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行前,她緊緊抱住楊老將軍,眼中滿是關切之情:“爹爹,此次前往東境務必保重身體,一定要平平安安歸來。”楊老將軍用力地點了點頭,語氣堅定地說道:“放心吧,月茹。爹爹雖然年事漸高,但在戰場上殺敵仍頗具經驗與信心。”

楊月茹聽了父親的話,心中稍感寬慰,但眼神中依然流露出絲絲憂慮。她深知戰爭的殘酷與危險,儘管對父親的武藝和經驗充滿信心,但仍不免擔心他的安危。楊老將軍似乎看出了女兒的心思,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不用過於擔憂,我會小心謹慎的。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爹爹定當全力以赴,為國為民盡一份力。”

楊月茹默默地點頭,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她明白父親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知道自已無法阻止他奔赴戰場。她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父親能夠平安無事,早日凱旋歸來。最後,楊月茹再次擁抱了一下楊老將軍,然後轉身離去,身影漸漸消失在門口。楊老將軍望著女兒離開的方向,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既有對家人的眷戀,也有對國家的責任和擔當。

很快到了第二日楊老將軍和宇文宗帶兵出征東境的日子,宇文宗一身盔甲英姿颯爽,楊老將軍也是身披鎖子甲,騎著大宛良馬。身後跟著十萬大周軍隊,浩浩蕩蕩的直奔東境。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宇文宗與楊老將軍已離京城去東境已經一個半月有餘。

朝堂之上,周武帝端坐在龍椅之上,俯瞰著下方的文武百官。眾人肅穆而立,一片寂靜。

突然間,門口傳來一聲高喊:\"突厥使臣到!\"

周武帝心中暗歎一聲:\"果然,該來的還是來了。\"他用低沉的嗓音回應道:\"宣!\"

突厥使臣昂首挺胸,步伐穩健地踏入乾陽殿。他面對周武帝,躬身行了一禮,然後朗聲道:\"大周皇帝陛下,外臣受大突厥大皇帝陛下之託,特來向您宣讀突厥大皇帝陛下的旨意。\"

周武帝聞言,臉色瞬間變得鐵青,怒聲斥道:\"什麼叫宣讀旨意?莫非朕的大周成了突厥的藩屬之國不成?\"他深知此時前線與北齊激戰正酣,若再惹怒突厥,則大周必將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國家危在旦夕。

周武帝深吸一口氣,迅速調整好情緒,語氣冰冷地說道:\"罷了,直接將突厥的國書呈上來吧!\"

劉勳眼疾手快地來到突厥使臣面前,毫不客氣地一把奪過突厥皇帝的旨意,畢恭畢敬地走到周武帝面前,小心翼翼地遞了上去。

周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北齊雖然有錯,但如今北周也已經對其進行了懲罰,不如就此罷手吧。突厥皇帝提議讓北齊割讓十座城池給北周,同時他擔心北齊不肯割讓,還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屯駐在北齊北部邊境。

周武帝氣得差點脫口大罵,但他還是強忍著心中的怒火,努力讓自已的表情顯得和顏悅色一些:“突厥使者啊,你們陛下的建議倒也算合理,朕同意接受北齊的十座城池,此事就這麼了結吧。”

突厥使者見自已已經圓滿完成了陛下所交代的任務,心中暗喜,他向周武帝行了一個大禮,然後轉身離開了乾陽殿。

待突厥使者離去之後,周武帝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憤怒,他氣呼呼地一甩袖子,轉身大步流星地離開了乾陽殿。

劉勳高喊一聲“退朝!”隨即緊跟在周武帝身後,一同走出了乾陽殿。

周武帝剛剛踏出乾陽殿,胸中的怒火便再也承受不住,如火山一般噴湧而出:“這該死的突厥,若是不摻和我們大周與北齊之戰,此次大周必定能夠一舉滅掉北齊!他們居然還好意思說要讓北齊割讓十座城池給我們大周,可我們大周打下的北齊城池都遠不止十座了!如今突厥卻在戰場附近屯兵二十餘萬,還大言不慚地說是擔心北齊不肯向大周交付這十座城池。笑話!這十座城池何須北齊來交付?我們大周早就靠自已的實力拿下了!突厥屯兵二十餘萬,無非是想給我們大周施加壓力,迫使我們不得不妥協罷了!”

劉勳聽了,也不禁咧了咧嘴,附和道:“陛下聖明,一眼就看穿了突厥的陰謀詭計。”

周武帝眉頭緊皺著,滿臉愁容地說道:“就算看破突厥人的計謀又能如何呢!他們此次使出的可是堂堂正正的陽謀啊!如今大周與北齊正在交戰,如果此時再分兵對抗突厥,大周的局勢將會變得非常危險,突厥正是算準了這一點才會如此行事。”

周武帝說完後重重地嘆了一口氣,無奈地揮揮手道:“罷了,罷了!立刻去傳達朕的旨意,命令宗兒只需留下十座城池即可班師回朝!”

數日後,一名御史攜帶著周武帝的聖旨抵達了東境。此時,宇文宗已經率領大軍休整多日。由於旁邊還有二十萬突厥大軍虎視眈眈,宇文宗和楊老將軍都不敢輕易行動,以免打亂周武帝的戰略部署。

當得知御史進入軍營的訊息後,宇文宗急忙走出帥帳相迎。

御史神情肅穆,聲音洪亮地喊道:“中山王殿下接旨!”

宇文宗迅速跪地,恭敬地應道:“兒臣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中山王宇文宗討敵有功揚我國威,留下十座城池班師回朝!”

宇文宗心裡很清楚,周武帝這樣做完全是因為北齊和突厥施加的巨大壓力,迫不得已才向突厥低頭服軟。宇文宗無奈地接下聖旨後,御史便馬不停蹄地趕回京城向周武帝覆命了。

宇文宗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只在大周與北齊接壤的邊境重鎮上挑選十座固若金湯的城池,留下部分兵力鎮守,並安排驍驥營駐紮在新的邊境地區。一切部署完畢,他就與楊老將軍一同率領著從京城帶來的十萬大軍氣宇軒昂地踏上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