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壽宴
穿越之科舉打仗娶夫郎 粉紅豆豆子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再次唱起這首歌時,顧雲起已經脫離了那個充斥著死亡和絕望的末世。
眼前是一片歲月靜好,身旁有親人愛人相伴。那些曾經刻骨銘心失去的所有,好像都在一步一步的被他找回來。
夏日的陰涼處,微風不燥,水面上泛著粼粼的波光。
顧雲起低沉而清醇的嗓音如清澈的溪水一般,緩緩流淌。
溫瀾聽著聽著就入了迷,一曲終了也沒緩過神。
“好聽嗎?”
恍惚間,顧雲起低沉含笑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彷彿一根羽毛掃過心間,酥酥麻麻的。
“好聽。”溫瀾自已也不知道為什麼,莫名的能從顧雲起歌裡聽出一股悲涼與思念。
伸手環住顧雲起的腰,溫瀾用自已笨拙的方法表達對愛人的安慰。
誰都沒再繼續開口,兩個人就這樣默默地依偎在一起,看著遠處雲捲雲舒。
一直到氣溫開始轉涼,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一家人才重新上了馬車回家。
小瞳瞳這一覺睡得很沉,被顧雲起用小毯子裹成了一個小粽子抱在懷裡,依然在呼呼大睡。
馬車到家時,太陽剛剛落下,天邊一抹火燒雲紅的很是好看。
宣王府的鼓樂聲也停止了,只偶爾傳來賓客喝酒聊天的聲音。能一直熱鬧到現在,可見趙允瑋在朝中人脈勢力之廣。
顧雲起冷哼一聲,抱著兒子轉身進了屋子裡。
趙允瑋大婚後沒多久,朝堂上就漸漸的出現了請皇帝立太子的聲音。
大晟的皇太子基本上都是在成年後冊立。如今皇帝的幾個皇子都已經加冠了,皇帝卻還是不提立太子的事情,朝臣們都有些著急了。
皇帝年事已高,馬上就要過六十大壽了,皇太子到現在卻還沒個影兒。這麼多的成年皇子,大臣們也在糾結猶豫著站隊呢。
然而皇帝在勤政殿裡看到請立太子的奏摺,卻是越想越心煩。
他二十歲及冠就被冊封為太子,二十多歲先皇駕崩後便順順當當的即位。
在位三十多年,自覺是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對待臣子也是不吝獎賞。
可是歲月荏苒,恍惚間就已經到了六十歲了,也到了該確定一個繼承人的年紀了。
想了想自已的幾個皇子,皇帝又有些心塞。
他一直不去想著立太子,就是不願意面對自已已經老了的事實,以往朝臣們也都心照不宣的不去提及。
可是自從老六成婚後,越來越多的人都明裡暗裡預示著該立趙允瑋為太子。
縱使皇帝往日最疼愛這個兒子,一旦想到他竟然也如此迫切的想要取代自已的皇位,好皇帝就有些氣不順。
這種明知自已不得不立太子,但是又總想著再拖一拖的複雜心情,讓皇帝苦惱的連飯都有些吃不下了。
用飯時,皇后注意到皇帝一副煩悶的樣子,只得變著法的提一些喜事來調節氣氛。
“皇上,您六十壽宴的章程,禮部那邊兒已經擬出來了。臣妾瞧著很是滿意,即隆重又不失新意,您可要也掌掌眼,看看有沒有什麼要改的地方?”
聽到自已的壽宴,皇帝勉強打起了一絲精力,但是看到那繁瑣的章程,皇帝隨手翻了翻後就放到一邊去了:“皇后你看著辦就好,朕有些疲乏,先回宮裡休息了。”
說完,就離開了皇后的宮殿。
立太子的事情皇帝一直沒鬆口,朝臣們也都漸漸沉寂了下來。
秋意漸濃,天氣轉涼。皇帝的六十壽宴也籌備妥當。
壽宴設在集英殿,場地廣闊,宮燈綵綢懸掛的不計其數,宮女侍從如流水般穿行在大殿中忙碌著。
皇帝大壽,舉國同慶。京城的所有街道上都掛上了火紅的燈籠,今日這些燈籠從早上一直燃到深夜,一夜不熄,為皇帝祈求福壽萬年。
不僅僅是大晟內外,就連狄戎都派了使臣前來給皇帝送壽誕賀禮。
顧雲起提前跟寧超透過信,知道這次來的人又是原衡,但是上次和談的另外兩個使臣卻沒有一同前來。
為了再一次確認,顧雲起主動請命,前去城外,代替皇帝迎接狄戎使臣,皇帝欣然應允了。
然而讓人失望的是,除了原衡之外,顧雲起的確沒有在隊伍裡看到其他熟悉的面孔。
但是原衡見到顧雲起時,卻是很高興。
因為白石關的一戰,顧雲起大敗了郭倫普。他手底下的猛士因多泰和大將固倫都折損在顧雲起手中,二王子一派的勢力受到大大削減。
也因此耶伊讓公主才能趁機收攏勢力壯大自已。現在狄戎王室中,七公主耶伊讓一派隱隱有了一家獨大的影子,繼承王位估計也是時間問題了。
此次前來恭賀大晟皇帝六十壽辰,原衡也是得了耶伊讓公主的命令,讓他務必與大晟與顧雲起搞好關係。
畢竟耶伊讓公主可不像郭倫普那個只長個子不長腦子的蠢貨一樣,拎不清自已的斤兩,只知道打打殺殺,一不小心還把自已的勢力折了進去。
壽宴當天,皇帝先帶領眾位大臣祭祀天地,禮部官員唱贊皇帝登基以來的種種功績。
最後再由皇帝一步一步登上祭壇,接受文武百官朝拜。
皇帝登基幾十年了,但是能拿的出手的功績也沒幾件,顧雲起收復蒙山關也算是一件。
禮官唱著怪異的腔調為皇帝歌功頌德,隨後皇帝年邁遲鈍的身影一步一步地費力爬上祭壇。
等到皇帝在祭壇之上站定,禮官揚起尖銳調子唱道:“天子升神州,社稷從聖主,滿拱榮旭寶玉帝王,晉應千載瑞金禧!跪!”
文武百官齊齊下跪叩首,顧雲起也跟著一起深深地俯下身去行大禮,三叩三拜,口中山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願吾皇萬壽無疆,千秋不朽。功業永存,德澤後世!”
祭拜過天地後,眾人又回到皇宮集英殿內宴飲。
這次皇帝的六十整壽,規模擺的很是盛大。
皇帝在集英殿最高處的玉階上落座,文武百官依次入座。
狄戎作為鄰國前來祝壽,原衡的位置就設在百官之前,以示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