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西周(一)
我不是史神:我的北大歷史筆記 林三少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陶唐虞夏之交,周族,姬姓之族,悄然興起。
他們自稱為“有夏”,與夏族的關係千絲萬縷,彷彿是同根同源的兩支藤蔓,纏繞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古老的汾河下游,周族的生活如詩如畫。
他們居住在河畔的村落裡,房屋以土木結構為主,屋頂覆蓋著厚厚的茅草,既能遮風擋雨,又能與天地融為一體。
每當黃昏時分,夕陽灑在河面上,金色的光芒與波光粼粼的河水交相輝映,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族人們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辛勤勞作,他們耕種著五穀雜糧,飼養著牛羊馬匹。
男人們手持農具,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女人們則在家中紡織、烹飪,照顧著家庭和孩子。
他們的生活雖然簡樸,卻充滿了和諧與安寧。
后稷,周始祖,姬姓,名棄。
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帝嚳,作為五帝之一,他的足跡遍佈神州大地,他的神力也滲透在每一寸土地上。
姜嫄,周的始祖母,一個勤勞而虔誠的女子,在一次田間勞作中,無意間踩到了帝嚳留下的神秘足跡。
隨著時光的流逝,姜嫄的肚子漸漸隆起,生命的奇蹟在其中悄然醞釀。
當后稷降生時,天空中出現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大地也為之震動。
他的哭聲洪亮而有力,彷彿預示著未來的繁榮與昌盛。
在後稷的成長過程中,他展現出了對農業的非凡天賦。
他細心觀察大自然的規律,學習種植各種作物,教會人們如何耕耘、播種、收穫。
在他的帶領下,人們告別了荒蕪,土地變得肥沃,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
后稷,之所以名棄,是因為他曾經三次被拋棄。
后稷第一次被遺棄時,他被放在了幽暗的隘巷中,四周是高聳的石壁,只有一線天光透過縫隙灑下。
他靜靜地躺在那裡,小小的身軀在冷風中顫抖。
然而,周圍的牛羊卻似乎都感受到了他身上的奇特氣息,紛紛繞開他,不願踩踏他的身體。
就在這時,一位老婦人緩緩走進了隘巷。
她手中提著一個籃子,裡面裝著新鮮的蔬果。
當她看到后稷時,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但更多的卻是深深的憐愛。
她輕輕抱起后稷,將他緊緊地摟在懷裡,用自已的體溫溫暖著他冰冷的身體。
后稷的雙眼緊緊閉著,彷彿在這位老婦人的懷抱中,他找到了真正的歸宿。
當后稷第二次被遺棄在幽深的樹林中時,他躺在柔軟的落葉上,四周是參天的古樹,它們的枝葉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陰暗而神秘的世界。
陽光透過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在他臉上跳躍,彷彿是大自然在與他嬉戲。
他靜靜地躺在那裡,聽著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感受著大地的脈動。
就在這時,一陣沉重的腳步聲打破了寧靜。
一群伐木工人走進了樹林,他們手持利斧,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當他們看到躺在地上的后稷時,先是一愣,然後紛紛停下了腳步。
他們圍繞在後稷身邊,用粗糙的大手輕輕撫摸著他的小臉,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憐愛。
在冰冷的雪地上,后稷第三次被遺棄。
雪花落在他的臉頰上,刺骨的寒風幾乎讓他無法呼吸。
然而,就在這時,一群大鳥從天而降,它們展開寬大的翅膀,形成了一個溫暖的庇護所,將后稷緊緊包裹在內。
它們的羽毛輕柔地拂過他的肌膚,帶來了一絲溫暖和安慰。
在這群大鳥的庇護下,后稷靜靜地躺在雪地上。
他的雙眼緊緊閉著,彷彿已經進入了夢鄉。
在他的耳邊,是風雪的呼嘯聲,但在這個小小的避風港裡,他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寧和溫暖。
