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護理教育基礎理論

第一節 行為主義理論

[單選] 行為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

[名詞解釋]

1、準備律:當準備對某個刺微做出反應時,任其產生反應就會使之感到裝,足,當不準備對某個刺微做出反應時,強迫其做出反應則會產生苦惱。當正準備對某項刻,激做出反應時,因外界環境因素的阻礙而不能發生反應時,同樣會令其感到苦惱。

2、應用律:指任何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可透過應用或練習加強,練習次,數越多,則聯結力度越強。

3、失用律:指當某一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在一段時間內如不加以練習的,話,則二者之間的聯結力就會減弱。失用律還有一條附律,兩次練習的間隔時間越短,則,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力就越強。

3、效果律:刺激與反應之間所建立的聯結受反應效果的影響。當反應結果,是滿意的時候,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就會增強;相反,當反應結果是煩惱的時候,二者之間的聯結就減弱。

[簡答] 操作性條件反射具備的四個強化原則:

(1)正性強化。(2)負性強化。(3)懲罰。(4)強化消退。

[單選] 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心理學家班杜拉。

[名詞解釋] 社會學習:又稱觀察學習,是指個體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並以之為榜樣而,進行學習的方式。

[論述] 行為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

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強調可觀察的行為,認為行為多次偷快的或痛苦的後果能夠改,變個體的行為。

行為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應摒棄內省的方法,即放棄對學習的內在認知過程的研究。

(2)觀察和研究學習過程應只限於動物或人的學習行為,而且重點是客觀實踐,而不,是主觀推測。

(3)動物的大多數學習行為是透過刺激和反應的聯結學會的。動物實驗的結果可以,推知到人類,因為動物與人的行為區別僅在於複雜程度的不同。

(4)人類的學習是為了適應社會生活而產生的行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外在環境與教,育的產物。

[填空]

1、桑代克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主要有兩個,學習的聯結學說與試誤說、學習律。

2、桑代克認為學習的程序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

[多選] 桑代克提出3條基本學習規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

[單選] 桑代克的學習理論是第一個系統的教育心理學理論。

[單選] 斯金納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創始人。

[填空] 斯金納認為,行為的塑造可以透過正性強化、負性強化、懲罰以及強化消退來,完成。

[單選] 斯金納理論的中心原則是強化。

[填空] 間斷性強化還可以進一步分為比率強化和時間強化兩種。

[名詞解釋]

1、固定間隔強化:即反應在固定的時間間隔裡被強化。

2、變化間隔強化:即強化發生在變化的時間間隔裡,有時長,有時短。

3、固定比率強化:指強化發生在預定的若干次反應之後。

4、變化比率強化:即強化不是按預定的反應次數進行,而是發生在變化的反,應次數之後,即強化的比率是變化的。

[論述] 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個體在出生時除了反射以外沒有繼承任何行為模式,所以任何事情都必須學習。,這種學習產生於觀察他人的行為,這比反覆地進行“嘗試與錯誤”的過程更能有效地學習,到複雜的行為。有些行為,如語言,只能透過觀察榜樣進行學習,因為絕不可能只透過強,化隨意的發音就能掌握個體每天所使用的複雜語言。因此,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習者把榜樣作為一種行為的象徵形象,透過對榜樣的觀察來指導自身學會某種行為。

(2)人和環境相互作用形成人的個性和行為。環境在行為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社會行為是透過觀察學習獲得的,是對他人的行為、態度和各種反應的模仿和認同。觀,察學習分為注意期、保持期、動作形成期和動力期4個過程。

(3)在社會學習理論中,強化並非是必不可少的,它對學習只起促進作用。班杜拉提,出強化可以包括外部強化、替代性強化、自我強化3種形式。

(4)新的反應行為是透過綜合利用許多榜樣的特徵而產生的、新的創造性行為。

[填空] 觀察學習的4個過程是注意期,保持期、動作形成期和動力期。

[簡答] 社會學習理論中強化的3種形式:

(1)外部強化:強化可以是外來的,而且直接對行為結果產生作用

(2)自我強化:強化可以是內在的自我調節性強化。人在行動之前已制定好了行為目,標和評價標準,當學習者完成了預定的目標時,就對自已進行積極的評價並進行獎勵。但,是,當不能按標準完成目標時,就對自已產生消極的評價並進行懲罰。

(3)替代性強化(又稱代受的強化):當觀察者看到榜樣透過進行某種行為而獲得正性,強化時,學習特樣行為的可能性跳增高,這叫做替代性強化。即人的行為不經過直接的外部強化,只要體驗到榜樣所受到的強化,就能瞭解哪些行為是被肯定的,哪些行為是被否定的,從而形成與榜樣相一致的行為。

