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時,我們往往容易陷入一種自我中心的境地,認為自已的觀點,就是絕對正確的,從而不自覺地使用了絕對化的語言。
這種表達方式,不僅忽視了他人的感受,還會阻礙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深入交流。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的言辭,往往承載著比想象更多的含義。
絕對化的語言,就像是一道無形的屏障,將我們與他人隔離開來。它讓對話變得生硬,讓理解變得困難。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本身。
很多事情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絕對,就像天氣一樣,有時候你以為會下雨,結果卻是晴空萬里;有時候你以為會晴空萬里,結果卻是傾盆大雨。
同樣地,在聊天時,我們也不能輕易地使用絕對化的語言,來斷言某件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過於絕對地表達自已的觀點,一旦事情發生變化,就會讓自已陷入尷尬的境地。
這絕對化的語言,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劍,直來直去,沒有迴旋的餘地。
比如,你說“這事兒肯定沒問題”,或者“那個人絕對不行”,這種話語一聽就讓人覺得板上釘釘,沒得商量。
但在實際操作中,哪裡有那麼多板上釘釘的事情呢?
在寓言《北風與太陽》中,北風與太陽之間的進行了一場較量,他們比賽誰能更快地將路人的大衣脫下。
北風自恃力大無窮,便呼呼地颳起大風,想要透過寒冷迫使路人脫下大衣。然而,風越大,路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緊了。
這時,太陽登場了。它並沒有像北風那樣猛烈地進攻,而是溫柔地灑下陽光。漸漸地,路人感受到了溫暖,便主動脫下了大衣。
在聊天時,如果我們使用絕對化的語言,就像北風一樣,用強烈的氣勢,去逼迫對方接受自已的觀點。
這樣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會讓對方更加固執已見,甚至產生反感。
相反,如果我們能像太陽一樣,用溫和、包容的語言去引導對方,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善意,那麼對方就更容易接受我們的觀點了。
其實,絕對化的語言,是很容易得罪人的。
你說“這事兒肯定沒問題”,結果出了岔子,那你這話不就成了笑話了嗎?別人會怎麼想?是不是覺得你這人說話不靠譜,愛吹牛?這樣一來,你的信譽可就大打折扣了。
再比如,你說“那個人絕對不行”,結果人家後來混得風生水起,那你這話不就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了嗎?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我們在聊天的時候,還是儘量別用絕對化的語言。
而且,絕對化的語言,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有時候,我們說話的意思並不是那麼絕對,但用了絕對化的語言後,別人就可能會把你的話理解得過於極端。
比如,你說“這個電影絕對好看”,但別人去看了覺得一般,那他就會覺得你這人誇大其詞,不值得信賴。
還有一點,絕對化的語言,很容易讓聊天變得乏味,一句話就能把人給堵死!
如果我們聊天的時候,都用絕對化的語言,那話題就很容易被堵死,沒法繼續深入探討了。
比如,你說“這個觀點絕對正確”,那別人還怎麼跟你辯論呢?他只能點頭稱是,或者閉嘴不言了。
這樣一來,聊天就失去了樂趣和意義了,所以在聊天的時候,還是得用點技巧,讓話題能夠持續深入地展開下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那些喜歡使用絕對化的語言的人,往往與他們的認知偏差有關。
人們往往容易陷入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中,認為自已的觀點就是絕對正確的。
這種思維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忽略掉他人的立場,從而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
當我們過於執著於自已的觀點時,就會忽視其他可能存在的觀點。這種思維方式會限制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無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那麼,如何避免使用絕對化的語言呢?
我們可以嘗試使用更加委婉的方式,來表達自已的觀點。比如,我們可以說“我覺得這樣可能更好”而不是“你絕對錯了”。
這樣的表達方式,能讓人更加易於接受,能夠降低對方的防禦心理,並促進雙方之間的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