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清晨,佛陀與阿難入城託缽乞食,看見幾個小孩在道路邊玩耍。他們各自用土石木塊建造“房屋”以及倉庫等,又以土當米,儲藏在“倉庫”中。一個名字叫德勝的童子看見佛陀乞食經過,見佛陀相好莊嚴,歡喜踴躍,生布施心,於是到土石木塊作的“倉庫”中取“米”來供養佛陀。
佛陀看見這小孩一片天真之態,即低頭接受這小孩把土放入他缽盂之中。之後佛陀把帶土的缽盂交給了阿難,對阿難比丘囑咐說:“你把這些土帶回去,和成泥塗在我們精舍的房子上面。”
阿難比丘聞佛陀吩咐,遵從佛陀口諭,將其缽盂之中的土和成泥塗於祇園精舍一房角落。
釋迦牟尼佛陀又對阿難說:“剛才那位小兒,以歡喜心佈施土,那一把土雖然只夠塗精舍房子一角,但緣此功德,在我滅度百年之後,當為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君王之孫,名阿輸迦,後為國王,名喚阿育王。另外一個小孩當成為大臣,共同治理印度國土,護持佛教,興隆三寶,廣修供養,為我涅槃之後舍利,分佈佛陀舍利於世界各地,於印度建造八萬四千塔。為歷史上最負盛名的佛教護法國王。”
阿難比丘聞佛陀之言,於是問佛:“如來往昔修何功德,而有如此多塔之報?”
釋迦牟尼佛陀告訴侍者阿難比丘言:“在過去世,有一個大國王,名波賽奇。此波塞奇國王乃是我前世之身。當時其世間有佛出世,名為弗沙如來。波塞奇國王與諸大臣人民常以供養佛陀以及僧眾。當時的波塞奇國王心想:今此大國人民常得見佛,廣修禮拜恭敬供養,其餘小國,地處偏僻,人民沒有機緣看見佛陀而修福德,我為一國之君,應該請畫師把如來的莊嚴威儀形象畫出來,然後分送於其他諸小國土,使得一切人民鹹修供養。於是波塞奇國王即召來畫師,卻不能完好畫出佛陀之像,於是波塞奇國王親自作畫,日夜不倦繪畫佛像,共畫八萬四千幅佛陀畫像,分送各諸國。緣此功德,吾涅槃之後,當得八萬四千諸塔的果報。”
侍者阿難聞佛陀講解前世業作今生因果之事,心明意解。
此佈施佛陀土的小孩,佛陀預言自已涅槃百年之後,此子將轉生為阿育王。
阿育王在結束戰爭之後,開始專注於禮佛,他廣修寺廟,召集四方僧人,編撰,完善和整理了許多佛經,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期,此外他還派僧人外出傳教。阿育王宣佈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他定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