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道雷霆沒有毀滅一切的破壞之力,但破壞力也是最強的。他壞的不是身,而是心。

“建中,你要刻苦學習。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三十歲李時珍摸著五歲李建中的頭給他說著。

李建中手中捧著《千字文》,奶聲奶氣的問到道“父親,為什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呢?”

李時珍長吁短嘆,“你曾祖父是草藥醫生,祖父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但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你祖父不願我再學醫藥。

為父14歲時隨你祖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但為父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

別看為父如今醫名日盛,但又有幾個人是真心看得起我醫家?滿城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李建中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開始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用功讀書。

“父親,我要學醫,振興門楣,不想科舉,讓弟弟們去科舉吧!”十二歲的李建中第一次被打,那一次打得很兇,渾身都是鞭痕。

打完之後李時珍又抱著李建中心疼的安撫他好好讀書。

“父親,我真的想好了,我們家的醫術不能沒了傳承。您不也是正在做這件事情嗎?”這次的李建中沒有捱揍。李時珍也看到了孩子眼裡的堅定,只是讓李建中答應他一個要求,就是至少做到一方縣令,理由是這樣才有時間有精力有資金來完成這件事情。李建中欣然答應。

二十一歲,李建中中舉,任四川蓬溪知縣。1578年,李建中協助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初稿,後又因當時文壇泰斗王世貞的建議,在父親李時珍的囑託下,李建中在蓬溪用5年時間,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輯修改工作,後來更是對《本草綱目》的出版作出了重要貢獻。

1593年,一代醫聖李時珍離世。九年之後,李建中也離世,下葬時將《本草綱目》初稿作為陪葬之物。

“父親,《本草綱目》流芳千古的呢!”死後李建中給李時珍說著。

李時珍像小時候一樣拍拍李建中的頭,“建中很棒!就在這裡陪著我吧!”

“好的父親,兒子承歡膝下,侍奉您。”

這時候,李建中的金丹極速黯淡,魂魄也有潰散的趨勢。李建中懷中《本草綱目》光芒一閃,彷彿刺激到了李建中,讓李建中有了一絲的清醒。然後又陷入了下一個幻境。

“你好,你唱歌真好聽,跳舞也好看。”李建中穿著白大褂對文工團的丹妮說。

“你是醫生?這還用你說,我可是專業的!”丹妮傲嬌的說著。

“你好,我叫李建中,北路軍第一師隨軍醫生。敢問姑娘芳名?”李建中顯得頗為紳士的身手。

然而丹妮卻沒有和他握手,“怎麼?你想泡我?”甩甩烏黑髮亮的長頭髮就走了。

李建中託關係要到了丹妮的聯絡方式,“喂!丹妮。我是李建中。在忙嗎?”

“是你啊!怎麼,真對我有想法?”丹妮呵呵一笑。

李建中臉色一紅,小聲開口“試試?”

“好啊”丹妮也答應下來。

接下來的一年中,李建中和丹妮時常通訊,巡迴演出的時候也能見一面。

這一年戰事極為順利,所以李建中和丹妮得以回國輪換,為期兩個月。姜雄死後,李建中在世上已經了無牽掛 ,確實是做到了有車有房父母雙亡。

長期在一起之後,兩個人的感情迅速升溫,第二個月兩人便舉辦了婚禮。當時李建中孤身一人,連個親朋好友都沒有,宛若入贅一般,然而李建中被特意徵召的身份讓丹妮一家也不敢怠慢,倒是顯得闔家歡樂,皆大歡喜。

三年後戰事結束,夏國大獲全勝。李建中因為是特意徵召的隨軍醫師,所以國家給了幾個選擇。一是拿著榮譽與獎勵光榮隱退,做一個在軍隊裡面聲望極高的民間醫生。二是轉為軍醫,隨北路軍駐紮羅斯國,直到當地安穩之後榮升歸國。三是回國任職,可以進國都醫院或者進入高等學府作為教授傳授醫術。

