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之前傳出過大王吐血的訊息。

但新羅王金傅的突然,還是讓新羅的大臣們吃驚不小。

他們都在悄悄議論此事。

畢竟昨晚大唐的軍隊進入開京,甚至控制了開京。

但此時王后崔敏珠拿出了金傅的遺詔,由大唐皇四子李仲寧繼任新羅王。

李仲寧生母金瓶兒成為王太后,垂簾聽政;而原來的王后崔敏珠則成為了太王太后。

如果拋開李唐皇室的身份不說,李仲寧的確是新羅王金傅血緣最親近的後代。

但是讓外孫繼位,這就意味著江山易姓,著實讓他們有些無法理解。

但此時拿出詔書的並不是唐軍,而是新羅的王后崔敏珠,大臣們也實在是沒有啥證據質疑這份詔書。

雖然王后所在的崔氏在同大唐的商貿中得到了不少好處,但他們不敢用這個來質疑。

畢竟大唐的皇子出任新羅王也不是沒有好處,新羅能從大唐那裡得到更多的援助。

而且此時他們還需要依靠大唐趕走入侵的倭國。

幾天後新任的新羅王李仲寧,在王太后金瓶兒的陪同下在開京繼位。

大王年幼,自然是由王太后金瓶兒“輔政”!

新羅王的第一道詔令就是將新羅的軍隊全部交給唐軍駐新羅的最高將領都虞候胡大海指揮,擊退倭寇的入侵。

大唐原本就是天朝上國,如今新羅依靠自身的力量根本就無法抵禦八萬倭寇的入侵,將新羅軍隊的指揮權交給胡大海也無可厚非。

雖然新羅的大臣此刻心中明白大唐這是要準備徹底同化吞併新羅了。

此時他們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需要唐軍的庇護,但內心又不願意直接被大唐統治。

最終他們還是選擇向現實低頭,畢竟成為大唐的直屬地,他們政治生涯雖然基本結束了,但起碼能夠保住自己的富貴。

要是選擇得罪大唐,任由倭寇在新羅橫行,那麼他們可能連性命都保不住了。

兩害相權取其輕,最終絕大多數大臣都選擇了支援這個決定,先渡過眼前的危機。

他們跪在地上高喊道:“大王聖明!”

七歲的李仲寧望了一眼身旁的母妃,得到了金瓶兒一個肯定的眼神。

李仲寧調整了一下坐姿,用清脆的聲音說道:“諸位愛卿平身!”

就當所有大臣起身之時,只見禮部侍郎鄭熙載依舊長跪不起!

李仲寧儘管比較稚嫩,但也知道鄭熙載是在抗議。

只聽見鄭熙載大聲哭泣道:“大唐已經控制了新羅的貿易,如今再將軍事指揮權也交出去,即便是趕走了倭寇,我新羅國將不國啊!”

“還請大王三思!”

鄭熙載其實說的並沒有錯,可也得看看訴求的物件。

李仲寧是新羅的王不假,可他的身份首先是大唐的四皇子,鄭老頭在他面前說這些有啥用?

李仲寧剛想說話,就聽見一旁的金瓶兒說道:“大唐與我新羅有再造之恩,我新羅無論是文字、服飾、禮法、風俗、信仰,樁樁件件無不是學習於大唐?”

“兩國早已親如一家,不分彼此了!”

“若是鄭侍郎能夠率軍力挽狂瀾,將倭寇擊退,本宮就令大王收回成命?”

此時的鄭熙載竟被說的一時語塞。

金瓶兒卻不給他機會,繼續說道:“鄭侍郎哭的如此傷心,應該是想念先王了,本宮就讓鄭侍郎替先王守陵去吧!”

隨著鄭熙載被侍衛拖走,朝堂之上再無反對的聲音。

接下來金瓶兒又以李仲寧的名義下發了幾條政令。

包括取消人頭稅,以及建立戶籍制度。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新羅要實行科舉,以科舉制取代此前的選拔制。

