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二年春季正月乙丑日,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叛。

戊寅日,大將軍司馬師前去征討。癸未日,車騎將軍郭淮去世。

閏正月已亥日,司馬景王在樂嘉打敗文欽。文欽逃走,最後投奔了昊國。甲辰日,安風津都尉斬殺毌丘儉,將首級送到京都。壬子日,朝廷特意赦免了準南地區被毌丘儉、文欽所欺騙士人和平民。

朝廷任命鎮南將軍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司馬師在許昌去世。

二月丁已日,朝廷任命衛將軍司馬文王司馬昭為大將軍,總領尚書事。

甲子日,吳國大將孫峻率領部眾號稱十萬大軍進抵壽春,諸葛誕迎擊並打敗了敵軍,斬殺吳軍左將軍留贊,到京都獻捷。

三月,冊立皇后卞氏,大赦天下。

夏季四月甲寅日,封皇后的父親卞隆為列候。甲戌日,朝廷任命徵南大將軍王昶為驃騎將軍。

秋季七月,朝廷任命徵東大將軍胡遵為衛將軍,鎮東大將軍諸葛誕為徵東大將軍。

八月辛亥日,蜀國大將軍姜維進犯狄道,雍州刺史王經與他在洮西交戰,王經大敗,退回狄道城中駐守。辛未日,朝廷任命長水校尉鄧艾代理安西將軍,與徵西將軍陳泰合力抗擊姜維。戊辰日,朝廷又派太尉司馬孚為後援。

九月庚子日,教師講授《尚書》完畢,高貴鄉公賞賜手持經書講授的司空鄭衝、侍中鄭小同等人各有差別。甲辰日,姜維撤退。

冬季十月、高貴鄉公下詔說:“我憑藉微薄的德行,不能抵禦賊寇的侵擾,才讓蜀國盜賊在邊疆橫行無阻。洮西之戰,以至於打了敗仗,將士死亡,數以千計,有人戰死沙場,冤魂無法返回故土,有人被敵人捆住雙手,流落他鄉,我深深地感到痛惜,為他們哀悼。命令所在郡的典農中郎將和安夷、撫夷二護軍及各部將官慰問撫卹死者家屬,免除賦稅勞役一年;奮戰而死的將士,都按照以前的規定料理後事和進行撫卹,不要有遺漏。”

十一月甲午日,因為隴右四郡和金城連續多年受敵人侵擾,有些將士逃亡反叛投降敵軍,他們的親戚留在本地感到心中不安,朝廷全部赦免他們。

癸丑日,高貴鄉公下詔說:“此前的洮西之戰,將官軍民有的戰死沙場,有的溺死洮水,屍骨無人收斂,拋棄在荒野,我經常為此感到痛惜。通知徵西、安西兩位將軍,各自命令部眾在交戰地點和洮水流域搜尋打撈屍骨,入殮埋葬,來撫慰活著和死去的人。”

甘露元年春季正月辛丑日,有一條青龍出現在軟縣的井中。乙已日,沛王曹林去世。夏季四月庚戌日,高貴鄉公賜予大將軍司馬文王袞冕之服,配上紅色木底鞋。

丙辰日,高貴鄉公來到太學,問各位儒生說:“聖人有神明暗中輔佐,仰頭觀望,俯身明察,開始製作八卦,後世聖人重新推演出六十四卦,創立爻辭來探究事物的道理,但凡人生大義,沒有不完備的,而夏朝有《連山》,殷商有《歸藏》,周朝稱之為《周易》。《易》這類書有多種名稱,是什麼緣故呢?”

《易經》博士淳于俊回答說:“伏羲根據燧皇的圖畫創制了八卦,神農推演為六十四卦,黃帝、堯、舜通曉其中的變化,夏、商、週三代因時而變,質樸和浮華各有原因。所以易,就是變易的意思,名叫《連山》,就像大山出納雲氣,連線天地。《歸藏》,天下萬物沒有不歸藏在其中的。”

高貴鄉公又問:“假如伏羲根據燧皇創制了《易》,孔子為什麼不說高人氏死後伏羲氏創制了《易》呢?”

淳于俊不能回答。

高貴鄉公道:“孔子作《象》、《象》,鄭玄註釋,儘管一個是聖人,一個是賢人,可是他們所解釋的經典義理是一致的。現在《象》、《象》不和經文相結合,卻用註釋和經文相結合,這是為什麼呢?”

淳于俊回答說:“鄭玄將《象》、《象》融合在經文中,想要讓學習的人查閱方便一目瞭然。”

高貴鄉公問:“如果鄭玄將其合併在一起,對於學習確實方便了,那麼孔子為什麼不將其合併而使學習的人一目瞭然呢?”

淳于俊回答說:“孔子擔心他的解釋與文王的著作相混淆,所以沒有合併在一起,這是聖人用不合並來表示謙虛。”

高貴鄉公問:“如果聖人用不合並來表示謙虛,那麼鄭玄為什麼唯獨不謙虛呢?”

淳于俊回答說:“古籍含義弘大深刻,陛下的問題更是深奧幽遠,不是我能詳盡回答的。”

高貴鄉公又問:“《繫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使天下安定太平?,這是因為伏羲、神農的時代沒有衣裳。只是聖人教化天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淳于俊回答說:“三皇時代,人少而禽獸多,所以獲取它們的皮毛,天下人就夠用了,到了黃帝時代,人多而禽獸少,所以製作衣裳來應對時代的變遷。”

高貴鄉公又問:“乾卦代表天,卻又代表金,代表玉,代表老馬,天可以和瑣碎的器物相提並論嗎?”

淳于俊回答說:“聖人選取事物的形象,有遠有近,近的選取身邊的各種器物,遠的就選取天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