不知過了多久,后稷緩緩睜開眼睛。
他抬頭望去,只見那群大鳥依然堅守在他的身邊,它們的眼神中充滿了關愛和守護。
這一刻,后稷的心中充滿了感激和敬意。
他知道,這些大鳥是他的守護者,是它們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當然,《詩經·生民》所記載的這種棄子儀式,很可能與原始時代某種宗教禮儀有關。
在那個神秘的時代,人們敬畏自然,崇尚圖騰,每一個儀式都充滿了虔誠與莊重。
在熾熱的陽光下,后稷站在金黃的麥田邊,他的眼神中滿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期待。
他手中的鐮刀輕輕劃過麥稈,麥穗隨之輕輕搖曳,彷彿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他的動作熟練而有力,彷彿每一個動作都在與這片土地交流,傾聽它的聲音,感受它的脈搏。
周圍的村民們紛紛圍上前來,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敬佩和羨慕。
他們看著后稷手中的麥穗,粒粒飽滿,金黃誘人。
他們知道,這是后稷用汗水和智慧換來的成果,也是他對這片土地的承諾和堅守。
在古人的記憶裡,后稷的形象是那樣的生動而深刻。
他不僅是一個農夫,更是一個傳奇。
當《尚書·呂刑》將他和伯夷、大禹相提並論,讚譽他“稷降播種,農殖嘉穀”時,他的形象在人們的腦海中愈發高大起來。
想象一下,在古老的黃土高原上,后稷站在廣袤的田野之間,陽光灑在他那堅實的肩膀上,金色的麥穗在陽光下搖曳生姿。
他手中握著一把鋒利的鐮刀,隨著他有力的揮舞,麥穗紛紛倒下,彷彿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他的身後,是一群歡聲笑語的村民,他們跟隨著后稷的節奏,舞動著手中的農具,一起歡慶這來之不易的豐收。
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芬芳和麥穗的清香,這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后稷帶給他們的希望與幸福。
在古老的村落裡,每當黃昏降臨,村民們都會聚集在村口的那棵大槐樹下,聆聽棄的講述。
他眼中閃爍著星辰般的光芒,手指輕輕劃過夜空,似乎在捕捉那些遙遠的星辰軌跡。
這一夜,月光如水,銀輝灑滿大地。
棄站在槐樹下,他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彷彿帶著某種神秘的力量。
他講述著如何透過觀測辰星來預測農時,每一句話都充滿了畫面感。
“看,那顆閃爍的星星,它叫做辰星。當它在夜空中升起時,便是我們播種的好時節。”
他指著東方天際那顆明亮的星星,聲音中透露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很長時期裡,周族首領世稱后稷,可見周族是得力於農作的發展而興起的。
繼棄而起的周族首領是不窋。
太陽炙烤著大地,不窋帶領著族人,在黃土高原上揮汗如雨。
他們手持簡陋的工具,一鏟一鏟地挖掘著堅硬的黃土,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艱辛和決心。
不窋的眉頭緊鎖,目光堅定,彷彿在他的眼中,黃土不再是堅硬的阻礙,而是即將變成溫暖家園的希望。
隨著一剷剷黃土的翻飛,一個個窯洞漸漸在高原上顯現。
這些窯洞雖然簡陋,但卻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不窋站在洞口,眺望著遠方的群山,心中充滿了期待。
他知道,這些窯洞不僅是他和族人們的棲身之所,更是他們新生活的起點。
在不窋的帶領下,周族人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僅自已勤奮勞作,還鼓勵族人們開墾荒地,種植五穀。
每當夜幕降臨,篝火旁,不窋會講述祖先的故事,激勵族人們團結一心,共同為周族的繁榮努力。
一年年的辛勤耕耘,周族的土地上莊稼豐收,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不窋的威望在族人中與日俱增,他不僅是勤勞的楷模,更是智慧的象徵。
在他的治理下,周族的社會秩序井然,人人安居樂業。
當不窋老去時,他的事蹟被族人口口相傳,成為了後人學習的典範。
每逢重要的祭祀活動,人們都會齊聚一堂,向不窋的雕像獻上最誠摯的敬意,感謝他為周族發展作出的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