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名詞解釋]內科護理學:是認識疾病,防治疾病,對患者進行生理、心理、社會的整體護理的學科。
[簡答]醫學模式轉變對護理學的影響:
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是臨床醫學的進步,也對護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在生物-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下,護理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和專業。
(2)新的醫學模式使護理實踐及護理教育發生了重要變化,護理患者不僅是護理疾病,更是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的整體護理。
[填空]制訂計劃是護理程式的第三步。
[名詞解釋]護理程式:是護士在為服務物件提供護理照顧時所應用的工作程式,是一種系統地解決問題的方法。護理程式包括五個步驟-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及評價。
[簡答]護理程式具有的特性:
(1)在護理實踐中使用護理程式的目的是保證護士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針對患者具體需要提供個體化的護理。
(2)護理程式的運用需要護士具備多學科的知識。
(3)護理程式的運用是以護士與患者、患者家屬以及其他健康保健人員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為基礎的。
(4)護理程式具有普遍適用性。
第二章 呼吸系統疾病
[簡答]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
(1)肺的呼吸功能:呼吸系統透過肺通氣與肺換氣完成外呼吸,所以,一般將外呼吸簡稱為呼吸。
(2)防禦功能:
①上呼吸道的加溫、溼化和機械攔阻作用。
②黏液、纖毛運載系統。
③肺泡的防禦機制。
④咳嗽反射。
⑤呼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3)其他功能:如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水、鹽平穩、嗅覺和發聲功能等。
簡答]支氣管哮喘的治療要點:
(1)消除病因,去除刺激因子。
(2)藥物治療,可使用支氣管舒張劑、抗炎藥物。
(3)急性發作期治療的目的是儘快緩解氣道阻塞,糾正低氧血癥,預防病情惡化或再發作,防止併發症。
①輕度發作時可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必要時加用糖皮質激素或抗膽鹼藥。
②中度發作時,規則吸入β2受體激動劑或口服長效β2受體激動劑,若不能緩解加抗膽鹼藥或白三烯拮抗劑、糖皮質激素。必要時,加氨茶鹼緩慢靜注。
③重症至危重度:a.持續霧化吸入β2受體激動劑或靜脈滴注沙丁胺醇或氨茶鹼,霧化吸入抗膽鹼藥,口服白三烯拮抗劑。b.靜脈滴注足量糖皮質激素。c.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糾正酸鹼失衡。d.有呼吸道感染時選用相應的抗生素控制感染。e.根據病情給予氧療或機械通氣。如病情惡化缺氧不能糾正時,進行無創或有創機械通氣。
(4)慢性哮喘治療時,一般急性發作期症狀緩解後,其氣道慢性炎症仍然存在。因此必須根據個案的病情制定長期治療方案,以防止哮喘急性發作。此期用藥的原則是以最小的劑量、最簡單的聯合、最少的不良反應達到最佳控制症狀。基本組合是β2受體激動劑和糖皮質激素(吸入為主),隨病情加重加用茶鹼、白三烯等止喘藥。
(5)進行免疫治療。免疫治療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種。
[名詞解釋]肺換氣:指肺泡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透過氣血屏障(呼吸膜)以彌散的方式進行。
[填空]呼吸調節的目的是為機體提供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穩定機體內環境。
[名詞解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徵的肺部疾病,其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
[簡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
(1)吸菸。
(2)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
(3)大氣汙染。
(4)感染。
(5)蛋白酶一抗蛋白酶失衡。
②
(6)其他,如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營養、氣溫突變等。
敏飲食
[名詞解釋]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症,可由多種病因引起。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也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簡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要點:
(1)穩定期治療:
①戒菸,脫離汙染環境。
②預防感染:可注射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③藥物治療:a.祛痰:常用鹽酸氨溴索或中藥祛痰藥;也可作霧化吸入治療;注意補充液體,因入量過少會使痰液黏稠不易咳出。b.止喘:常用藥有沙丁胺醇、異丙託溴銨、茶鹼緩釋片等。
④長期家庭氧療(LTOT):LTOT的主要指徵是PaO2<55mmHg,一般採用鼻導管吸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每日吸氧時間≥15h\/dd。氧療目標是使PaO2在60~65mmHg和(或)使SaO2>90%,並且(CO2瀦留無明顯加重。
