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是釋迦牟尼佛悟道之後,最先度化五比丘時所傳講的法。由阿難尊者誦出的《阿含經》是最接近原始佛學的教典,被公認為“根本佛法”。
佛陀的說法、制戒,是因應利、鈍不同的根基而有所差別的。佛陀住世期間,弟子們已經對各種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不同者,當時有佛陀的“聖言量”可資為依據。
王舍城靈鷲山七葉窟這次的結集,摩訶迦葉尊者與富樓那尊者尊者因為對戒律有著不同的意見,而有了所謂“窟內結集”與“窟外結集”的說法。這些分歧,為以後部派的分化埋下了種子。
後來又有一種說法。內外結集經典,在窟內結集的,名為上座部,在窟外結集的,名為大眾部。
第二次結集,是在佛陀涅槃一百多年以後,共有七百位大德比丘僧參加集會,所以又稱為“七百結集”。
因為結集的地點是在毗舍離城,所以又稱為“毗舍離結集”。
當時,眾比丘對戒律發生爭論,耶舍長老在毗舍離城召集七百位僧眾,判定了古印度東部跋耆族比丘提出的十條戒律為非法之行。
這次結集導致了部派的開始,形成了佛教教派裡所謂的大眾部和上座部。
第二次結集圍繞佛陀教義的解釋,教團發生了根本分裂,分為兩大部派,後來進一步分裂為二十個部派。部派佛教致力於教義的分類,將其分為五大類和七十五小類,編纂出被稱為五位七十五法的範疇論。
範疇論又稱為小乘。小乘認為沒有永恆,宣揚瞬間的事物是實際存在的實在論。
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部派中又誕生了一派與小乘相對的大乘。大乘在最初階段所宣揚的教義,就是般若經典中的“空”的思想。《般若心經》是從龐大的《般若經》中,提取其精華而成的經典。
佛陀涅槃兩百年後,印度的摩揭陀國出現了叫阿育王的國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統治幾乎所有的印度次大陸,被許多人視為印度最偉大的皇帝。他擴充套件了錢德拉古普的帝國,統治著西到今阿富汗,東到今孟加拉國的領土,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除了今天的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的部分地區。
阿育王在結束戰爭之後,皈依了佛教,開始專注於禮佛,他廣修寺廟,召集四方僧人,編撰,完善和整理了許多佛經,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期,此外他還派僧人外出傳教。
阿育王宣佈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他定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八萬四千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了一千名比丘僧人,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這次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的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並且把當年佛陀成道的菩提樹的種子交給傳道的僧人,在各地播種。在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了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第四次集結,是在佛陀入滅後四百年間,發生在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時期,這是北傳的說法。迦膩色迦王治世,王因“部執不同,無以去惑”,而請益脅尊者,尊者答:“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國王甚感痛惜,於是在迦溼彌羅集合五百位高僧,推舉世友為上首。在脅尊者主持下論釋三藏。首造十萬誦《優婆提舍論》註釋經藏,次作十萬頌《毗奈耶毗婆沙論》註釋律藏,後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註釋論藏,共計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自此,三藏教義周備無缺。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牒,鏤刻梵文筆錄,以石函封緘,建塔珍藏,另以抄本遠送各地,廣宣流佈。此後,大乘經典多用梵語,即源於這次的結集。
南傳佛教則是把19世紀在斯里蘭卡舉行的五百僧人結集,作為第四次結集。
到此,佛陀的真理流傳至世界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