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排顧修之這個角色?”

這麼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正是本書許多差評的來源。

作者也知道,在一本大女主小說裡讓女主和一個男人談戀愛,一定會有差評的風險。

比如某個書評說:“完全想不到女主這個平等且平權的思想如何和父權封建的男人談戀愛。”

這個觀點,作者是完全認同的。所以其實,顧修之並不是父權封建的男人,對吧?

首先,顧修之不是父權封建的。

他是被桃源塢孟宗主養大的,而孟宗主就是另一個來自現代的孟遇安。在一個世外桃源的環境中、被一個現代人養大的人,還能算是父權封建的人嗎?

作者曾經分享過很多次了,說賀令昌就是初版顧修之。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賀令昌繼承了初版顧修之幾乎所有重要劇情,為什麼女主沒有愛上他呢?

答:因為賀令昌是父權封建的人。

從本故事靈感乍起開始,作者就打定了一個主意:孟遇安不可能愛上封建土著,更不可能愛上封建土著裡的天龍人。

如果這件事發生了,簡直就是在打作者自已的臉。

所以,孟遇安愛上的顧修之,是來自底層的,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是被現代人養大的偽封建土著。

其次,顧修之不是男人。

這裡當然不是指他的生理性別,而是指這個角色的氣質和感覺。在作者看來,就算顧修之是女人,也並不突兀。

他的思想,他的語言,他的行為,是去性別化的——就像女主孟遇安,她其實也有去性別化的苗頭。

(這裡插一句,甚至孟顧的外貌描寫,都是去性別化的。比如,文中多次用“英氣”和“俊朗”形容孟遇安,也多次提到顧修之“白淨清秀”、“小白臉”等。)

塑造孟顧時的“去性別化”,當然是作者刻意為之的。

作者一直覺得,一個真正的“人”,就應該是去性別化的。TA不受軀體的限制,只以精神的形式永存。

這樣看來,顧修之是男是女,對於此人和女主的愛情來說並不重要。之所以把他設定為男的,只是為了劇情的合理性。

顧修之如果是女性,那麼她的行動將會在封建社會受到很大限制,許多劇情就不好寫了(怎麼當門客外出辦事?怎麼千里傳信?怎麼陷害謝凝之?)。

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安排顧修之這個角色?

答:因為孟遇安是孤獨的,她需要精神的共鳴。

其實,與其說是孟遇安精神孤獨,倒不如說是作者精神孤獨——不然作者寫什麼小說?不就是想在貧瘠枯燥的日常中尋覓那一點點精神的共鳴嗎?

作者把自已的需求投射到了孟遇安身上,顧修之便誕生了。

作者在作話中多次表示,能夠無條件理解、支援、陪伴、愛著孟遇安(女)的顧修之(男)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就像如此正義善良熱血頑強堅定熱忱的孟遇安,在現實中也是不存在的。

她和他在現實中不存在,所以才會出現在作者的故事中。

或許還有一種理解方式,那就是顧修之在本故事中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他只是孟遇安幻想出來的一個人。

既然是幻想,就會有夢醒的那一天。

那個她真情實感深愛過的靈魂伴侶,消失在了幽州的流風迴雪中,只留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