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春自從跟王元學習了兩年後,便一直苦心研究王元的思想。在王元研究手榴彈的時候,他已經成為了新一批的進士,入翰林院當了編修。

因為有一位當首輔的爺爺,所以當王元成為戶部尚書(部長)的時候,徐元春早已經是戶部侍郎(副部長)。

本就經過新時代思想洗禮的徐元春,是最能理解王元的,所以不管王元有什麼想法,他都無條件支援。本來徐階是派自已孫子去監視王元的,結果每次回家都只和徐階說王元的日常工作,徐階又極其疼愛這個孫子,無條件相信他,便再也對王元沒有什麼戒心。殊不知正是因為他派徐元春去監視王元,才讓他日後倒在這個決策上。對於有些人來說,理想信念勝過血脈之親,而徐元春就是這麼一個人。

其他部門基本是尚書和侍郎意見不合,經常找皇帝評理,只有戶部自從王元上臺後,再也沒有來過。

這讓皇帝挺意外,特意調查了一下,結果得知王元和徐元春想法基本一致,便對這兩個人多留了一個心眼。

皇帝本來是準備將祖全升為鎮國將軍的,只可惜因為祖英在皇帝面前公開說戰事勝利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手榴彈次之,所以只當了次一等的督軍指揮使(三品)。

批次生產複合弓後,周世華跟倭寇的戰鬥再也不需要拿人命去填,盾牌刀劍全都不要,所有士兵都拿複合弓。

這些士兵常年在戰場廝殺,個個體能了得,最次的都可以拉五百斤功,換算在複合弓就是一千五百斤,一千五百斤什麼概念呢?呂布只能拉這麼重。

一個呂布在三國中就是佼佼者,若是成千上萬的呂布拿著弓箭去打仗,威力可想而知,更何況這還只是最次士兵的斤量。

倭寇的個子很矮,只有一米五,他們的武士刀很長,有一米六。不要因為這樣就嘲笑他們,這群偏執認真的人,從小就把成為武士當成目標,為此堅持不懈的訓練,武士在他們眼裡是榮譽的象徵。

明軍步兵往往需要兩三個才能圍剿一個倭寇,若是這些倭寇沒有實力,憑那彈丸之地所能孕育的人數,早就被大明帝國給耗盡了。

倭寇們帶著五千人和一萬明軍對陣,這是雙方一直以來預設的。明軍認為倭寇太過靈活,所以需要兩個士兵才能互協防;倭寇認為明軍高大笨重,每一個倭寇都認為自已完全可以對付五六個明軍士兵。

事實證明,倭寇自古以來就是盲目自大的。周世華的分析是正確的,往往需要兩個士兵才能對付一個倭寇。

這一戰周世華到處散發訊息,說即將派十萬兵剿滅倭寇。周世華的目的很簡單,趁倭寇不知道明軍有複合弓,給他們致命一擊。

倭寇將領已經聽過太多次這樣的訊息,甚至有一次還傳出明軍要派五十萬大軍踏平櫻花島。嚇的倭國首領派人去求和,卻遭拒絕。這一舉動使倭寇們萬念俱灰,覺得大明帝國要認真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痛定思痛,倭寇們重整旗鼓,決定以死相拼,就算被滅國也要咬掉明帝國一隻耳朵。倭寇們還真是偏執,從不妥協,首腦無數次在軍營進行高昂的演說和激勵,甚至還和士兵們同吃同住,這行為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倭寇士兵們信心。倭寇首腦集結了八萬軍隊,這已經是倭寇們八成的兵了,孤注一擲。成功他們將踏平明帝國,成為世界主宰;若是敗了,從此倭國將從世界上消失。決戰開始,卻驚呆了倭寇將領,明軍只來了二十萬大軍。倭寇將領怕有什麼埋伏,就派人打探,得知明帝國不僅要防著倭寇,還要防著蒙古和韃靼進犯。明帝國確實有五十萬大軍,而且不止五十萬,可是分出去防這些部落進犯,京城和各省市一分,這些邊境能分到十五萬已經是極限了。得知這個訊息,倭寇大喜,喜的不是倭寇能贏,因為他們贏不了。喜得是不用被滅國了。這一戰倭確實失敗了,卻只死一萬人,明軍勝利,可也死了八千人。二十萬對八萬,打出來這個戰績,只能說倭寇們雖陰險狡猾,卻也絕非宵小之輩。

聽到又一次剿滅自已的訊息,倭寇將領決定給明軍將領一點顏色看看,每一次都說要剿滅我們武士,這一次讓我們武士來剿滅你們明軍!

倭寇將領當即向首腦請求把國內剩餘的軍隊派給自已,首腦怕將領擁兵自重,便親自參與。

倭寇國內現在一個兵士都沒有,全在前線。透過首領的演說,士兵們知道了戰場情況,覺得這是一次必勝的戰爭,個個春風滿面。

可惜這是他們最後一次了。

倭寇將領心中認為十萬對十萬的戰爭開始了。倭寇將領身先士卒,只見他對著一個明兵欺身而上,用刀柄將其擊倒,順勢拔刀,一刀斬嚮明兵喉嚨,明兵當即吐血而亡,一個又一個的明兵就這樣成為他的刀下亡魂。

戰場是一處巨大的盆地。看著和自已兵力差不多的明軍,倭寇將領毫不懷疑會有什麼埋伏,持續深入。

周世華還在等,他早已安排四萬名手持複合弓的明兵,在山坡後埋伏,只待在山頂某處出現一股濃煙,所有人便會齊發箭羽,將這些倭寇送去見閻王。現在倭寇十萬人的隊伍還沒有完全進入包圍圈。等等,再等等。

在盆地內和倭寇戰鬥的明軍其實只有一萬人,倭寇將領從遠處看見明軍尾部的明兵,只不過穿著明兵衣服的布袋罷了,只是中間還隔著一萬明軍,且倭寇本就矮明軍士兵一頭,所以那些模糊的浩浩蕩蕩被他理所當然的認為就是明軍。畢竟他們素來是禮儀之邦,這種下三濫的手段不屑於使用才對。

盆地內的一萬明軍也在等待著山頂的濃煙,那是撤退的訊號。

半個時辰後,盆地內一萬人明軍也只剩三千人還在苦苦支撐。趴在盆地上方的明兵見此一幕個個怒不可遏,手裡的複合弓越握越緊。

盆地內的明軍越來越少了。

半個時辰後終於在山頂某處,濃煙滾滾升起!

十萬倭寇終於全部進入明軍的包圍圈。

箭矢破空的聲音迴盪在戰場每一處,每一箭都如同猛獸般凌厲,讓人心悸。弓箭手們毫無花巧的動作,卻展現出了驚人的力量和準度。

數萬箭羽的怒吼響徹天際。

密密麻麻的箭羽剎那間鋪滿整個天空。

這一戰周世華摧毀了倭寇們的一切,他們再也沒有能力進犯大明,附屬是他們的歸宿,但卻不是最後歸宿。

皇帝收到戰報,龍顏大悅,當即封周世華為鎮國將軍,位列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