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牛

此獸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神獸。夔牛(kuí niú)夔狀如牛,一隻腳,頭上沒有角,青蒼色。有風雨,吼叫聲如同雷鳴,且伴有日月般的光芒。

歷史起源(傳說)

東海有座山,名叫流波山.此山距海岸約三萬五千米。.山上有一種野獸,全身都是青蒼色的,沒有角,僅有一隻蹄子,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閃耀著光芒,似日月之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它叫夔牛。後來黃帝得到了夔牛,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神的骨頭做鼓槌, 敲擊鼓,鼓聲響徹一千千米,震懾敵人,威服天下。

據史書記載:

《六帖》:“夔,一足,踔而行。”

《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繹史》卷5引《黃帝內傳》 :“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

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廣成子傳》:“蚩尤銅頭啖石,飛空走險。以馗(夔)牛皮為鼓,九擊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

對後世的影響

紋飾

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朝以來的著作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鬿(qí)雀

根據《山海經·東次四經》記載:

又東次四經之首,曰北號之山,臨於北海。有木焉,其狀如楊,赤華,其實如棗而無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註釋:北號山中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楊樹,開紅色花朵,果實與棗相似,但裡面沒有核,味道酸甜,人們食用它就不會患瘧疾。食水發源於此,向東北流入大海...... 山中有一種鳥,它形狀像雞,長著白色的腦袋,老鼠一樣的腳,老虎一樣的爪子,這種鳥名叫鬿雀,也能吃人。

在古代文化中,鬿雀被視為一種神秘的異獸,被賦予了許多象徵意義。它被認為是一種神秘的鳥類,能夠洞察人間的一切,因此被視為一種神秘的象徵。

食鐵獸

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熊貓

在遙遠的古代,中國的大地上存在著一種神秘而威猛的神獸——食鐵獸。據古籍記載,這種神獸在地球上生存了長達八百萬年之久,被譽為動物界的活化石。它不僅是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更是充滿了神秘色彩和令人驚歎的力量。

傳說中,食鐵獸曾是上古戰神蚩尤的坐騎。在神翼經中,我們可以找到關於它的詳細記載:“南方有獸,名曰齧,挺四雄,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試試銅鐵及竹骨鎳鐵。”這段描述讓我們對石鐵獸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認識:它外形如熊,頭小腳短,身上黑白相間,擁有著令人驚歎的力量,能夠咬碎銅鐵等堅硬之物。

在《山海經》和《神異經》等古籍中,也對食鐵獸有著更為生動和震撼的描述:“南方有獸焉,腳足大小,形狀如水牛,皮毛黑如漆,石鐵飲水,氣憤可為兵器,其力如剛,名曰齧。”

朱雀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四大神獸之一,代表南方方位,由南方七宿組成。

朱雀在五行中屬火,代表四季中的夏季,具有炎熱的特性。在八卦中,朱雀對應離,象徵火。朱雀被視為吉祥如意、繁榮昌盛的象徵,同時也代表著權勢和地位。

朱雀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宮殿、廟宇和藝術品上,朱雀的形象常被描繪為飛翔在天空中的神鳥,展現出一種優雅和力量之美。

除了作為吉祥之鳥外,朱雀在古代天文學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南方七宿的排列順序被用來表示時間和方位,對於古代農業、航海和軍事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鳳凰

據《山海經》記載: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譯:再向東五百里,有座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丹水發源於此山,向南流入南海。山中有一種鳥,形狀像雞,身上有五彩斑斕的羽毛,花紋像文字的形狀,它的名字叫鳳凰,它頭上的花紋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紋像“義”字,背上的花紋像“禮”字,胸部的花紋像“仁”字,腹部的花紋像“信”字。這種鳥,進食從容自如,唱歌跳舞也很自由自在,它一出現,就表示天下會太平安寧。)

出現于山海經中的鳳凰身著彩霞,羽飾祥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關於吉祥與和平的象徵。

但在神話中,鳳凰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是能夠給人們帶來太平、吉祥的瑞鳥。鳳凰指的是兩隻鳥,雄的為“鳳”,雌的為“凰”。

傳說在很久以前,鳳和凰形影不離,齊飛齊棲,每當凰在梳理著它五彩的羽毛時,鳳就會用它美妙的嗓音進行歌唱。但是好景不長,凰突然病逝。失去了凰的鳳,一夜之間身上的羽毛失去了所有的光澤,聲音也變得悲涼和滄桑起來,整日整夜在天空中徘徊、悲鳴。最終身體開始消瘦,羽毛逐漸脫落,喉嚨也唱出了血。

西王母是掌管災害疫病的天神,聽到鳳憂傷的歌聲想要幫助它,說:“凰已經命喪黃泉,如果你想要讓它復活,就得忍受住最炙熱的烈火焚燒 。”鳳聽完之後,在天上轉了一圈,揮起翅膀化成一團熊熊烈火,大火燃燒了幾天幾夜, 連西王母都非常擔心。後來,在烈火中,隱約浮現出兩隻帶火的鳥兒在揮舞著翅膀,鳳和凰從燃燒的灰燼中重生,飛向天空,光彩奪目,給人間帶來了歡樂和吉祥。這也是神話“浴火重生”的由來,後來鳳與凰的故事也象徵著忠貞不渝的愛情。

天狗

作為民間耳熟能詳的大妖怪,最早出現於《山海經·西山經》。文中記載道:“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郭璞曰:或作豹)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或作貓貓),可以御兇。”

依據此處的記載來看,最早的天狗雖稱之為“天狗”,其實與地上的獸類無異。“天”字最多作“不尋常”來解釋,跟目前主流的“由天而降”的天狗的意象也不太相符。

但自東晉郭璞,將《山海經》裡記載的“天狗”、“天犬”錯誤註釋為天狗星,古人將流星、彗星等異象歸結於天狗開始,接下來的漫長時間裡,“天狗”的精彩及其真正的含義才逐漸真正地印刻到歷史的軌跡裡,沉澱在不同文史古籍的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