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寫詩最多的人!
短影片盤點:十大離譜皇帝 一起發呆吧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第14章 寫詩最多的人!
【這是後世整理的《乾隆詩集》,裡面收入了乾隆的43000首詩歌,看似是著作等身了。】
【43000首,比流傳下來的所有全唐詩都多!!】
【比古代的任何一位大詩人都多!!】
【不過,這“文采斐然”的背後,卻有著及其離譜的細節。】
【接下來,我們就仔細分析!!】
……
大唐世界。
“43000首?!這就離譜了?!”
“乾隆,難道你是作詩的天才?!難道你才是詩仙下凡?!”
李白看到這裡,差點驚掉了下巴。
他一生寫詩不過幾千首,傳到後世的,也只有一千多首。
雖然很少,但字字珠璣,各個都是經典之作!!
“乾隆這麼多詩,恐怕都是打油詩吧。。”
……
大唐世界。
“哼,寫這麼多幹嘛?!”
“我只寫一首詩,就可以名垂千古!!而且是孤篇蓋全唐!!”
張若虛看著乾隆的詩集,不屑地說道。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哈哈哈, 好詩,好詩!!”
張若虛只有一首詩流傳於世。
那就是《春江花月夜》!!
但是,憑著這一首詩,卻成為唐詩中的最高峰!!
……
大宋世界。
大詩人陸游看到這裡,砸了咂嘴。
他略有懷疑。
“唉,我不過是寫了9000首詩,以為已經是有史以來詩人的巔峰了。”
“沒想到,後世還有這樣的奇人?!”
“寫這麼多,恐怕質量就不堪入目了吧。”
……
同一世界。
“我一生不過才寫了兩萬多首?!乾隆竟然能寫四萬多首?!”
“這樣太可怕了?!”
“乾隆能活多大歲數?!就算他活到八十歲,也得每天寫兩首,才能寫四萬啊!!”
大詩人楊萬里掰著手指算了起來。
四萬首,著實可怕!!
而詩歌的質量,恐怕更加可怕!!
……
【接下來,進入一個小劇場:】
【當年乾隆下江南時,身邊帶著紀曉嵐等文人才子。】
【他們來到杭州西湖,突然下起了雪來。】
【看著漫天遍野的鵝毛大雪,乾隆頓時詩興大發。】
【於是,他醞釀詩意,抖擻精神,仔細端詳著皚皚大雪,內心無限感動。】
【那一刻,周圍的世界,彷彿也都寧靜了。】
【紀曉嵐等人默不作聲,知道乾隆要開始作詩了,他們靜靜等待在一邊,不然有任何打攪。】
【而隨行的僕人,也拿起紙筆,準備記錄下來這一首千古名詩。】
【在所有人的矚目下,在絕美的風景中,乾隆念出了自已的詩歌:】
【“一片一片又一片!!”】
【紀曉嵐聽到這,略微皺眉,第一句有些直白,後面或許有驚喜。】
【乾隆繼續唸詩:】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接連聽完了前三句,紀曉嵐的尷尬癌徹底犯了,他感覺渾身起了雞皮疙瘩。】
【前三句都是什麼爛詩啊?!】
【這不就是數數嗎?!】
【但是他依然表現出莊嚴神聖的面色,聆聽的皇帝的詩歌。】
【所有人都沒有說話,靜靜等待乾隆的最後一句。。】
【前面三句,看似普通,但說不定,最後一句,可以反殺們?!】
【可是,乾隆也徹底僵住了。。。】
【他的詩性直到這裡,第四句,他死活想不出來了。。】
【於是,周圍的人都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乾隆憋不出來第四句,不好收場,他臉色急的通紅,而旁邊的隨從們,也都不敢有任何動靜。】
……
大唐世界。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這也算詩?!”
“乾隆,你就別出來禍害詩歌了!!”
駱賓王搖了搖頭,冷諷道。
“好不如我六歲時候寫的詩呢!!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
大唐世界。
“前三句著實普通!!由此看來,乾隆絲毫沒有任何才情!!”
李白瞟了一眼,便笑出了聲。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不過,若是最後一句加的好,倒也可以成為點睛之筆,徹底盤活 這首詩!!”
李白略微皺眉,便已經想出了一個辦法。
但是,他不說。
他要看看乾隆到底有沒有這個本事。
如果乾隆真的能在第四句上面畫龍點睛,那倒也算有點天分。
如果接不下去,只能證明乾隆就是一個草包。
……
大唐世界。
“難道這也算詩嗎?!不分平仄,也毫無韻律!!完全就是口水!!”
“如果這也算詩,那華夏詩歌的名號,就徹底被乾隆給玷汙了!!”
杜甫扼腕長嘆道。
在他看來,乾隆的詩,連打油詩都算不上。
打油詩一般都帶著諷刺的意味,往往更加容易打動人心。
而乾隆的詩,就是簡單的口水詞。
……
大宋世界。
“真是丟人,乾隆的詩,還不如我一介女子寫的呢!!”
李清照不屑地說道。
他的丈夫趙明誠,在一旁苦笑道。
“娘子,試問天下有多少男子的詩,比你寫的好呢?!”
“你莫不是在挖苦我嗎?!”
……
大宋世界。
“我來接一句,十片十一十二片!!”
“這接得多麼工整!!”
黑旋風李逵自誇道。
……
大明世界。
“乾隆,你就這點水平嗎?!”
“你的詩寫成這樣,想泡妞都難啊。。。”
“我要是寫成這樣,還如何打動秋香?!”
唐伯虎挖苦道。
……
三國世界。
“嘿,這還不簡單!!”
“如果這樣都能算詩,那俺燕人張翼德,也能寫詩!!”
張飛看著影片,不屑地咆哮道。
……
小劇場繼續:
【乾隆猶豫了半天,死活接不出來第四句。】
【周圍的隨從們全都凍得發抖了,即使被雪凍的,也是被前三句詩給冷的。】
【眼看著收不了場,乾隆的面子下不來了。】
【大才子紀曉嵐想到了辦法,馬上接下最後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