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節

相思

新雨滿江逢,

渡鳥去無聲。

一時相思起,

奔馬夜歸城。

賞析:這首詩以簡潔、含蓄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景物交融的意境。

新雨滿江逢, 這句話描繪了一場新雨過後的江景。\"新雨\"意味著雨後的清新,江水被雨水滋潤,滿江氾濫,也暗示了雨過天晴的景象。這裡的\"逢\"可能暗示了詩人對雨後景色的意外相遇,讓人聯想到詩人的心情也像這江水一樣充滿了新鮮感。

渡鳥去無聲。 \"渡鳥\"指的是江上的鳥兒,它們飛過江面時不發出任何聲音。這句話傳達了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氛圍。詩人透過描繪渡鳥無聲飛行的場景,來增強江景的寧靜感,也可能暗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靜謐和平和。

一時相思起, \"一時\"表示時間的短暫,\"相思\"則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這裡的\"起\"可能意味著思念之情突然湧起,也暗示了這種情感是短暫而強烈的。詩人在江景中,或許是因為某種觸發,忽然間思念起了遠方的人或事,心情也因此波動起伏。

奔馬夜歸城。 \"奔馬\"和\"夜歸城\"構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奔馬\"象徵著匆忙和快速,而\"夜歸城\"則暗示了歸家的路途。這句話可能描繪了在夜幕降臨時,匆忙歸家的場景,也許是詩人內心的渴望,希望能夠儘快回到家中。

總結,這首詩透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江景的感受以及內心情感的波動。詩中蘊含著對自然景物的讚美,對內心情感的表達,以及對歸家的嚮往。

第七百四十八節

相思

花飛夜夜本無憂

長風一日劍下愁

無限相思予明月

明月依稀照白頭

賞析:這首詩的意境深遠,蘊含著詩人對生命、愛情與時光的深刻感悟。

“花飛夜夜本無憂” 這一句的“花飛”形象地描繪了花瓣隨風飄散的景象,通常這是春末夏初的情景,象徵著美好事物的凋零。然而,詩人在這裡加上了“夜夜本無憂”,表達了一種淡然的哲學觀點,即自然之物本無憂喜,人類的情感寄託於自然之中,是人的主觀感受。這裡既展示了花的美麗自由,也反映了人對自然美景的感慨和無奈。

“長風一日劍下愁” 這句詩的“長風”和“劍下愁”帶有很強的武俠色彩,可能寓意詩人自身的生活經歷或心境轉變。長風常被用來比喻時間的流逝或者世事的變遷,而“劍下愁”可能是指詩人在重大決斷或行動後的憂慮和孤獨。此句表現了詩人面對人生或命運中的艱難抉擇時的內心掙扎與壓力

“無限相思予明月” 這一句中,“無限相思”傳達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而“予明月”則是嚮明月傾訴相思之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明月常被用來象徵離別和相思,詩人選擇明月作為傾訴物件,展現了一種雖然無法逾越但又無限深遠的情感。這樣的表達手法,既體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也表達了對無法觸及願望的無奈。

“明月依稀照白頭” 這一句揭示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受和自我認識的覺醒。其中,“白頭”指的是詩人因年歲增長而變白的頭髮,是衰老與人生經歷的象徵。“明月依稀照白頭”,可能意味著在人生晚年,雖然明月依舊明亮,但對於詩人而言,它的光芒已顯得模糊,不再是年輕時的那般明晰。這不僅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無常的哀嘆,也表達了對未來時光的無力感和悲憫。

整首詩從描繪自然景象到抒發個人情感,再到哲理的感慨,層層遞進,深入淺出。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徵,如飛花、長風、明月等,都極富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詩人透過對這些元素的描述和感悟,傳達了對生命無常的理解和對美好但無法企及事物的深切懷念。

第七百四十九節

相思

煙雨霏霏寄與誰,

清風夜夜與君歸。

落花依稀隨流水,

明月遲遲不肯回。

賞析:這首詩蘊含著深遠的意境和情感。

煙雨霏霏寄與誰, 這句描述了煙雨繚繞的景象,猶如輕柔的霧氣籠罩著整個世界。作者透過“寄與誰”表達了一種迷茫和孤寂的情感,好像煙雨中的寄託與期待無從落腳,彷徨不定。

清風夜夜與君歸。 這句表達了詩人對於清風與歸人的嚮往和期盼。清風夜夜伴隨著歸人,意味著詩人希望自已也能與清風一樣,輕盈自由地歸來,回到心中所向往的地方,與心靈深處的歸宿相遇。

落花依稀隨流水, 這句描述了落花隨著流水緩緩飄散的景象。落花隨流水而去,逐漸遠去,留下一片模糊而悽美的印象。這裡的“依稀”一詞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變遷,也勾勒出了詩人對於生命流逝和歲月逝去的感慨。

明月遲遲不肯回。 這句詩描繪了月亮緩緩升起的場景,也暗示了月亮不願離去的意境。明月遲遲不肯回,似乎是對於美好時光的留戀和渴望。這裡的“遲遲”表現了時間的停滯和延續,給人一種悠遠而莊嚴的感覺。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煙雨、清風、落花、明月等自然景物為載體,透過對於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於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對於歸途和歸宿的渴望與追求。每一句都充滿了詩人的情感與感慨,展現了古詩的優美和深邃。

第七百五十節

思鄉

青山夜無聲,

柳下憶相逢。

鄉書何時至,

淚眼溼朦朧。

賞析:這首詩是一首富有禪意和哀怨情懷的古風詩,表達了詩人在青山夜晚的寂靜中,對往事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待之情。

第一句:“青山夜無聲,” 這一句首先描繪了一個夜晚的青山,青山代表了一種恬靜、幽遠的意象,而“夜無聲”則強調了夜晚的寂靜,形成了一種對大自然的靜謐的描繪。這裡的“無聲”不僅僅是指外在的聲音,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寧靜。

第二句:“柳下憶相逢。” 這句表達了詩人在柳樹下回憶起與他人相逢的情景。柳樹下是一種幽靜的場所,常常被用來表達思念和相會之情。詩人透過“憶相逢”這一詞語,表達了對過往時光的懷念和思念之情。

第三句:“鄉書何時至,” 這句表達了詩人對鄉音、家書的期盼。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人們之間的資訊傳遞主要依靠書信,而“鄉書”則是指來自家鄉的書信。詩人在青山夜晚的寂靜中,思念著鄉音,期待著家書的到來,表現了對家鄉和親人的眷戀之情。

第四句:“淚眼溼朦朧。” 最後一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哀傷和眼淚的悲涼。在寂靜的夜晚,詩人的思念和懷念之情達到了高潮,眼淚溼潤了眼眶,使得視線朦朧不清。這裡的“溼朦朧”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感傷和淒涼。

總的來說,這首詩透過對青山夜晚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過往時光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待,以及對家鄉和親人的眷戀之情。詩人將自已內心的感慨與自然景觀相融合,展現了一種禪意和寧靜的境界,同時也流露出了對人世間情感和人生苦辣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