞神的時候,然而您卻回過頭觀望蜀郡、漢中形勢的變化,不是太長時間了嗎!”

這時曹操徵召荀攸擔任汝南太守,後來又進入京都擔任尚書,曹操平時就聽說過荀攸的聲名,和他交談後十分高興,對荀彧、鍾繇說:“公達,不是普通人,我能和他計議國家大事,天下還有什麼事情值得擔心的呢!”曹操給荀攸安排做了軍師。

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討伐張繡,荀攸對曹操說:“張繡和劉表相互依靠才變得強大,然而張繡帶領流動不定的軍隊仰賴劉表才能得到食物,要是劉表不給他糧食,關係一定會瓦解,現在不如減緩行軍速度等待時機,可以誘使他來歸降,要是急於進軍,他們兩人一定會分離。”但是曹操不聽從他的建議,立即向穰縣進軍,在那裡和張繡交戰。

張繡危急,劉表果然前來援救,曹操的軍隊失利了,曹操愧疚的對荀攸說:“我不用您的計謀才到了這個地步。”於是又佈置奇兵再次交戰,終於大敗張繡。

這一年,曹操從宛城發兵征討呂布,到了下邳,呂布敗退堅守城池,軍隊攻城沒有攻破,接連作戰,士兵都疲憊了,曹操打算班師回府。

荀攸和郭嘉勸他說:“呂布有勇力卻沒有計謀,現在多次交戰都戰敗了,他的銳氣已經衰敗了,軍以將領為核心,主將的銳氣衰敗了,軍隊也就沒有鬥志了,陳官有智慧卻行動遲緩,現在趁呂布的銳氣還沒有恢復,陳宮的計謀還沒有定下,就加緊進攻他們,呂布就可以被打敗了。”

曹操說幹就幹,掘開沂水、泗水淹灌下邳城,城池被衝破,呂布軍心動盪,手下反水,曹操不出意外的活捉了呂布。

荀攸後來跟隨曹操到白馬津去營救劉延,他籌劃了斬殺顏良的計策,攻下白馬回來,派輜重部隊沿著黃河往西走,袁紹渡過黃河追擊,突然和曹操相遇眾將領都很害怕,勸說曹操回去保護軍營,荀攸卻說:“這正是擒獲敵人的機會,怎麼能回去呢!”曹操用看著苟攸滿意笑了笑。

後曹操用輜重引誘袁軍,袁軍競相跑過去搶這些東西,陣型頓時大亂,曹操於是派遣步兵、騎兵一起來攻打他們,把他們打敗了,斬殺了對方的騎兵將領文丑。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軍糧快要吃光了,荀攸對曹操說:“袁紹運軍糧的車很快就會來的,他的部將韓荀勇猛卻輕敵,可以將他打敗。”

曹操說:“該派誰去呢?”

荀攸說:“可以派徐晃去。”

於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渙在中途截擊並趕走了敵人,把他們的軍用物資都燒燬了,這時正趕上許攸來投降,說袁紹派淳于瓊等人帶領一萬多名士兵接應運糧的隊伍,對方將領驕傲、士兵懶散,可以中途截擊。

大家都懷疑這件事,只有荀攸和賈詡勸說曹操出兵,曹操於是留下荀攸和曹洪駐守,親自帶兵去攻打敵軍,把淳于瓊等人都斬殺了。

袁紹的大將張郃、高覽燒燬了用於進攻的望樓之後前來投降,袁紹見此絕望丟下軍隊獨自逃跑。

張郃來降時,曹洪懷疑不敢接納,荀攸對曹洪說:“張郃是因為計謀不被採納,一怒之下才來的,您為什麼懷疑呢?”於是曹洪接納了他。

建安七年,荀攸跟隨太祖在黎陽討伐袁譚、袁尚,第二年,太祖正準備征討劉表,袁譚、袁尚則爭奪冀州。

袁譚派辛毗向曹操請降並求援,曹操打算答應他,就拿這件事來問部下們,部下們多數都認為劉表實力強大,應該先平定他,袁譚、袁尚不值得憂慮。

荀攸說:“天下正遭遇重大變故,可是劉表坐守長江、漢水之間,他沒有向四方擴張的志向已經可以得知了,袁氏卻佔據著四個州的土地,擁有十萬大軍,袁紹因為對部下寬厚才受到擁戴,要是他這兩個兒子能和睦相處,保持住現在的基業,那麼天下的災難還是不能停止,現在他們兄弟相互敵視,勢不兩立。如果一方吞併另一方,袁氏的力量就集中一起了,力量集中就難以圖謀了。趁他們混亂的時候攻取,天下就可以平定了,這一時機不能錯過。”

曹操表示贊同,於是他就答應和袁譚聯姻,回過頭來擊敗了袁尚。

後來袁譚叛變了,苟攸隨曹操在南皮將袁譚斬首,冀州平定以後,曹操上表請求封賞荀攸說:“軍師荀攸,自從當初輔佐我,每次征戰都會跟隨,前後多次打敗強敵,都出自他的計謀。”於是朝廷封荀攸為陵樹亭侯。

建安十二年,朝廷下令大規模評定功績頒行賞賜,曹操說:“忠誠正直,謀劃周密,安撫內外,是荀文若。荀公達僅次於他。”朝廷增加他的食邑四百戶,加上以前的一共七百戶,後來他又改任中軍師,魏國剛建立的時候,他擔任尚書令。

荀攸思維縝密善於料事而又明哲自保,自從跟隨曹操征伐以來,經常運籌帷幄,一般人和他家的子弟都不知道他謀劃的事情是什麼。

曹操每每稱讚他說:“公達表面上愚鈍而內心裡聰慧,表面上怯儒而內心裡勇敢,表面上軟弱而內心裡剛強,不喜歡自誇,不炫耀功勞,他的智慧是可以趕得上的,但是他的愚鈍卻是趕不上的,即使是顏子、甯武子也不能超過他。”

曹丕在東宮做太子時,曹操對他說:“荀公達,是人們在學問和道德方面的典範,你要按照禮節來敬重他。”

荀攸曾有一次生病,曹丕去看望他,獨自一人跪拜在床前,他竟被太子尊敬到這種程度。

荀攸和鍾繇關係很好,鍾繇說:“我每次要做事情,都要反覆考慮,自認為沒什麼可更改的了,把這件事說給公達,他的答覆總是出人意料。”

荀攸前後共謀劃奇妙的計策十二條,只有鍾繇知道。

鍾繇撰寫文集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人不能完全得知,荀攸跟隨曹操征討孫權,在路上去世了,曹操每次說起他都會流下眼淚。

長子荀緝,有荀攸的風範,很年輕就去世了。次子荀適繼承爵位,荀適沒有兒子,所以他的爵位無人繼承。

黃初年間,朝廷續封荀攸的孫子荀彪為陵樹亭侯,食邑三百戶,後來轉封他為丘陽亭侯,正始年間,朝廷追贈荀攸諡號為敬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