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的上午,書記來了之後,雷山縣跟文化、旅遊相關的各部辦委局和鄉鎮的領導也都來齊了,李也只有一個上午的時間,就建議上午的時間分為三個時間段:九點鐘到十點鐘,培訓;十點鐘到十一點鐘,針對雷山和西江研討;十一點到十二點鐘,書記、縣長和李也合作模式談判。

上午的時間像打仗一樣,在緊鑼密鼓中過去了,培訓當然只能是普及了文化和旅遊產業的基礎知識,這一點其實很重要,有很多領導管了幾十年旅遊,可能連旅遊業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底層邏輯都沒搞清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領導幹部不要犯常識性的錯誤,李也對貴州也算是盡了自已的一份力吧,不想貴州像前世一樣,最後處處暴雷,資本不入,走投無路。

一個小時的研討會,也是很匆忙,遇到的問題很多,沒遇到的問題就更多,李也不僅要答記者問,還要誘導啟發,沙盤推演加案例分析,資料推理加前景預測,其實收穫最大的還是李也自已的團隊,雷山人今天也只是眼睛開始睜開而已。

最後的一個小時,原本是計劃就三個人商談的,後來,李也又建議讓張局長和吳局長也參與進來,李也的目的,後面的談判可以參照雷山的樣板。

最後,經過一個小時的磋商,達成的共識是,雷山縣儘快啟動六大任務,第一、頂層設計:包括產業規劃、區域規劃、投融資模式設計。第二:招商引資、業態投資、運營託管或者指導。第三、專項服務:圍繞西江千戶苗寨的提檔升級,提供全程服務,包括將來的創5A輔導,上市公司輔導,產業基金籌建等。第四、營銷推廣:營銷體系搭建、營銷渠道建設、市場推廣宣傳。第五、培訓教育、人力資源計劃。第六、全域旅遊體系的籌備。具體的合作模式,需要李也團隊回去後,提供合作綱要和服務清單。並指定雷山縣的業務對接人為西江公司的楊董。

中午的午餐,張局長、吳局長代表黔東南,書記和縣長代表雷山縣與李也共飲一杯酒,然後簡單的吃了個飯,稍事休息,下午2點李也一行離開西江,往黎平而去。

黎平縣是黔東南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其中侗族人口大概要佔全縣人口的70%,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

前世,李也參加貴州省首屆非物質文化論壇,作為主講嘉賓之一,認真的研究過貴州的高品級非遺專案,演講的PPT李也還依稀記得,從南美洲的“鷹之歌”開篇,講到黎平的“侗族大歌”,因為要講“侗族大歌”又研究了黎平,所以,李也今世雖然是第一次去黎平,但對黎平卻是非常瞭解。

黎平最大的IP,是侗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世界級的非遺專案“侗族大歌”,這種古老的傳統音樂,是侗族南部方言區的一種民間合唱音樂,流行的地區很廣。但重要是貴州和廣西的侗族聚居區,在貴州,黔東南的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是主要流行地區,在廣西,主要流行於三江侗族自治縣。源發地是黎平縣南部及從江縣北部,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一年入選的國家級非遺專案還有侗戲,侗戲,產生於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表演有說有唱、曲調豐富。主要曲調包括平板、哀調等,此外還有仙腔、戲曲大歌等;伴奏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竹笛、蘆笙等。傳統劇目有《梅良玉》、《毛洪玉英》、《劉知遠》、《江女萬良》、《珠郎娘美》等。

黎平作為侗族文化最主要的發祥地,非遺專案是非常多的,歌舞藝術類的還有月也、侗族琵琶歌、侗族薩瑪節(祭薩)、侗族蘆笙會、侗族哆遺、侗族河邊腔、君琵琶、侗族牛腿琴歌、侗族笛子歌、三省坡苗族民歌等。

工藝美術類的有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服飾、珠郎娘美、金漢列美、藍靛靛染工藝。傳統習俗類的還有侗族款約、侗族婚俗、求雨祭典、記堅習俗、社節、侗年;健康醫療類的有侗族摔跤、、侗族武術、侗族醫藥、痧症療法等。