[論述]行為主義理論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

(1)由於行為主義理論強調刺激、反應和強化在人們行為塑造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類學習的一些規律,因此在推動學習理論的科學化、促進學習理論與教育的有,機結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儘管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教育學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行為主義者過,分強調學習是外在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忽略了影響學習的許多其他因素,使人們對這種理,論的普遍適用性提出質疑。此外,還有研究發現,在沒有強化的情況下,人們的學習行為,也可以發生,這種現象是行為主義理論難以解釋的。

第二節 認知理論

[單選]托爾曼提出了認知目的說。

[單選]奧蘇泊爾提出了學習的同化理論,[單選]布魯納提出了發現學習理論。

[單選]加涅提出了指導學習理論。

[填空]記憶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和再認\/回憶3個階段

[名詞解釋]識記:是人們識別並記住事物的過程,即認識某一事物,並在頭腦中留下,痕跡的過程

[單選]識記是記憶的第一環節。

[名詞解釋]保持:是識記的事物在頭腦中儲存和鞏固的過程

[單選]保持是記憶的第二環節,是實現回憶的必要前提。

[單選]再認或回憶是對頭腦中保持事物的提取過程,是記憶的最後一個階段。

[填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反映了遺忘變數和時間變數的關係,揭示了遺忘的規律。

[簡答]選擇保持記憶、減少遺忘的方法:(1)學習材料要適量:如果一次記憶的材料太多,記憶效果就不會好。

(2)有意義、有組織的材料比無意義的材料更易記住並保持長久。

(3)學習材料的熟記程度和有效方式有助於減少遺忘: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可以列舉,一些記憶技巧,如軌跡法,轉變語言的方法、記住關鍵詞的方法、首字母縮略詞法。

(4)要合理組織複習,以使記憶痕跡不斷得到強化和鞏固。應注意:①及時與經常複習相結合,因為遺忘有先快後慢的趨勢,因此複習必須及時,同時經,常的複習也是十分必要的,以防止持續不斷的遺忘。,果好。②分散複習與集中複習相結合,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散多次的複習比集中一次複習效果好。③反覆閱讀與嘗試回憶相結合,複習時要避免單純閱讀、重複,應嘗試合上書本,進行回,憶,使大腦處於活躍狀態會增強記憶。

第三節 人本主義理論

[填空]人本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傑斯和考姆斯等人。

[簡答、多選]良好教育促進者的重要特徵:

(1)真誠:促進者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某種理想的榜樣。因此,他應對學生表現出,正常的反應,毫不裝腔作勢,以便學生把他當作一個真實的人來接受。

(2)接受和信任:促進者應該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有自主權的人,是一個值得尊敬和關,心的人。每個學生有其獨特的特點,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同時接受他們的缺點。,教師應當能夠接受和信任學生,並激勵起所有學生的潛能。

(3)共情理解:共情是指能夠理解對方的感受,並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

[單選]人本主義者認為必須把學習者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論述]人本主義理論中關於學習的原則:人本主義理論中關於學習的原則共有九條:

(1)人類具有學習的自然潛力。(2)當學生認為學習內容與自已的目的有關時,學習會變得有意義。(3)當學習的內容涉及到改變自我時,會使學生體驗到有威脅感,因而容易受到抵制。(4)當外在的威脅最小時,學習中那些對自我有威脅的部分容易被理解和吸收。(5)透過實踐可以獲得更顯著的學習效果。(6)當學生有責任地參與學習過程時,可以促進其學習。即當學習者感到自已,而不,是教師應該對自已的學習負責時,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會大大地提高。(7)自發的學習可以涉及到學習者整體的人一感覺和智力。這種學習是最持久的。(8)當把自我批評和自我評價作為基礎,而把他人評價放在第二位時,可以促進獨立、,創造和自信的發展。(9)在當今世界,社會上最有用的學習是掌握學習的過程,持續開放自我並把自我融,於變化的過程中去。

[填空]人本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在教育中是幫助者和促進者。

[簡答] 人本主義理論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1)建立真誠的師生關係。(2)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3)接受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4)教師是幫助者和促進者。(5)重視課堂氣氛。(6)使用學習合同。

第四節 成人教育理論

[單選] 成人教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諾斯。

[名詞解釋] 內容設計:將知識傳播給學生,學生的學習完全依賴於教師所教授的內容。

[名詞解釋] 過程設計:注重教育過程的設計,其目的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論述] 過程設計主要包括以下7個方面:

(1)建立學習氣氛:這種學習氣氛既涉及生理氣氛,也涉及心理氣氛。

(2)由學習者參與共同計劃:透過邀請一些學員共同討論計劃,體現他們本身的願望。

(3)由學習者參加確定學習的需要:通常學習者的需要與教育機構的需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因而二者之間需要仔細協商。

(4)由學習者參與形成學習目標:學習者進行協商,應用學習合同,最後形成學習,目標。

(5)由學習者參與設計學習計劃:這是學習合同的一個組成部分。

(6)幫助學習者完成學習計劃:這也屬於學習合同的一個組成部分。

(7)由學習者參與對其學習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應該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

