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每日忙得腳不沾地,緩過勁來就是罵陸遜小人,對於自己的胳膊傷勢倒是沒有多少看重。

孫權已經按照謀士的意見一邊寫信去往曹操手中,一面悄悄派兵前往樊城。

曹仁本就支撐艱難,如今見到東吳軍隊前來,雖然心裡留有警惕,但是全城軍民卻是再無鬥志。

東吳的軍隊順利駐紮在了樊城中,等到曹操派來的援軍前來,卻見樊城已經盡在東吳手中,東吳攻城雖然不行,但是憑藉樊城一時地利竟然不能攻克。

孫權奪得樊城也就不覺得前番攻佔荊州的損失算什麼事了,為此還假惺惺的一封信寫給了劉備。

劉備此時已經收到關羽關於前因後果解釋的書信,對於孫權的無恥有了具體的影響。

心中實在慶幸關嫣的貿然行動,不然兵力薄弱的荊州面對早有圖謀的東吳還不知是何境地。

不過孫權此人實在貪心,自己本來只是借去南郡,被逼迫還了三郡,如今孫權小人竟要密謀奪取整個荊州。

劉備暗暗吐槽孫權手下都是些心裡盡是陰謀詭計之人,不比自己手下忠心為漢。

同時也苦惱自己已經在孫權小人手下吃了很多次虧。

劉備對孫權的行為表示憤怒,但是終歸沒有失去理智,張飛卻是不行,一個勁的罵著孫權小人。

劉備聽著也很爽,一點也不阻止就是了。

劉備得知來龍去脈後,第一時間就已經給關嫣升職了,現在她已經是軍中不大不小一小將了。

關平看著妹妹的眼神頗為驚異,沒想到看著不成器的妹妹竟然短短時間混成小將,這可是自己當年入營遠遠及不上的呀。

曹操聽聞樊城有失的訊息同時,恰逢東吳孫權信件傳來,曹操當時氣的臉都綠了,本就是聯合東吳救援樊襄兩城的危機,卻沒想到被東吳得利,奪取了襄城。

曹軍和東吳在樊城發生裡激烈的衝突。

位於上庸的孟達和劉封本來還大算堅守以獲得戰績。

其中孟達本位劉彰手下,劉備攻佔益州時成為劉備手下,但在劉備手中,猛將眾多,一直不能顯露自己的才能,這才好不容易抓住機會,還被塞進來一個劉封。

而且剛看著有所起色,竟然被關羽拖了後腿,心中如何不氣。

至於劉封,當聽到劉備自封為漢中王,竟然把劉禪封為世子之時,心裡就隱隱有著不舒服。

兩人都是下定決心幹出一番事業的。

而且這兩個人心中隱隱有著對於關羽的敵意,孟達是因為關羽的存在使得他完全失去了光輝。

而劉封卻是因為當時劉備封世子時關羽的一句,劉封非大哥親子。這句話關羽當然不是當著劉封的面說出的,是後來劉備身邊人悄悄傳給他的。

所以在關羽撤軍時候,兩人也不願撤軍。

同時為了奪取軍隊的實際掌控權,兩人自己也是明爭暗鬥不斷。

但是無奈,曹軍和東吳起了戰端,抵抗外界局勢本就吃力,結果本就局勢不穩的上庸城內計程車族竟然此時起兵反抗。

兩人不備,收到襲擊,後勤補給還不及時,損兵折將大半,只能帶著殘軍敗將,匆匆而逃。

半路竟又遭到了東吳將領潘璋、朱然等人的埋伏。

兩人悽然逃出包圍圈,身後卻也只有百餘騎。

敗亡的兩人對視一眼,不和的兩人此時竟然同樣心有慼慼。

受到如此兵敗結局,回去後的懲處幾乎是必然。

兩人下馬歇息。

心照不宣的兩人做與一處,這在平時是絕對不可能的,兩人每每同一場合恨不得坐到最遠的對角線上。

沉默良久,孟達率先發出生意,聲音卻艱澀難聽,“如今如此情景,有何打算。”

劉封有些奇怪的看了眼他,還能有何打算,迴轉請罪就是,劉備在如何生氣,自己終歸是他義子,對自己處罰太重對劉備本身仁義名聲不利。

孟達見劉封繼續沉默,用略微誘惑的語言繼續說到,“如今劉備已經立劉禪為世子,你覺得等劉禪徹底繼承劉備事業的時候,你這佔著大哥名義的人又該如何自處呢?”

劉封聽到這裡如何不明白孟達心懷鬼胎,但還是對他的意圖不太明瞭。

“那將軍看該如何呢?”劉封本來就內心不堅定,對於劉禪被封為世子的事情是有怨氣的,被孟達一說,難免表露了些。

孟達見其神色有異,以為自己的話有用了,繼續道:“劉備帳下猛將如雲,你我二人本就不受重用,如今又逢兵敗,是否應該為自己打算另尋出路。”

孟達這個人心氣高,但是前番劉備命他進攻馬超,已經失敗了一次,最後還是馬超被劉備仁義之名打動,主動來投。

這此對戰曹軍,竟然又是打敗,他明白在劉備帳下,自己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成就了,不由生了改換門廳的心思。

劉封聽說另謀出路一詞,心中一下明瞭,手中的水壺摔與一旁,“未曾料到孟達將軍竟是如此心思,那你是要選擇曹將軍還是要去投奔東吳孫權呢?”

劉封因為氣憤,聲音不免大了起來,周邊本來休息的將士聽了這樣的話,本來有些竊竊私語的生意徹底靜止。

這些人來回看著孟達和劉封的臉色,是不是有人暗中對視一眼,心中想的什麼沒有人能言明。

此時劉封此人心中還是對劉備有著深深的感情的,十幾歲拜劉備為父,甚至改姓為劉。

劉備在劉禪還未出生的那幾年對於他的疼愛不是假的。

雖然他因為劉備封劉禪為世子這件事心裡不舒服,雖然難免有所埋怨,心底深處大多還是對於劉備的親近。

只是有著對自己多年征戰跟隨終究不如血脈的感慨。

兩人進行了一番低聲而激烈的爭吵,最終兩人默不作聲,分別上馬,向著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