黎平的肇興侗寨,是不屬於西江千戶苗寨的所在,可惜,於是地方管理者的能力差異,導致其只是曇花一現,黎平的肇興侗寨,有“侗鄉第一寨”之美稱,是全國最大的侗族居住區。肇興侗寨以鼓樓群最為著名,其鼓樓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被譽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選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古鎮”,2007年被中國《時尚旅遊》雜誌社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共同評選出“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遊目的地”,後來肇興侗寨開發成景區,可惜是從開園之日起就虧損,一直到李也重生前都沒有輝煌過,這也是李也前世的遺憾之一。

其實,說到真正有價值的旅遊資源和IP,黎平是優於雷山的,但是很顯然,雷山的治理能力要遠遠高於黎平。

黎平除了侗族文化聚集之外,文化和旅遊價值最高的就是黎平翹街了,這條街,兩頭高中間低,形如扁擔,俗稱“扁擔街”。這條街是古代,特別是明清時代很重要的商道,儲存了很多明清時期古建築群,一座座四合院,一排排封火牆,鱗林櫛比。特別是“兩湖會館”儲存完好,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城內72口古井星羅其間,給古城以靈氣。去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同時,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也是在這裡開的,1934年12月通道轉兵後,中央紅軍分兩路向貴州進發,於12月15日進入黎平。此時,北上還是西進的爭論並沒有結束,博古、李德仍堅持到湘西去。為了解決路線問題、思想問題、軍心問題,18日,由周恩來主持,開了一天一夜,爭論十分激烈,最後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會議透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黎平會議是長征以來具有決定意義戰略轉變的關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準備。

這些傳統文化都是瑰寶,也是李也最感興趣的,李也在車上跟黃文君小聲的介紹侗族的文化IP,這也是今後幾天黃文君的作業。最後,李也總結到,黎平絕對是一塊寶地,是“侗鄉之窗”“曙光之城”。這其實是李也最想打造的兩個沉浸式旅遊專案,這樣的專案才真正能夠代表貴州,代表中國。

不知不覺,汽車已經要到榕江了,張局長伸手拍了拍李也的肩膀,“李總,晚飯是不是在榕江吃?”“李也思考了一會兒,心想,如果去榕江吃晚飯,榕江的領導肯定要見,那今天就走不了,明天還要耽誤一天,但榕江沒有高品級的資源啊,後來雖然搞了個“村超”,不也是沒有其他資源,不得已搞的營銷嗎?現在這交通條件和傳播手段,也不是時候,以後再說也不遲吧。現在去了說不出個一二三來,還耽誤時間。不去的話,榕江的領導肯定有意見,但總不能說是我不去的吧。於是李也答覆道:“榕江有沒有重量級的旅遊資源?”李也把問題鎖死,重量級,“榕江也是少數民族風情,不過,倒確實沒有什麼重量級的資源。”“我們估計到黎平要十點了,如果再去吃飯,怕......”“行,那就不去,還好,我們預備了麵包,李總不介意,我們是沒問題的”“我也沒問題,張局,就怕你這嬌滴滴的美女局長吃不好啊”“行了,李總,別打趣我了,那我們就不去榕江了。”“行,聽張局的。”總之是張局決策,我們聽從安排。

路上,汽車在一個少數民族村寨停了下來,駕駛員需要休息。貴州的汽車司機,走山路據說是最厲害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因為,川中的成都平原是溫柔鄉,吸引著劍門關外的遊客和商人。

貴州在高原上,又是喀斯特地貌,黔道之難,其實勝於蜀道之難,只是貴州自古是蠻夷之地啊,苗族據說是蚩尤的後裔,打敗仗後不斷的逃,最後逃進了貴州的大山,才得以生存。所以,正常情況下,沒有人願意去貴州,這才讓蜀道難出了名。

李也他們也都下車活動,在山路上折騰幾個小時,屁股坐得痠痛,很不舒服。在地上走一走,雙腿才好像是自已的了。吃點麵包,喝點說,晚上只能到黎平吃宵夜了。

半個小時後,汽車重新發動,在茫茫的夜色中,繼續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