而且所有的科舉考試一律只考中原的經史子集。

新羅原本就沒有文字,用的都是漢語,只是在日常交談中使用朝鮮語而已。

不過高層基本都識漢字說漢話。

李煜特意將最後的殿試做了修改,參加殿試的考生在做完試卷後,增加一個面試的環節。

考生必須用漢語朗讀自己的答卷,並回答新羅王提出的問題。

新羅王李仲寧更是以只聽得懂漢話為由,規定日後上朝議事,只准說漢話。

這樣一來官僚階層便會逐漸摒棄原來的朝鮮語。

從而使得朝鮮土語變成一種低賤的語言,只有下等人才會說朝鮮語。

此時侍中韓憲邕的大軍已經將叛軍給團團圍住了,正待將其剿滅之時。

開京的官員則是帶著赦免詔書來到了前線。

韓憲邕已經提前得知了李仲寧繼位的事情,他知道這一定是崔敏珠勾結大唐搞的鬼,新羅王金傅是不可能傳位給李仲寧的。

可是如今木已成舟,韓憲邕的家族全在開京,他也不得不交出兵權,接受這個現實。

羅州的李正泰原本已經走投無路了,如今新的新羅王傳令赦免他們,自然是老老實實繳械投降。

之後慶州的樸太硬,也接受了朝廷的赦免,遣散起義隊伍。

這兩股最大的反叛勢力消失之後,其他的零星起義很快便被地方州府給鎮壓了。

而後李仲寧又宣佈大赦天下,將死刑犯送去修長城,其他囚徒釋放。

普通的新羅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心思關心誰當新羅王,新羅會不會被大唐吞併?

李仲寧招安叛軍,大赦天下,又取消了百姓的人頭稅,實行攤丁入畝。

很顯然比老新羅王更加體恤百姓,新羅的百姓自然是更擁護新王。

自從李仲寧繼位之後,大唐的商人也隨之大量進入新羅,在開京、平壤等地大肆開設店鋪,收購商品。

從而給這些新羅人帶來了不少就業機會。

當然要求必須要說流利的漢語。

不會漢語或是不熟練的,進城幹活都沒人要。

李仲寧還下令修建學堂,當然無論是授課的先生還是學習的書籍也全都是說漢話。

這一系列“組合拳”打下去,用不了幾年新羅人都會主動選擇去說漢話,而原本的母語會被他們逐漸拋棄。

而此刻新羅上下最關心的只剩一個問題,何時擊退倭寇入侵?

其實此前新羅的一萬騎兵已經在遼陽聽候大唐安東都護府呼叫了,早在倭寇進攻釜山之前,這支人馬已經在平壤周邊集結了。

此時胡大海率領的七千唐軍以及一萬新羅騎兵,正同倭寇對峙於釜山一線。

儘管倭寇在釜山城下吃了不小的虧,但最終他們還是憑藉著兵力優勢,在圍困了釜山將近半個月後,攻克了這裡。

這一戰倭軍傷亡了接近五千人,為了洩憤,藤原師輔下令屠城。

只可惜城中除了三千新羅兵就只剩下百餘老弱病殘。

而那些新羅士兵大多都在先前的守城戰中陣亡了。

最終只能殺掉幾百新羅降軍洩憤。

原本藤原師輔並沒有太擔心糧食問題,因為如今秋收剛剛結束,他們應該很容易搶到糧食。

但沒想到新羅人居然實行堅壁清野,倭寇雖然瘋狂掃蕩,但是收穫甚微。

釜山的存量也在城破之前,被新羅守軍給焚燬了。

大軍的糧食基本只能依靠從對馬島上運輸過來。

但他很清楚,對馬島上其實也沒有太多的存糧。

既然釜山地區搶不到糧食,那麼他們就向新羅的國都開京進發。

很快兩萬倭寇先頭部隊,就同上萬新羅禁軍遭遇了。

雖然倭國已經掌握了鍊鐵的技術,但是工藝落後,產量極低。

其鐵的產量十分有限,別說比不上大唐,就是比起新羅也差了一大截。

儘管倭人透過抄襲大唐的橫刀,生產出了倭刀;但此時倭刀的工藝尚不完善,而且產量很低。

因此倭寇中真正手持倭刀身披鐵甲的精銳武士少之又少,只有兩千左右。

而且倭人的身高極矮,普遍在1米4到1米5之間,若是能到1米6那絕對可以用偉岸來形容。

但就是這樣一支裝備落後的倭軍,居然率先向新羅軍隊發起了衝鋒。

儘管缺少護甲的倭寇被新羅軍人箭雨射穿了胸膛,紛紛倒地。

但依舊阻止不了他們前進的步伐。

這些矮一個頭的倭寇很快就撕開了新羅人的防線。

也就是新羅禁軍大多裝備了鎧甲,不然估計此刻早就已經崩潰了。

這群倭寇的刀法極其刁鑽,新羅軍開始節節敗退。

很快就傳來了鳴金之聲。

這幫新羅人別的特長沒有,逃跑還是有一套的。

再加上倭寇腿短,漸漸的就同新羅軍隊拉開了距離。

“八嘎,趕緊追上去千萬不能讓這些新羅人跑了!”

