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溝通領域,每一個問題都如同一塊敲門磚,它輕輕叩響心靈的門扉,或是引發一陣深沉的思考,或是激起一片思想的漣漪。
當我們習慣於使用“是”或“不是”這樣的封閉式問題時,往往會在無形中,限制了對話的深度與廣度,讓交流變得單調而乏味。
封閉式問題,通常可以用簡單的“是”或“不是”來回答,它們的問題結構,往往限制了回答的範圍和深度。
例如,“你喜歡吃蘋果嗎?”這樣的問題,對方的回答,只能是喜歡或不喜歡,而無法分享更多的具體原因。這種提問方式,在獲取資訊時效率較高,但在建立深層次聯絡方面,則顯得力不從心。
想象一下,你與久別重逢的老友,相聚在咖啡屋的角落,窗外的陽光斑駁地灑在木質桌面上,你們之間的對話,卻被一連串的“你記得那次的旅行嗎?”“是的,我記得。”這樣的問答所佔據。這樣的對話,雖然禮貌簡潔,卻缺少了那份期待已久的心靈碰撞。
此時,若能換一種方式提問,如“那次的旅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有哪些特別難忘的瞬間?”這樣的開放式問題,便如同開啟了一扇心靈的窗戶,讓溫暖的陽光湧入。
老友的眼中閃爍著回憶的光芒,他緩緩講述起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你們之間的情感也因此而更加深厚。
羅斯福總統是一個天生的演說家,他深知,在與人交流時,提問的技巧至關重要。封閉式問題,往往會讓對方感到被限制,回答的範圍狹窄,容易陷入尷尬的局面。
開放式問題能夠引導對方展開思考,表達更多的想法,從而建立更加深入的溝通。
1933年,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的深淵之中,失業率飆升,民眾生活困苦。為了瞭解民眾的真實需求,羅斯福決定親自深入民間,與普通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在一次與失業工人的座談會上,羅斯福並沒有直接問他們:“你們失業多久了?”或者“你們覺得政府應該怎麼做?”這樣的封閉式問題。
相反,他採用了開放式提問的方式,引導工人們表達自已的感受。
“大家最近生活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特別困難的地方?”羅斯福溫和地問道。
工人們紛紛開啟了話匣子,開始傾訴自已的遭遇。他們談論著失業的煎熬、生活的艱難以及對未來的迷茫。羅斯福靜靜地聽著,不時地點頭表示理解。
當工人們發洩完情緒後,羅斯福開始引導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問道:“大家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當前的困境?政府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大家渡過難關?”
工人們開始積極地思考,並提出自已的建議。他們談論著加強職業培訓、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創造就業機會等措施。羅斯福認真地聽著,不時地提出自已的見解。
這次座談會持續了很長時間,但氣氛始終非常融洽。工人們感到自已的聲音被聽到了,自已的建議得到了重視。
羅斯福也透過這次座談會,瞭解到了民眾的真實需求,為他制定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羅斯福的經歷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避免使用封閉式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封閉式問題往往會讓對方感到被限制,容易產生牴觸情緒;而開放式問題,則能引導對方展開思考,並表達更多的想法,從而建立更加深入融洽的溝通。
《禮記》中曾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善問”,並非指頻繁地丟擲一個個封閉式問題,而是指能夠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對方敞開心扉,分享真實的想法。
正如一位智者所說:“真正的交流,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聽到了什麼。”
當我們用心聆聽對方的回答時,不僅能夠增進彼此的瞭解,還能夠激發彼此的創造力。
在職場中,避免使用封閉式問題,同樣至關重要。
一位優秀的領導者,不會只問下屬你完成任務了嗎?而是會關心他們的工作過程、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進步。
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還能夠促進團隊的協作。
我們來看看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中的一個情節,女主角安迪剛剛進入時尚雜誌工作時,她的上司米蘭達是一個極具挑剔的女主編。
有一次,米蘭達問安迪:“你覺得這件衣服好看嗎?”
安迪緊張地回答:“是的,很好看。”
米蘭達顯然對這個回答不滿意,她希望聽到安迪對於這件衣服的獨特見解。
安迪的封閉式回答,讓對話陷入了尷尬。
在這個情節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安迪的情商有待提高。
她使用了“是的”這樣的封閉式回答,限制了對話的深入。
其實她可以用開放式的回答,表達更多個人觀點,讓上司對她刮目相看!
比如她可以試著這樣回答:“我覺得這件衣服的設計非常獨特,尤其是領口和袖口的細節處理,既優雅又不失時尚感。”
這樣的回答不僅能夠展示她的審美能力,還能讓對話更加生動有趣。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所說:“情商高的人懂得如何管理自已的情緒,同時也能夠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從而調整自已的言行舉止。”
在這個場景中,如果安迪能夠運用高情商的溝通技巧,她就能更好地與上司溝通,展現自已的能力。
在生活的舞臺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位演員,對話則是我們表演的指令碼。
當我們用心地編寫這份指令碼時,就能夠讓生活的每一幕都充滿色彩。而避免使用封閉式問題,則是一種重要的技巧,它能夠幫助我們打破沉默、激發思考、增進情感、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