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殿試
海王系統,她總被強娶豪奪 辛西婭158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後來避火圖學習得一知半解,選秀的事情在蕭旻的極力反對下再次擱置。四月上旬,殿試的日子卻是很快到來了。
那一日,天色晴明,朝霞穿透雲層遙映天際。隨著內侍一聲又一聲緊密的通傳,這十七名透過了會試的貢士們,如同游魚般按照次序步入宮殿。
在保和殿內,大殿的最上方,當今皇后慄妙言端坐其間。她的身側,還站著其他負責監考的禮部官員。
大殿中央設有書桌席案,供考生們書寫策文。
在他們紛紛撩起袍擺,跪下行禮,高呼“皇后娘娘千歲”的時候,慄妙言也在無聲地打量著他們。她的目光逐一掃過,落到最後一人身上,微微頓了頓。
坐在一輛輪車上的男子身著挼藍襴衫,朗眉疏目,流露一股文雅清逸的書生氣。因不良於行而在眾人間顯得格格不入。
慄妙言對這個人不僅很熟悉,還和他朝夕相處共事過。她心頭輾轉一個名字,卻沒有念出聲——裴嶙,裴凇簡。
自從離了睦州,便再沒有他的音訊入耳。不曾想再見是在高堂明殿之上。
他比從前瘦了。好似身軀上長出一副堅硬外殼,情緒更難外露。
凡是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對儀容儀表都有所要求。裴嶙因為有袁清臣的舉薦,破格被准許參與考試,最終躋身貢士之列。
隨後,貢士們按序入座,開始了殿試初試,作四書文,五言八韻詩各一篇。
由禮部官員親閱點評一番後,便迎來了殿試最關鍵的環節——主考官親自出題策問。慄妙言略一思忖,將事先準備好的題目道出。
“吾聞治國需以法治,然法度森嚴,易使民怨。問諸生,如何在法度與民心之間求得平衡,使國家昌盛,百姓安樂?”
眾人皆垂首,目露思考之色。須臾,一年輕女子坦然上前,道:“臣有一策。”
眾人的目光被她吸引,只見她無半分畏怯,開始侃侃而談。
“法者,治國之要也。法度之重,無異於日月之光輝,江河之奔流。
嚴刑峻法,方能使百姓敬畏,遏止奸邪。畏而守法,國可安定也。昔衛鞅變法致秦強盛,欲行法度,必有嚴明二字……”
她說話極有條理分寸,令人下意識信服。況且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慄妙言微微頷首,留意到了她的名姓。
姬氏玉蕪,肅州人氏,祖有薄產,耕讀度日。在慄妙言准許女子應試後的第一年,獲了鄉試解元,又在會試中名列前茅。
不囿於閨閣之中,如此傑出優秀的女子,不由得引來慄妙言頻頻側目。
在她退卻之後,其他貢士們接連上前,或批駁反對,或贊同附和,但都繞不出姬玉蕪設下的圈子。言辭不夠犀利,論理不夠精微。
緊接著,一藍巾儒生出列,俯首行禮道:“……京兆尹李殷之子李墨軒,恭請皇后娘娘聖安。皇后娘娘明鑑,姬姑娘所言,臣不敢苟同。”
“法不外乎民心。寬法之施,更能順應民心,以民心為重。以仁為本,以德治國,乃聖人之言,孔子之教,臣以為寬平之法,才能使百姓心悅誠服,國家長治久安!”
話音剛落,不少士子拊掌讚歎。“李兄大才,所言句句引經據典,真是鞭辟入裡啊!”
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京兆尹更是與袁傢俬交甚密。只出於這一點,慄妙言便不置可否。
“你方才提到孔夫子之教,聖人之言,想必深以為信。然而時過境遷,時移世易,以德治國,未必適用於當今之世。”慄妙言的話令他如遭雷擊,忐忑不安之下,卻聽她複道:“不過,你能想到這些已經很好了。”
李墨軒深嘆出一口氣,蔫頭耷腦地回到了站位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於輪到裴嶙應答。周遭人聲寂靜,只餘他清朗的嗓音在殿內迴盪。
“……愚以為,欲求此平衡,當以民心為鑑,以法度為準。法度需公正嚴明,不可偏私,亦需寬嚴相濟,以免矯枉過正。”
“於立法者,當深入民間,聽取百姓之言,使法合乎民心,順應時勢。執法行權,不因權貴而徇私,不因貧賤而欺壓,如此,方能使律令推行,民心依附。”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響起了一片議論之聲。
“沒想到此人不可小覷……”
“聽說他曾是首輔大人府中幕僚,被袁公一手舉薦,不然憑他斷了那條腿,如何能有資格入了殿試?”
“他也實屬不易,年少歷盡磋磨,如今已快到而立之年。”
內侍一撣拂塵,示意眾人噤聲。
策問過後,慄妙言與禮部官員斟酌許久,意在定出名次高低,尤其是一甲的前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
眾人皆翹首以盼,緊張地等待內侍唱名。一甲為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未被點名之時,心中惴惴不安,猶如貓爪撓心。一旦被喚及姓名,且位列一二甲之間,眼中立刻綻放激動光芒,恨不能彈冠相慶;而那些名列三甲之後的,則神色稍顯黯淡,帶著一絲遺憾與不甘。
隨後,慄妙言親自宣佈道:“諸生文采斐然,然獨佔鰲頭者有限——本宮決定,欽點姬玉蕪為狀元,李墨軒為榜眼,裴嶙為探花。”
言罷,三人齊齊下跪俯首。
“是,臣等謹遵皇后娘娘之命!謝皇后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