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駁孟遇安“多管閒事”說
魂穿亂世,從丫鬟逆襲成為女帝 貪歡夢客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作者一直都覺得,和網友對線是一件很蠢的事情,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激情碼字、吵得熱火朝天的物件,在現實中到底年齡多大、學歷多高、內涵多深。
不過作者本著一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善心,覺得自已有義務去反駁網路上的不良言論。畢竟,如果我們不發聲,讓某些思想佔了主流,潛移默化之下的影響不可估量。
既然選擇了寫小說並公開發表,就要有這個社會責任感——正如作者寫孟遇安的故事一樣,部分原因就是看不慣愛男思想和嬌妻文學橫行霸道。
儘管我的小說沒什麼人看,儘管我的力量杯水車薪,但也不能讓未涉世的小女孩都被那些“向下自由”的書給荼毒了。
扯遠了,回到主題。
在本故事的前半段,尤其是建業保衛戰之前,充斥著一種型別的評論:
女主多管閒事。
說句實話,這種評論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作者是很震驚的。孟遇安最初是一個封建社會最底層的女性,如果不靠他們口中所謂的“多管閒事”,她怎麼可能當上皇帝呢?
下面舉兩個歷史上真實的例子。
武則天最初是李世民的才人——權且當做小妾吧——後來更是去感業寺出家當了尼姑。
而她,在如此地獄開局的情況下,竟然能勾搭上李治,從寺廟回宮,後來更是成為了皇帝。如果這段故事歷史上沒有真實發生過,大概所有人都會覺得匪夷所思如天方夜譚。
這是一步險棋,成功的機率其實非常低。王皇后,蕭淑妃,還有世家和朝臣,誰都能毀滅她。
在作者看來,武則天能當上皇帝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她一直敢於做超出當下身份的事,一點一點突破困住自已的限制。
那些說孟遇安“一個丫鬟多管閒事”、讓她“安分守已”的人,你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這是女帝小說啊!孟遇安最後當了皇帝啊!
倘若她一直“安分守已”,那她只能在當丫鬟這個領域發光發熱、深耕一輩子,最終成為一個金牌丫鬟;
就像如果武則天一直“安分守已”,她的最高成就或許就是感業寺住持。
你不能用一個丫鬟的標準來看待孟遇安,說她怎麼敢到處“多管閒事”;
正如你不能用一個尼姑的標準來看待武則天,說她“出家人不清心寡慾,竟敢勾引皇帝,還是前任丈夫的兒子,真是荒淫至極”。
講到這裡,讓我們絲滑進入第二個例子。
“做超出當下身份的事,突破困住自已的限制”的品質不止武則天有,新中國的成立也離不開它。
但凡上過初中的都知道,在一二百年前救亡圖存的年代,地主階級不能救中國,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
那麼誰能救中國呢?
當然是“多管閒事”的無產階級啊!
無產階級都“無產”了,那些姐妹兄弟們在最開始的時候,一點資本都沒有——和本故事開局時的孟遇安一般無二。
那無產階級是怎麼救中國的?
答:無產階級代表了中國最廣大農民的利益,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群眾基礎。
某些人嘲笑孟遇安多管閒事,但作者只想請他們睜開眼,看一看我看到的那些事。
我看到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後,成群結隊的學生走上大街抗議。她們手無縛雞之力,卻敢用血肉之軀抵抗北洋政府,雖死不悔。
我看到北伐戰爭期間,我黨即使力量弱小,也同樣身先士卒。即使革命果實會被竊取,也從未消減革命的熱情。
我看到南昌、遵義、井岡山、延安,豎起無數面紅色的大旗,燃起無數顆耀眼的星火。那些從來不被國民政府放在眼裡的工農階級,建立起了無數農村革命根據地。
......
我想問問大家,以上這些,是不是“多管閒事”?
如果按照那些人的觀點,五四運動時,學生為什麼要強出頭?一個個無權無勢的愣頭青,出頭就是送人頭,幹嘛多管閒事?
如果按照那些人的觀點,北伐戰爭時,我黨為什麼要為國軍做嫁衣?北洋軍閥覆滅後,是南京國民政府當權,幹嘛多管閒事?
如果按照那些人的觀點,相持階段時,為什麼要保護根據地的鄉親?為什麼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老弱病殘就該去填前線,幹嘛多管閒事?
再看孟遇安。
她幫尉遲苒牽線是想搭上謝凝之,讓自已多個人脈(當時誰知道謝凝之是後來那德行);她幫賀令嫻是想擺脫陸煜糾纏,避免走金釧晴雯老路(具體分析在“失敗的賈寶玉”那一章有)。
這兩件事不算那麼無私,孟遇安確實是為了自已。
在尋芳閣尾聲盡力拯救阿香,以及後來一次又一次挽救衛幽蘭,包括革除相府王大娘宿弊、檢舉揭發廬江顧氏不法行為,估計更符合那些人口中的“多管閒事”。
難道某些人就真的看不出來,孟遇安的這些行為,正如五四運動中的學生和北伐戰爭中的我黨,豪邁、勇敢、正義、令人欽佩!
我崇拜她,我敬愛她,如果孟遇安真的存在,我願意一輩子追隨她。
你可以不勇敢,但當勇敢的人站出來的時候,請閉緊你嘲諷的嘴巴。
如果不能,那麼你不配享受她的勝利果實。
......
以上,作者從感性角度駁斥了孟遇安“多管閒事”說,下面將從理性角度分析。
假如把孟遇安的成功之路視為一場通關遊戲,那麼有幾個關鍵的人物和節點,缺一不可。
首先,她必須脫離青樓。這一點靠的是用詩詞吸引陸煜,沒什麼好說的。
其次,她必須“攻略”陸幼薇和賀令昌——陸幼薇後來帶她進宮,她才能接觸到政治,也有了揚州立業時的啟動資金;賀令昌教了她武功和軍事,她才能在建業保衛戰中一戰成名,並發展自已的軍隊力量。
那麼問題來了,孟遇安是怎麼“攻略”陸幼薇和賀令昌的呢?
當然是“多管閒事”啊!
陸幼薇是一個“身在閨閣,志在天下”的“英豪闊量”的女子,孟遇安如果沒有同樣的濟世情懷和高共情能力,怎麼可能讓陸幼薇對她傾心?
同理,賀令昌最初被孟遇安吸引,也是因為得知了她勇救衛幽蘭的事蹟(第68章劇情)。後來孟遇安入宮,有了更多類似事蹟,比如出使石頭城和朝堂仗義執言等,賀令昌更加視她為知已。
她的每一次“多管閒事”,看似在當下為她帶來了麻煩,實則長遠來看全是好處。
正如劉備,織蓆販履時敢討伐黃巾,勢單力薄時敢援救陶謙,道盡途窮時敢攜民渡江。沒有這些“多管閒事”的勇氣和本事,他憑什麼讓那麼多人信他、服他、追隨他?
那些評價孟遇安“多管閒事”的人,也不知道是蠢還是壞。蠢就多讀書,還有得救;但如果屁股歪了,可就是新時代反動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