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抱歉,還是繼續停更。
目前心裡比較矛盾,寫長篇小說,幾乎都是白白消磨時光。
因為對於新人作家,寫作需要很長時間去修改和磨鍊。一些故事還需要去尋找靈感、甚至需要去體驗生活。
只有實地體驗,才能寫出真實的生活情感。這點我已經獲得了好處。
些短篇比較適合新手的鍛鍊。短篇小時容易完本,也容易修改,容易提升自已的寫作能力,以及你容易跟讀者進行溝通的學習。瞭解讀者們心中的願望。
《誰顛覆了地球》是我在起點平臺的中短篇設計,參加他們的“未來基因”專題科幻的,沒寫成,因為時間被突發的事件打斷了。後來有搬到謎想計劃,還是沒有時間。
《誰顛覆了地球》將可能成為《意界人生》的第一卷。
《誰顛覆了地球》——主要說明在太陽系毀滅之前,太陽系的地球文明面臨的人類內部矛盾的困擾,已經多次出現科技和人性的危機,可能導致在星球天體災難之前,提前被毀滅。
《意界人生》的第二卷,寫地球和太陽能系面臨星球災難的時候,人類何去何從。
我們不追求打鬥場面和虛擬的人性,而是人類文明的角度、從哲學的層面,試圖尋找生命的本源,找出生命的本源就可以知道,如何在星球災難的時候,人類的去處。《意界人生》中的故事不會照搬目前科幻故事中的“末日災難”的大場景,例如大爆炸和人類透過宇宙飛船等飛行器想其他星球遷移的寫法。也就是說我們說的末日故事將從哲學的推理而來,屬於軟科幻領域。
不會重複世界十大科幻小說的模式,如:
1)《沙丘》弗蘭克·赫伯特[美國]
1965年發表,是世界上最暢銷的科幻小說,首部同時獲得雨果獎與星雲獎的作品,摘得《軌跡》雜誌“20世紀最佳科幻小說”桂冠。
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複雜封建的星際社會中,描述了一個未來主義的社會。
2)《三體》劉慈欣[中國]
2006年開始連載,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9年,列入“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3)《基地》三部曲,艾薩克·阿西莫夫[美國]
1951年出版,有史以來最佳系列的特別雨果獎,故事描述了未來宇宙中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的崩潰和重生,來探討人類及其未來的發展邏輯。
4)《1984》喬治·奧威爾[英國]
1949年出版,是一部長篇政治小說。
故事設定在假想的未來社會中,獨裁者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人性被強權徹底扼殺,自由被徹底剝奪,思想受到嚴酷鉗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極度貧困,下層人民的人生變成了單調乏味的迴圈。
5)《神經喚術士》威廉·吉布森[加拿大]
1984年出版,獲1985年科幻文學星雲、雨果、菲力浦、狄克三大最佳小說獎。他在該書中創造了“Cyberspace (賽博朋克)符控流域”一詞。不僅是科幻小說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更是人類想像的一次精彩突破,也是今日述及網際網路的出現與流變時,一定要回歸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