李建中和丹妮商量之後還是決定歸國任教,一是比較穩定和輕鬆,一是孩子的教育更有著落。是的,丹妮懷孕了,李建中自已把脈後確實是一個龍鳳胎,兒女雙全。

“爸爸,我長大了也想當醫生。”李建中的兒子李寧眼睛放光的看著李建中說。剛救完一個暈倒路人的李建中一臉恍惚,彷彿回到了幾百年前“父親,我要學醫。”

李建中寵愛地摸摸李寧的頭,“好,爸爸等著你。”

丹妮牽著女兒李丹的手,一臉幸福地看著爺倆。

當初的李建中一生未娶,在那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時代,他確實揹負了很多東西,最終只能從弟弟那裡過繼一個孩子。而今的他兒女雙全,家庭美滿,很幸福,讓他沉淪不已。

李建中看了一眼丹妮,飽含深意。

兩個孩子長大了,大娃如願以償地做了醫生,和李建中一起治病救人。女兒考了公務員,造福一方。

當李建中和丹妮都白髮蒼蒼的時候,兩人依偎在一起,等待著彼此的消散。

丹妮率先開口“你什麼時候看出來的?”

李建中淡淡地回應“從來沒沉淪過”

丹妮不甘地開口“我滿足了你所有的遺憾,為何你不肯離去?我倆本為一體,由我做主有何不可?”

李建中沉默不語,“是啊,自已想承歡父親膝下,自已想和那個讓自已情竇初開的女孩在一起結婚生子,歡度一生”那自已為何不甘就此沉淪呢?

是當初姜雄的“死”讓他覺得自身的渺小;是走過街道聽見的那些護士絕望的哭喊和那些畜牲的猖狂大笑產生的無力;是用盡全力依舊挽留不住那個小孩的悲傷;是看到丹妮被扔進地下室那一刻的瘋狂!

丹妮模樣的心魔還在兀自喋喋不休,講著自以為的道理,勸著李建中放棄。然而李建中已經覺得無聊了,不願再浪費時間,至此脫離刻意的沉淪。

意識迴歸身體的一瞬間,三魂七魄竄入金丹之中,吸收其內所蘊藏的靈氣,同時金丹丹壁越來越薄,而三魂七魄之外則形成一個靈氣繭,彷彿有一隻美麗的蝴蝶在其中孕育而生。

眼見這金丹越來越薄,金丹下面的靈氣汪洋翻起浪濤,滾滾靈氣鋪天蓋地而來,同時外界的靈氣個蜂蛹而至,將李建中的身體都給淹沒。

姜炎見狀揮手佈下一道結界,防止其他人的窺探。因為他已經察覺到了火星大陸之上垂下一縷目光,不知是好是壞啊。

不過他無懼就是了,佈下結界之後,姜炎沖天而起,去找那道目光的主人玩玩。

李建中感覺自已回到了孃胎一樣,渾身暖洋洋,身體彷彿在重新生長。這不是他的錯覺,而是他的三魂七魄逐漸凝實,從簡單的氣流形態逐漸強壯,發育成一個微型李建中的模樣。

等李建中完全突破,他的三魂七魄就會完全蛻變成元神,自此魂魄身體無拘束,離身亦長存。即便是拋棄肉身,依然可走鬼仙之路,得長生大道。

三個月後,李建中丹田內的汪洋大海已然乾涸,金丹即將破碎。裡面一個透明的,袖珍版的李建中盤膝而坐,然而散發的威壓能讓姜雄和巖蟒一動也不敢動!過了一會兒,袖珍版的李建中睜開雙眼,而李建中的肉身也同樣睜開雙眼,將金丹打破之後元神迴歸顱頂,至此肉身與完全元神合一,李建中肆意的釋放著屬於元神期的威壓,讓遠在夏國的巖蟒和夏雄一陣心悸!

同時也驚動了東海岸深海底下的一個龐然大物。只見它頭生鹿角,身長似蛇,嘴邊有須,身下四腳,每腳五爪,渾身黑得發亮!是的,這是一頭黑龍!

