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
郯城守將章誑眯眼往城下一掃,然而天色昏暗,城下的假劉備又蓬頭垢面、衣甲破碎,難以辨認。
陶謙雖有嚴令不得輕易開啟城門,但章誑也不敢對城下的假劉備置之不理,畢竟曹操白日裡才說攻破了劉備的大營。
劉備趁著黃昏逃來郯城,也是合情合理的。
章誑一面令人去請陶謙,一面向城下的假劉備拱了拱,詐道:“劉豫州,你不在沂水大營,為何會來郯城?”
假劉備早背熟了說辭,佯嘆一聲:“曹賊昨夜奇襲沂水大營,備苦戰一夜不能守,只能棄營而逃,白日裡為了躲避曹賊兵馬,只在山中藏身。”
“直到黃昏才尋到機會來到郯城,還請將軍速速開門,備有緊急軍情要向陶使君當面稟呈。”
章誑見劉備對答如流,心中已經信了半分,但想到白日裡陶謙對劉備的不滿,又不敢私自開啟城門,遂道:“劉豫州,本將鎮守城池,未得令不得開啟城門,還請忍耐片刻,本將已遣人去請使君。”
城下的假劉備見章誑不肯開門,也只能忍耐,避免壞曹操大計。
不多時。
陶謙來到城樓,一見到城下的假劉備就破口大罵:“劉備,你為何違了老夫軍令,私自在沂水立寨?如今兵敗,還有何顏面來郯城?”
“你莫不是投了曹操,故意來賺郯城?”
假劉備一聽,頓時開心了。
本以為只是來執行個小任務,沒想到卻在無意中自陶謙口中得到如此一條重要的情報。
為了避免被陶謙識破口音,假劉備冷哼一聲,直接率眾退走。
“劉備就這樣走了?”
假劉備忽然撤走,讓陶謙頓時起了疑心,聯想到曹操白日裡繞城巡視,陶謙有了判斷:“不好,劉備肯定投了曹賊,方才必然是來賺郯城的,被老夫喝破,這才面羞退走。”
“傳令,今夜四城加強戒備,謹防曹賊趁夜奪城!”
假劉備返回曹操帥帳,將陶謙城頭喝罵劉備的話,一字不漏的回稟曹操。
“陶謙可有懷疑?”
“末將未曾與陶謙對答,便領兵退去。”
“做得很好,自去子孝處領賞。”
“謝將軍!”
待假劉備退去,曹操遂對帥帳中的戲志才道:“果真如志才預料的一般,陶謙記恨劉備私自立營,故而昨夜不願派兵出城。”
“這老匹夫可真是好運氣!”
倘若陶謙昨夜出城,曹操或許都拿下郯城了。
卻不曾想,因為陶謙跟劉備之間的嫌隙,直接讓曹操昨夜的計策未能奏效。
戲志才亦是面有笑意:“如此一來,劉備就容易對付了。”
曹操大笑。
掎角之勢,核心在於守望相助,一方有難,另一方必須出兵相助。
現在,陶謙對劉備心中有恨,劉備的死活陶謙已經不想理會,要解決劉備,曹操就只需要考慮襄賁城的鄭牧了。
解決了劉備和鄭牧,郯城就真正成了孤城一座,對付孤城的辦法,曹操和戲志才都有奇計尚未使用。
當即。
曹操再遣將統兵,如昨夜佯攻劉備營寨外,故技重施的在郯城四門外點火。
堆火為兵,搖旗吶喊,營造出了四門強攻的聲勢。
面對四門外密密麻麻的火光,陶謙心中驚懼,也更堅信了曹操今夜會強攻郯城的判斷。
“快,將所有兵將,都聚集四門!”
“守住,一定要給老夫守住!”
郯城的火光,如預料般的被沂水大營的劉備看到。
“兄長,曹操強攻郯城,莫非又如昨夜一般,只是疑兵?”張飛提著蛇矛,語氣中多了幾分猜疑。
關羽亦是自營中來到劉備身邊,眯著眼睛看向郯城方向的火光:“羽亦認為,這只是曹操在故布疑兵,目的是引兄長出營,再半道設伏!”
張飛又補充了一句:“或許營外,還埋伏了一支曹兵,只等俺們出營,就來搶營。屆時腹背受敵,俺們難逃生天了。”
因為昨夜被曹操的疑兵之計戲耍了,關羽和張飛心中的傲氣降了不少,敏銳的覺察到了曹操的險惡用心。
劉備握緊了劍柄,原本隨和的眼神也多了幾分凌厲:“曹操欺我兄弟三人不識兵法,不明疑兵,昨夜賺不了郯城,今夜就來賺我兄弟。”
“雲長,益德,且聽為兄布計。”
關羽和張飛的戰意,瞬間被劉備點燃。
在劉備的授意下,關羽和張飛各率步騎,點起火把急速出營,向郯城方向而去。
埋伏在暗處的夏侯淵,見劉備的兵馬出營,眼中喜色泛起:“劉備果然中計了!瞧這火把數量,至少有四千人出了營寨!”
“傳令,人含草,馬銜環,都給我摸向劉備的營寨,誰要發出聲響誤了大事,本將就砍了他的腦袋!”
然而。
夏侯淵不知道的是,關羽和張飛並未離開營寨太遠,剛出十里,就下令軍士停止前行。
“依兄長判斷,若今夜曹操故技重施,前往三里的狹隘路徑,必然有伏兵埋伏。”關羽捋了捋美鬚髯,眯著丹鳳眼:“就在此地堆火為兵,讓其伏兵不敢亂動。我等殺回營寨,或許還能生擒曹將。”
張飛冷笑:“同樣的計策,竟然當俺兄弟面用兩次,真被小覷了!”
不斷的有柴草在路上堆砌,如昨夜夏侯淵堆火為兵的佈置一樣!
關羽留下了數百軍士點火,暗中又將兵馬撤回,營造出四千步騎在此處停留的假象。
劉備的判斷沒錯,夏侯廉的伏兵的確在前方三里的狹隘路徑。
探得劉備兵馬到來,夏侯廉摩拳擦掌,戰意昂昂:“大兄略施小計,就引出了劉備的伏兵,這等人竟也能自稱豫州刺史?”
“真是可笑!”
“傳令,待其兵馬過半,鑼鼓聲起時,全軍殺出,不可走了一人!”
而在沂水東岸,距離襄賁城東十里的襄山。
靜立半山腰的典韋,就著月色火光,目光看向了山下的一支曹兵,大嘴一裂:“又是此人!既然對襄賁城如此痴迷,乾脆就埋在襄賁城外,免得來回奔波。”
“取典某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