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曰:“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在古代中國,泰山是五嶽之首,被認為是天神的居所,是道教和儒家學派的聖地。在儒家文化中,泰山被視為天地之間的紐帶,是天地之神的聚集之地。

古往今來關於泰山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比如杜甫為人所知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而更吸引李建中的則是關於泰山的種種傳說,比如何首烏。

相傳當初有個何氏父子常年採藥為生,一日採藥途中突遇大雨,在趕往山洞躲雨時看到一個小男孩在哭,於是抱著這個小男孩在山洞中一起躲雨。可一覺醒來,懷中僅剩下一個黑黑的像地瓜一樣的東西,不見孩子的蹤影,而父親實在餓了,飢寒交迫間咬了一口那黑黑的東西后,竟白髮變黑髮,兒子都差點認不出來,下山後找到藥鋪才知道這是藥,而因為是何氏父子發現的,於是命名何首烏,就這樣,作為不錯的中藥藥材何首烏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在本草綱目中可是有何首烏圖鑑的!若是能尋得一株合適的,豈不是又可以開啟一個圖鑑?

目前看來,本草綱目圖鑑的能力和修煉似乎是獨立的,但李建中不相信。畢竟若是獨立於修煉之路,那麼神醫大帝把它研究出來幹什麼呢?但是不管如何,其實都不影響李建中開啟圖鑑的積極性。

李建中來到泰山腳下一眼望去,只能用人山人海來形容啊!本來泰山的人流量就很大,加上這幾年世界異象頻發,更是讓好多人重新相信神話,於是泰山作為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地方,人們絡繹不絕的來此,妄圖找到些什麼。

李建中再次不走尋常路,繞開人群去往一個人跡罕至,常人無路攀登之地,直接縱身而上。

真正的泰山絕不只是風景區那一小塊,而是指的整座大山,所以李建中穿行在山野中根本就沒人能發現。在這裡李建中並沒有一路狂奔,而是展開了地毯式搜尋,不為別的,只為找到能開圖鑑的何首烏!

一天時間過去,李建中還在山腳打轉,雖然找到一些何首烏,但都不過是普通貨色,治病是夠了,但開圖,還差得遠呢!怎麼辦呢?繼續搜唄!仔細到什麼程度呢?有個巨石想劈開,有個地縫往裡鑽。雖然沒找到,但精神不可否認。

找了十天,李建中啥也沒找到,想著來都來了,去山頂看看日出。

他匯入人流,裝作一個強壯一些的普通人開始登山,到達山頂以後已經傍晚,所以只能在山頂休息一晚,啥也沒帶的他只好找個邊緣地方盤膝打坐。

日出時分都不用擔心睡著,周圍全是鬧鐘鈴聲,周圍開始出現忙碌的聲音。有人開始整理裝置,檢查是否能正常執行,以便把日出的一幕拍下來;有人開始化妝,覺得這美好的一幕要用最好的狀態迎接;有人站著不動,靜靜等待這美好的一幕降臨,無需多做準備,不用在意狀態,只是單純地享受這一刻的美好,刻在心裡足矣。

然而李建中震驚了。他不知道是海市蜃樓還是天空當真有金樓玉闕連綿不盡,隱藏在那層層雲霧之間。只見五

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同時視野所及,日出東方,一縷紫氣東來,李建中下意識得吸收掉,竟然讓他的法力精進了一絲!看看周圍,沒人有異常,那想必是無人看見那連綿無盡的亭臺樓閣的。而且這裡竟然有紫氣可以當做靈氣使用,煉化之後可以精進法力。

李建中不知道,在他將這一縷紫氣吸收掉的時候,半山腰一處看似巨石林立,光禿禿的半山腰上兩個石頭分開,露出一雙陰冷巨眼,同時巨石開合間,一條分叉的舌頭吞吐不定。渾身氣勢一震,竟然風雲變幻,剛升起的太陽一下子被遮擋!這種現象讓眾多普通人一臉懵逼,也有很多驚恐之人在大吼大叫,場面一下子混亂起來。

李建中在一瞬間就察覺到了有先天之境在泰山半山腰,這讓他瞬間精神緊繃起來。靈氣不存,為何還有先天?

李建中趁亂朝著巖蟒的相反方向而去,至於這些普通人,他也無能為力,那個先天之境在他的感覺中不是和他一樣初入先天。

在李建中下山的途中,巖蟒也朝著李建中而去。巖蟒,誕生於岩石之中,渾身以石質為鱗。他本是泰山上一顆頑石,經天地日月的薰陶,紫氣的侵染,逐漸化為靈獸出生即為後天圓滿。但是出生時已然是靈氣枯竭的時代,也無人教導,所以這麼久了只是憑藉著本能每日吸收先天紫氣,久而久之破入先天。

他曾經見過很多人在泰山來來去去,帝王將相,百姓黎民,數不勝數,但是沒有一個人如李建中一般可以將這每日的紫氣擷取。其實他也不是要將李建中如何,只是因為遇到了難得一見的同類,想和李建中探討一二。

巖蟒一路穿行,幾十丈的巨大體型對山林和山體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讓山頂的人更為恐慌,這裡的事透過網路迅速傳播出去,引起了更為廣泛的關注。

追上李建中的時候,他正利用土遁在地下跑得正歡,巖蟒一尾巴抽向大地直接將他打了出來。

蛇口一張,口吐人言“道友莫慌,我並無敵意。我乃天生地養的巖蟒,出生之後蝸居泰山,每日吸收清晨的那一縷先天紫氣,終於在百年前破入先天,可以口吐人言。我出生至今,從未見過先天之境,凡人口中的滿天神佛也毫無蹤影。你是我遇到的第一個!”