“元神境的氣息?羅斯國”說完便沖天而起,捲起滔天駭浪,淹沒沿海不少的居民。同時一路而來,沿途暴雨如注,百姓剛經戰亂不久又遇到這等災難,苦不堪言。

李建中也察覺到了這點,眼看著在洪水中掙扎求生的普通人,李建中目眥欲裂。

抽身而上直接對黑龍出手,一記開天指點向黑龍眉心。然而黑龍不甘示弱,咆哮一聲“螻蟻,安心當本座的點心吧!剛突破的元神最是美味”說完一口龍息噴出,將開天指擊潰。一人一龍在雲層中你來我往,打得不可開交。

地上受災的群眾也有人發現了天空的異常,由於只能看見黑龍,以為是來救他們的,所以紛紛跪地祈求黑龍施法將洪水消退。到了現在,已經幾乎沒人不相信世界有著神仙。

然而神龍似乎在和什麼戰鬥,並沒有理會他們的請求。

李建中呵問到“黑龍,你已修行至元神,為何殘害無辜百姓?”

黑龍嘿嘿一笑“我並未刻意殘害他們,只是我尋你而來,他們正好在路上罷了。就是歷史滾滾的車輪,也會淹沒一些無能之輩,你能怪社會在發展嗎?”

說完不等李建中回答,又追加了一句“我需要元神來療傷,只要你將你的元神給我,我立馬離開,並將洪水驅散”

這話都給李建中氣笑了,說的好像是他讓沿途百姓遭災的一樣!於是懶得廢話,打吧!

李建中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畫出一個太極,將太極的混元之意打了出來,將黑龍的衝撞抵擋住。然後逆向旋轉,鋒銳之氣迸發,將黑龍打傷震退出去。越到後面,李建中越發覺得這些“武林絕學”不簡單,至少立意甚高。

黑龍本就神魂受損,如今見勢不妙準備奮力一搏,若事不成便逃之夭夭。黑龍仰天咆哮,方圓幾百裡風雨大作,洪浪滔天。它運轉靈氣聚集向一片鱗片,不是別的,正是其逆鱗!龍鱗本就是天材地寶,受黑龍漫長歲月滋養,如今又將全身靈氣灌注其中,頓時光芒大漲,一隻小龍虛影劃破天空朝著李建中飛去。

李建中長身而立,揮手畫出兩儀地界,李建中在白,小龍虛影和黑龍在黑。兩儀圖開始旋轉,不斷消耗小龍虛影的威力,等到達李建中面前時,被李建中輕易打散。

黑龍見勢不妙,呼風喚雨,擾得天地不寧大雨滂沱,地上黎民百姓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搞得措手不及,民不聊生。李建中本想趁機宰了黑龍,但看到如此場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黑龍逃離,選擇去救人!

然而李建中的本領並不在此,他的加入不過是杯水車薪,只是讓百姓知道那黑龍不是個好東西而已。這讓李建中默默地將黑龍列入必殺名單,只待日後了。

三個小時後,察覺到動靜的巖蟒終於從泰山趕來,事急從權,巖蟒都來不及隱藏身形。幾十丈長的身軀如同剛才的黑龍一般遮天蔽日,一度給百姓帶來絕望的情緒!

李建中反覆確定之後得知,巖蟒並不是水族,不需要走蛟,也不會控水!然而巖蟒還是想試試。

這幾十年李建中和姜雄於凡俗之中歷練心性,而巖蟒則憑藉著法力造福一方。如今已然被泰山甚至夏國傳為泰山天蟒,亂世之中的夏國守護神!雖然這裡剛併入夏國不久,不少百姓尚未歸心,但巖蟒已然決定盡力而為。

只見巖蟒落身於洪流之中,操控他最為拿手的土性力量將沿途落水的人撐出水面,然後又在洪浪兩側連起高牆,一路推著洪流滾滾向前,一路沿途托起落水之人和築其高牆。

然而巖蟒終究是初入金丹,法力不濟,三天時間還沒有退走一半已然又不支的跡象,於是趕緊求助李建中。

李建中站在巖蟒頭頂,將靈氣轉化之後輸入巖蟒體內,助力他一路趕著洪流,消除沿途禍患。事後,這一條河道被稱為蟒河,留下許多的傳說,說的是洪水氾濫,天災降世時有一條巨蟒出世救人,日後終於化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