⑤呼吸鍛鍊和營養支援。
(2)急性加重期治療:
①去除誘因:控制細菌感染、治療氣胸等。
②持續低濃度吸氧:氧療的指徵是PaO2<60mmHg,常用鼻導管或面罩吸氧。一般吸氧濃度為<35%。氧療的目標同LTOT氧療目標。
③止喘、祛痰:患有嚴重喘息時可採用沙丁胺醇或異丙託溴銨霧化吸入。
④糖皮質激素: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
⑤機械通氣:一般適用於經上述治療,呼吸衰竭仍不能緩解時。
[簡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
(1)囑患者樹立醫治 COPD的信心和耐心,做好長期準備。
(2)避免各種致病因素,尤其是吸菸、環境汙染、上呼吸道感染等。
(3)堅持全身活動和呼吸肌訓練。
(4)家庭氧療指導。
[名詞解釋]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細胞、中性粒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簡答]支氣管哮喘的主要護理措施:
(1)一般護理:
①脫離致敏環境。
②根據病情提供舒適體位。
③提供清淡、易消化、足夠熱量的飲食。不宜進食或飲用刺激性的食物或飲料,忌過敏飲食。
(2)心理護理:透過溝通,安慰急性發作期患者,消除過度緊張狀態。
(3)病情觀察:加強對急性期患者的監護,尤其在夜間和凌晨。動態觀察呼吸音、哮鳴音及動脈血氣分析等變化。警惕併發症。
(4)保持呼吸道通暢:哮喘急性發作時,應鼓勵患者多飲水(約每天2500~3000ml)。重症者建立靜脈通道,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
(5)氧療護理:哮喘患者均存在氣道高反應性,因此吸入的氧氣應加溫、加溼,避免呼吸道乾燥和寒冷氣流的刺激而加重呼吸道痙攣。
(6)用藥護理:觀察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指導患者按醫囑正確使用定量吸入器。
[簡答]我國重症肺炎的診斷標準:
意識障礙;呼吸頻率>30次/分;PaO2<60mmHg、PaO2\/FiO2<300,需行機械通氣治療;血壓0/60mmHg;胸片示雙側或多肺葉受累,或入院48小時內病變擴大≥50%;少尿:尿<90\/60m量<<20ml\/hh,或<80ml/4h,或急性腎衰竭須透析治療。
[名詞解釋]軍團菌肺炎:是由軍團菌屬細菌,主要是嗜肺軍團桿菌引起的一種以肺炎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又稱軍團病。
[簡答]肺結核的發病機制:
(1)感染途徑:主要透過呼吸道傳播,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
(2)人體感染後的反應:結核菌進入人體後,可產生免疫反應和變態反應。
(3)基本病理改變:結核病的基本病理改變為滲出、增生(結核結節形成)和乾酪樣壞死。
(4)原發感染和繼發感染:人接觸結核菌後,是否發病取決於細菌的數量、毒力、機體的免疫力以及變態反應的強弱。肺內的原發灶、淋巴管炎及肺門淋巴結炎統稱為原發綜合徵。繼發感染多為原發感染時潛伏下來的結核菌重新生長、繁殖所致,也可以是外源性的再感染。
[簡答]病毒性肺炎的治療要點:
本病以對症治療為主,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酌情吸氧,注意消毒隔離,合理使用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阿昔洛韋等。
[填空]X線檢查是發現早期肺結核的主要方法。
[簡答]肺結核患者的主要護理措施:
(1)消毒、隔離。
(2)注意休息與營養的補給。
(3)消除咯血患者的緊張情緒,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對患者病情及時觀察,遵醫囑給予止血藥。若咯血較少可進溫涼飲食,若大咯血須暫停飲食。預防窒息,若有窒息早期表現則必須及時搶救。
(4)對使用抗結核藥物的患者,護士應說明化療藥物的用法、療程、毒副作用。囑患者按醫囑服用,並觀察藥物療效;使用垂體後葉素的患者應注意療效和不良反應,靜脈使用需注意速度。
5)肺結核初診患者應留3份痰標本(即時痰、清晨痰和夜間痰)。無夜間痰者,應在留取清晨痰後2~3小時再留一份。複診患者應按期送檢2份痰標本(夜間痰和清晨痰)。痰標本應留取在塑膠或塗蠟紙的密封盒內。
(6)對於胸腔穿刺患者,術前須說明目的、注意事項。抽液時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膜反應”,如有發生應立即停止抽液,讓患者平臥,必要時皮下注射腎上腺素。一般每次抽液量不超過1000ml。術後應囑患者平臥休息,並注意觀察呼吸、脈搏,穿刺部位有無滲血或液體流出等。
[簡答]肺結核的治療要點:
(1)結核病的化療:
①化療原則:肺結核的化療原則是早期、聯合、適量、規則和全程。
②抗結核藥:目前常用的抗結核藥物有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鏈黴素、乙胺丁醇。其他抗結核藥物有乙硫異煙胺、丙硫異煙胺、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等。
③化療方案:化療方案分為強化和鞏固兩個階段。
(2)對症處理:
①中毒症狀:一般無需特殊處理,重者可在有效抗結核藥基礎上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
②咯血:咯血較少時,口服止血藥。咯血較多時,可靜脈緩慢推注或靜點垂體後葉素止血。
[名詞解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由於支氣管-肺組織、胸廓或肺動脈血管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組織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導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使右心負荷加重,進而造成右心室擴張或(和)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臟病。