李建中本來都想拼死一戰了,結果有這麼個烏龍!不過他也並未放鬆警惕就是。

兩人消停之後,泰山上重新旭日東昇,安靜祥和,但巖蟒一路過來造成的破壞歷歷在目,石質的鱗甲也讓它看起來就是一坨從山頂滾落的巨石,倒也沒有再度引起恐慌,專家也解釋說只是發生了地震,震落了一段巨石。至於現場,由於沒有人員傷亡,也無人來檢視。

李建中開口到“不瞞你說,我也是第一次遇到除我之外的先天之境。不過滿天神佛確實存在過,他來泰山就是想尋找,看看有沒有神佛遺留下來的寶藏和藥材可以助他修行。”

巖蟒思索一會兒開口“我知道有一株死了的何首烏,有微光,多年不腐,但沒有靈氣”

李建中頓時兩眼發光,這不就是他要找的嗎?連忙問巖蟒如何才能給他。

巖蟒倒是大方,說這東西它留之無用,送給李建中便是,說著便要帶李建中去找。

李建中考慮得比巖蟒多一點,問他能不能縮小身體,真身行動太過驚世駭俗。

兩人一起釋放氣勢攪動風雲,迷惑世人,然後巖蟒趁此縮小成尺許大小,結伴而去。

一路上一人一蛇交流了許多。巖蟒說他曾經離開過泰山,有時候遊走於名山大川,湖泊江河,曾經也不小心被凡人看到,留下了種種傳說。成就先天之時正是電閃雷鳴的天氣,甚至讓一些人誤以為有龍。

李建中聽到這裡插嘴到,“確實有龍,我見過。”

巖蟒倒也並不意外,自已能夠天生地養,那麼龍又為何不可能出現呢?只是他也並不想進行所謂的走蛟化龍,它本就是先天之體,即便對比,也是如凡人口中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一般,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屬於世所罕見的先天道體,難道會比那茫茫多的龍差?

李建中說了一些自已的經歷,比如不知為何能復活,迷茫幾百年;裂縫遇暗影,得知世有仙;太行遇惡妖,險死還得生;天山得雪蓮,破入先天境;偶然見真龍,逃之夭夭去。

一人一蛇你一句我一句,倒是彷彿遇到知已了一般,一人一蛇都是活了許久的老怪物,彼此形單影隻多年,又性情相合,直接拜了把子。李建中也將升龍訣和天嬰術授與巖蟒,說明兩門功法的來歷與地位。這讓巖蟒很是驚喜,它再也不用矇昧的吸收先天紫氣而不能完美利用了,而且還多了一個夥伴。

一人一蛇且說且行,來到了何首烏所在之地,巖蟒帶著李建中遁地進入山腹之中,一枚兩米長的何首烏映入眼簾,散發著淡淡微光。這是一個山洞,唯一的出口只是何首烏的莖蔓延出去的通道。

何首烏,主要分為兩種:生首烏和制首烏。生首烏其性味苦、甘,平,有解毒、消癰、截瘧、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用於瘰癧、瘡癰、久瘧體虛、風疹瘙癢、腸燥便秘等;制首烏是生首烏的加工品,有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烏鬚髮、化濁降脂的作用。何首烏其塊根入藥,可安神、養血、活絡;何首烏可補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補肝腎,是常見珍稀中藥材。

巖蟒說這裡曾經應該是一汪靈泉,所以這株何首烏才能長成這樣,但是後來靈氣枯竭,何首烏也枯死了。

李建中也不避諱,將何首烏直接放在圖鑑上將其吸收。隨著圖鑑的點亮,李建中盤膝而坐,他感覺自已的肉身正在逐漸增強,肝腎,筋骨,精血等等都在沸騰,血氣之力自然外放,圍繞在李建中身側,同時也牽引著李建中為數不多的靈氣開始運轉,在體外逐漸形成一個李建中的虛影。這讓在旁邊的巖蟒目瞪口呆,若是之前它還感覺李建中雖然也是先天,但比他弱了不少。而今的李建中卻給他極為危險的感覺,不是境界,而是肉體之力。它理解不了了,這個何首烏這麼牛逼?不是連靈氣都沒有嗎?即便是有藥力,那也是療傷之用,還能拿來修煉不成?

等了兩天,李建中終於收工。他嘗試了一下自身的力量,抬手握拳朝地下打去,周邊方圓一里一陣晃動,沙石也從頭頂往下簌簌掉落。這一拳,簡直打出一個小範圍地震,即便以巖蟒的妖獸之身也打不出這般的力量。

李建中連忙感謝巖蟒,若不是它自已豈能有這般造化?巖蟒連稱不敢,比起升龍決和天嬰術,這個何首烏是如今所需不假,但價值連邊角料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