[簡答] 評價課程設計過程中,內容設計與過程設計的差異:內容設計模式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過程設計模式所強調的則是提供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資源。,過程設計不是將學習者所需要的全部知識灌輸給他,而是為其提供學習資源,為其自,學提供幫助。,應用成人教育理論時,護理教師和學習者之間應該是一種合作關係,教師應促進建立有效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過程,以便學生在臨床工作實踐中進一步學習。

第五節 合作學習理論

[多選] 合作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默頓和布萊克

[名詞解釋]合作學習:是一種小組成員按照一定的互動結構進行互相學習的系統學,習方法。

[簡答、多選]合作學習的特點:

(1)合作學習是由一名學習管理者而不是一個象徵權力的教師來安排學習材料。

(2)學生透過與其他學員一起主動地參與學習來對自已的學習負責。

(3)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堅信小組工作比個體單獨學習效果好。

(4)學習的動力來源於有計劃的、與同伴的相互作用。

[簡答、多選] 合作學習的原則:

(1)所應用的學習材料在不抑制學生自我發展為前提下為學生提供指導方向。

(2)小組工作極為重要。學習小組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學習任務、結果,以便進一步增,強小組工作的效果。

(3)協同作用原則,即整體大於各個部分之和。與一般性的小組討論不同,合作學習,必須確保能系統地分享知識以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

[論述]合作學習理論中的4種學習設定型別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範圍:

(1)小組效率模式:適用於知識範疇的學習,尤其是低年級或剛入學的護理學生,她們,進入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常常不能適應護理教學的節奏和方法,而這種小組學習的方式,可以促進小組學生的相互學習。

(2)小組教學模式:關心的是知識的獲得,要求每個小組成員自學某一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內容,然後在小組中進行講解。

(3)表現判斷模式:特別強調操作技能(精神運動技能)的獲得,因此在護理教育中尤,其適用。表現判斷模式要求每個小組成員負責其他成員的操作技能的學習和掌握,並且,設計操作技能的評價標準。

(4)明確態度模式:強調的是態度範疇的學習,透過這種設定模式可以幫助個體認清,自已對某一問題所持的態度,同時也可以瞭解對這個問題存在的其他態度。

第六節 操作技能的教學原理

[名詞解釋]操作技能:指以程式性知識為基礎,藉助於骨骼肌運動,經過學習和訓練,,實現將一系列外部動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進行組合,並趨於高度自動化時形成的一種,技能。

[簡答]操作熟練的特徵:

專案 特徵

精確性 能精確地執行操作技能

速度 動作敏捷,充滿自信

效率 動作經濟(無虛動作,遵循省時省力的原則)

時間性 精確計時,順序正確

一致性 保證每次操作都能獲得一致的結果

預感性 能敏銳地預感到操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件,並能作出恰當的反應,對操作的動作進行適,當的調整

適應性 能使技能適應當時的情況,洞察力,能夠從較少的線索中獲得最多的資訊

[簡答、多選] 人類動作技能的主要組成部分:

(1)成熟依賴性技能:即在遺傳因素的影響下,隨著年齡增長逐步發展和掌握的技能,這些動作能力與特定的年齡階段相適應。

(2)教育相關性技能:即透過受教育獲得的技能。

(3)固有價值技能:即工作、生活、娛樂等方面所需要的技能,這些技能能夠體現個人,所擁有的價值。

[簡答、多選]操作技能的形成過程:,項操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經過以下3個連續的階段:(1)認知階段。(2)強化階段。(3)自如階段。

[填空]操作技能的練習有身體練習和思維練習兩種。

[填空]反饋可分為內反饋和外反饋兩種

[名詞解釋]技能的遷移:指一項技能對另一項技能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稱為正遷,移)或消極的抑制作用(稱為負遷移)。

[簡答]操作技能的教學目標:在制定操作技能的教學目標時,教師應該考慮學生對每項技能的學習必須達到的程度。學生不可能將所學的每一項技能都達到熟練的水平。對於學生來說,有些技能必須,達到最高的熟練水平,而另一些技能只需達到中等水平即可。教師在確定每項技能應達,到的熟練程度時可根據自已的教學目標,並參考以下標準制定,這些標準從低到高分成,個層次:感知能力、準備狀況、模仿、自然化、演示、適應性和創造性。

一般情況下,學生對大多數護理技能的學習只能達到第3或第4層次的水平,最高層,次的目標在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時,需要透過臨床實踐後方能達到。在護理教學中,,只要求達到第3層次的技能常是一些需要在特殊科室進行教學的技能。

[填空]護理技能並非是單純的動作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兩個部分。

[論述]操作技能的教學原理在護理教育中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一個有助於學習的環境。(2)進行技能分析。(3)明確操作程式。(4)評估學生的起點行為。(5)示教正確,速度適當。(6)安排足夠的練習時間。(7)為學生的操作提供增強性反饋。(8)促進技能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