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洪字子源,廣陵郡射陽縣人,他的父親臧旻,歷任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守、太原太守,在任職的地方名聲很好。

臧洪形貌魁梧,與常人不同,以孝廉被舉薦為郎官,當時朝廷選拔三個部門的郎官去補縣令的空缺,其中琅邪人趙昱擔任莒縣令,東萊人劉繇擔任下邑縣令,東海人王朗擔任藺丘縣令,臧洪為即丘縣令。

靈帝末年,他辭官回到家鄉,廣陵太守張超請他擔任功曹。

董卓殺死少帝,企圖危害國家,臧洪對張超說:“明府家裡世代承蒙皇恩,兄弟共同掌握大郡政務,現在國家有難,奸臣沒有剷除,這正是天下節義忠烈之士報答皇恩為國效力的時候,現在本郡轄區還算完整,官民富足,如果敲動軍鼓,可以得到兩萬人,率領這支軍隊消滅國家的奸賊,做天下人的先導,這是大義。”

張超讚同他的建議,和臧洪向西來到陳留,拜見兄長張邈共同商議大事,張邈本來也有這種想法,他們在酸棗會合。

張邈疑惑的問張超:“我聽說弟弟擔任郡守,政事、教化、刑罰、獎勵,都不是自已做主,常常委任臧洪去做,臧洪是什麼人?”

張超說:“臧洪的才能智略都比我強,我非常喜歡他,他是國內的一個奇人。”張邈就邀請臧洪前來相見,與他交談後對他的才能感到十分驚異,又把他介紹給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他們和臧洪的關係都很友好,於是設立祭壇,共同宣誓結盟,各個州郡相互推讓,沒有人敢擔任盟主,都共同推舉臧洪。

臧洪就走上祭壇端起盤子敵血為盟說:“漢朝皇室遭遇不幸,朝廷綱紀失去控制,奸臣董卓趁機作亂,災禍加在皇帝身上,暴虐殃及無辜百姓,最可怕的是國家淪喪,江山覆亡,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等人,召集義軍,共赴國難,所有參加盟會的人,都要齊心協力,盡到臣子的節義,即使斷頭喪命,也一定沒有二心,有人膽敢違背這一盟約,就讓他丟掉性命,不留後代!天地神明,祖宗英靈,都來見證!”臧洪言辭慷慨,涕淚橫流,聽到他誓言的人,即使是士兵僕役,也無不情緒激昂,每個人都願意盡節,不久,各部竟然沒有帶頭進攻的,吃完糧食就解散了。

張超派遣臧洪去見大司馬劉虞商議,遭遇公孫瓚向劉虞發難,到了河間,又碰上幽、冀二州的軍隊交戰,使命不能傳達過去。

袁紹遇到臧洪,也特別器重他,和他結為友好關係,正趕上青州刺史焦和死去,袁紹讓臧洪去治理青州,來安撫民眾。臧洪在青州兩年,盜賊都逃走了,袁紹歎服他的才能,改任他為東郡太守,治所設在東武陽縣。

曹操在雍丘包圍了張超,張超說:“我只依靠臧洪,他會來援救我的。”

大家認為袁、曹關係正處在友好階段,而臧洪被袁紹上表推薦得以任用,他一定不會破壞友好關係而招來災禍,遠道來此援救。

張超說:“子源是天下的義士,終究不會背離根本,只怕他受人控制,不能及時趕到這裡。”臧洪聽說張超被圍,果然赤腳痛哭,整頓自已的軍隊,又向袁紹請求調派兵馬,要去援救張超,但是袁紹最終也沒有答應,張超最後被滅族。

臧洪因此怨恨袁紹,與他斷絕關係不再來往,袁紹發兵包圍了他,經過一年也沒有攻下,袁紹讓臧洪的同鄉陳琳寫信給他,申明利害關係,責備他忘恩負義。

臧洪回信內容大概是:隔絕闊別,相互掛念,日思夜想,幸好我們離得不遠,然而由於志向不同,不能相見,悲傷的心情,是發自內心的啊!

前一段承蒙不棄,屈尊來信,陳述利害關係,於公於私都非常懇切,我之所以沒有及時回信,既因為才疏學淺,不足以回應您對我的責難;

也因為您攜帶家人,依附在主人那裡,我們都曾經居住在東州,我卻成了您的敵人,以現在的情況事奉別人,即使表達真情,袒露肝膽,還是會被疏遠被治罪,說再好的話也要被責怪,正是自身難保,又怎麼能顧及別人呢?

況且以您的才能,遍讀典籍,難道還不明白人間正道,不瞭解我的志趣嗎?然而您還是反覆這樣勸說,所以我知道您的話,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想使我免除災禍。

如果一定要弄清長短利弊,辨別是非曲直,關於是非的議論,已經充斥天下,越陳述就越不清楚,不說也沒有什麼損失,而且說出來會傷害感情斷絕情誼,我不忍心這樣做,所以就放下紙筆,沒有答覆一句話。

也希望您深切體會我的心意,知道我的主意已經決定,不會再改變了。這一次又收到來信,引用古今道理,寫了滿滿六張紙,即使我不想說話,又怎麼能罷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