[簡答]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要點:
(1)有嚴重COPD、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史。
(2)具有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體徵,如P2>A2,頸靜脈怒張、肝大壓痛、肝-頸靜脈反流徵陽性、下肢水腫等。
(3)心電圖、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有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厚擴大的徵象。
(4)排除有類似表現的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等。
[簡答]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主要護理措施:
(1)除了解咳、痰、喘等變化外,關注患者的頭痛情況、有無意識障礙、出入量尤其是尿量、血氣分析等。
(2)給予足夠的熱量和營養成分,有水腫的患者應給予低鹽飲食。
(3)按醫囑給予抗炎、止喘、祛痰、補液等治療。
(4)做好持續低流量吸氧的護理。
(5)慎用安眠鎮靜劑。
(6)給予心理社會支援。
(7)緩解期加強全身鍛鍊和呼吸訓練,改善營養狀況。
[名詞解釋]肺血栓栓塞症(PTE):是肺栓塞的一種型別,為來自靜脈系統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迴圈和呼吸功能障礙為其臨床和病理生理特徵。
[名詞解釋]呼吸衰竭:簡稱呼衰,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和(或)換氣功能嚴重損害以致在靜息狀態下也不能維持足夠的氣體交換,導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瀦留,進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和相應臨床表現的綜合徵。
[簡答]針對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1)在人群中廣泛開展有關本病的教育,提高認識。
(2)對存在危險因素人群的干預主要從影響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靜脈血流淤滯、靜脈壁損傷及血液高凝狀態)入手。
①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採取適當的措施改變生活方式如減肥;進食低脂、高纖維素飲食,多飲水;必要時按醫囑給予抗凝治療,如小劑量肝素、低分子肝素和華法林。
②促進靜脈回流:對於工作需要長期靜坐者以及乘飛機長途旅行者,要經常活動下肢和避免交叉腿坐位;長期臥床和制動的患者應加強床上運動,如定時翻身、協助患者做四肢的主動或被動鍛鍊,術後患者應儘早在床上活動或下床活動;機械預防措施,包括加壓彈力襪、下肢間歇序貫加壓充氣泵等,可促進靜脈回流。
③減少靜脈壁損傷:避免吸菸等不良嗜好;積極治療腳部感染;靜脈置管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做好置管後的護理,注意及時拔管。
(3)應注意DVT患肢不得按摩或做劇烈運動,以免造成栓子脫落。
(4)告知患者及家屬服用抗凝藥物的重要性,教會其觀察面板黏膜出血徵象,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簡答]呼吸衰竭的診斷要點:
(1)有導致呼吸衰竭的病因、基礎疾患及誘因。
(2)有缺氧或缺氧伴CO2瀦留的臨床表現。
(3)動脈血氣分析,PaO2<60mmHgPaCO2>50mmHg。單純PaO2<,伴或不伴有60mmHg為I型呼吸衰竭;若伴有PaCO2>50mmHg為II型呼吸衰竭。
[多選]發紺是缺氧的典型表現,為血中還原血紅蛋白增加所致。影響發紺的因素有:紅細胞增多時發紺明顯,貧血者不明顯或不出現;嚴重休克時即使PaO2正常,也可出現發紺;面板色素及心功能等。
[名詞解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種肺內、外致病因素所導致的急性進行性呼吸衰竭。
[填空]ARDS的臨床特徵為呼吸頻數、呼吸窘迫和頑固性低氧血癥。
[簡答]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的診斷標準:
符合以下5項條件者,可診斷為ARDS。
(1)有ARDS的高危因素。
(2)急性起病、呼吸頻數和(或)呼吸窘迫。
(3)低氧血癥:PaO2\/FiO2≤200。
(4)胸部X線檢查顯示兩肺浸潤陰影。
(5)PAWP≤18mmHg或臨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腫。
[簡答]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的治療:
(1)原發病的治療:治療原發病、控制感染。
(2)氧療:一般需高濃度氧療,使PaO2>60mmHg,SaO2>90%。
(3)機械通氣:機械通氣是ARDS最重要的支援手段。可先試用無創通氣,多數患者需要經氣管插管或切開做有創通氣。
(4)液體管理:合理限制液體入量,在血壓穩定的前提下,液體出入量宜保持輕度負平衡。
(5)營養支援:提倡全胃腸營養以保護胃腸黏膜,防止腸道菌群異位。
(6)患者的監護:ARDS患者應收入監護病房。動態監測呼吸,迴圈,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等,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名詞解釋]機械通氣:是在患者自然通氣和(或)氧合功能出現障礙時,運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機)使患者恢復有效通氣並改善氧合的技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