不知不覺中,在山道上蜿蜒前行的倭寇已經進入到了唐軍的伏擊圈內。

突然之間,天際裂開了一道道耀眼的火光,那是唐軍精心佈置的虎蹲炮發出的怒吼。

炮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劃破長空,精準地落入倭寇密集的佇列之中。

山道上頓時陷入了混亂與絕望之中,倭寇們驚恐地四散奔逃,但無論他們如何掙扎,都難以逃脫這來自天羅地網的毀滅性打擊。

虎蹲炮的爆炸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每一聲都伴隨著血肉橫飛、哀鴻遍野。火光與硝煙交織成一片死亡之網,將倭寇緊緊包裹其中。

倭寇從來沒有經歷過炮擊,還以為是上天降下了責罰。

不少倭寇甚至直接跪地,乞求上天饒恕。

之後大批唐軍從兩側的樹立中殺出,倭寇瞬間陷入了混亂之中。

倭寇試圖從原路返回。

可無數的火銃手封鎖住了他們的退路。

即便是身披鐵甲的倭寇,也無法擋住火銃的襲擊。

無奈之下日軍只能硬著頭皮向正前方突圍。

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居然成功的突破了唐軍的封鎖。

就當近萬倭寇慶幸自己逃出昇天之際,卻發現大地出現了輕微的顫抖。

只見遠處塵土飛揚,上萬新羅騎兵正向他們殺來。

這種時候一群混亂不堪的無甲步兵,碰上了鐵騎,那基本只有被屠殺的份了。

很快爭鬥就結束了,兩萬倭寇戰死一萬三,被俘七千。

不久會後三萬大唐同新羅的聯軍就逼近了釜山。

不甘心失敗的藤原師輔試圖利用倭寇的兵力優勢向聯軍發動進攻。

只可惜在唐軍的火炮以及火銃面前,倭寇的衝鋒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再加上新羅騎兵的衝殺,倭寇又將五六千具屍體留在了戰場之上。

原本他還試圖從釜山撤退,但海面上全是唐軍的大型戰船。

最後藤原師輔只得率領不足五萬倭寇困守在釜山周邊。

無可奈何的他只得將希望放在援軍的身上了。

而此時倭國第二批的七萬大軍已經在九州島完成了集結。

當接到藤原師輔的求救信後,主帥源滿仲也是心下一經。

他萬萬沒有想到藤原師輔的八萬大軍居然都沒有打出釜山。

儘管心中十分疑惑,但藤原家族乃是倭國的攝關(攝政同關白)家族,所以藤原師輔他是一定要救的。

源滿仲碰到的還是同藤原師輔一樣的問題,蔣氏商行的商船投送能力不足,無法一次將七萬大軍送到釜山。

於是他們只能先將軍隊運送到對馬島,而後再轉運到釜山。

當前七萬大軍全部抵達對馬島之後,蔣文斌就藉口先將補給從九州島運來,離開了對馬島。

源滿仲一想也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若是十多萬人馬成功在釜山會師,但糧草跟不上可就要鬧出大笑話了。

但是源滿仲坐等右等,沒把蔣文斌的補給登來,卻遇上了大唐的水師。

非但如此,唐軍的水師還將對馬島給徹底包圍了。

原本島上還是有一些糧食的,不過蔣文斌藉口支援釜山,在去接源滿仲之前將對馬島上所有的物資都拉走了。

此刻對馬島上連一粒糧食都找不到了。

轉眼間大雪紛至,大唐正式告別了洪武九年。

正當唐軍在釜山城外大快朵頤,享受著新年的加餐的時候。

沒有糧食的倭寇終於是支撐不住了,藤原師輔率領剩餘的4萬餘倭寇投降。

一個月後,將對馬島上的野生動物禍害一空後,源滿仲也被迫投降。

至此企圖入侵新羅的十五萬倭寇算是全部交代了。

感謝各位書友的月票、推薦票、收藏、評論、打賞、追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