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謝建新院士 ,1958年6月14日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

雙峰縣現為湖南省婁底市下轄縣,它地處湘中腹地,東鄰湘潭縣、衡山縣,南接衡陽縣,西毗邵東市、漣源市,北界婁底市、湘鄉市。

雙峰歷史悠久,早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湘南縣,雙峰境域屬之。

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連道,雙峰境域分屬連道、湘南縣。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連道併入湘鄉,雙峰全境屬之。

隋文帝開皇九年,湘鄉併入衡山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從衡山縣析出復置湘鄉縣。

元成宗元貞元年,湘鄉升為州,屬湖廣行省潭州路。

1951年8月,劃出湘鄉縣的三、六、七區建立雙峰縣,屬益陽專區。1982年,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雙峰隸屬婁底地區。

1999年7月,婁底地區撤地設市,雙峰隸屬婁底市。

雙峰縣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被譽為“國藩故里,湘軍搖籃,女傑之鄉”。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出生於此,其故居富厚堂儲存完好。

出生地解碼

謝建新院士的出生地雙峰縣,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雙峰縣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著“國藩故里,湘軍搖籃,女傑之鄉”的美譽。

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了謝建新勤奮好學、堅韌不拔的品質,使其在科研道路上能夠持之以恆地追求真理。

雙峰縣名人薈萃,如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早期卓越領導人蔡和森等都誕生於此。

這些傑出人物的事蹟和精神,為謝建新樹立了榜樣,激勵著他努力奮鬥,在自已的領域取得卓越成就。

儘管謝建新曾擔任過鄉村小學教師,但當地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為他早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了基礎。

使他能夠透過自身努力,考入中南礦冶學院等高校深造,為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雙峰地處湘中腹地,當地人民有著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精神特質。

這種地域精神在謝建新身上得到了體現,使他在科研工作中敢於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如他創造性地提出固液複合製備銅鋁複合材料的思路等,為解決我國材料領域的關鍵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2月—1982年1月,謝建新在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金屬壓力加工專業學習。

1982年2月—1985年5月,謝建新在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塑性加工學專業學習並以碩士研究生學歷畢業。

1987年10月—1991年3月,謝建新在日本東北大學材料加工學專業學習,畢業後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謝建新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面的深遠影響。

謝建新在中南礦冶學院的本科及碩士學習階段,系統掌握了金屬壓力加工、塑性加工學等專業知識。

這為他日後從事金屬材料領域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使他在面對複雜的科研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謝建新在日本東北大學材料加工學專業的博士學習,則進一步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讓他接觸到國際前沿的科研理念和研究方法,為他回國後開展創新性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謝建新不同階段的學習經歷,使他接觸到不同的學術氛圍和研究思路。

在國內的學習中,他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紮實的科研作風。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受到國外先進科研環境的薰陶,培養了國際化的視野和創新思維。

這些經歷促使他在科研工作中敢於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提出創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如他後來提出的銅鋁複合材料連鑄直接成形的新思路,為解決我國銅資源緊缺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

長期的求學過程,鍛鍊了謝建新的科研能力。

他從本科階段的基礎實驗到碩士、博士階段的深入研究,逐漸掌握了從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到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的一整套科研方法,能夠獨立開展高水平的科研專案。

在日本東北大學期間,他參與了前沿科研專案,與國際知名學者交流合作。

這不僅提升了他的科研水平,還培養了他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為他日後帶領團隊開展大型科研專案、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礎。

謝建新的求學生涯長達十餘年,尤其是在攻克銅鋁複合材料連鑄直接成形技術這一難題時,他花費了近15年的時間。

這種長期的學習和研究過程,培養了他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品質。

面對科研中的重重困難和挑戰,謝建新始終堅持不懈,親力親為地參與到研究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這種堅韌的品質,使他能夠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最終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在自身的求學過程中,謝建新受益於眾多優秀教師的指導和培養,這使他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在後來的工作中,他將自已的求學經驗和科研方法傳授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科研能力提升。

謝建新強調學生選擇課題要有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謝建新為我國材料領域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推動了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

院士從業之路

1977年9月—1978年2月,謝建新擔任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豪勝小學民辦教師。

1985年6月—1987年9月,謝建新擔任中南工業大學(現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師。

1991年4月—1995年3月,謝建新擔任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院材料加工學系助教、副教授。

1995年起,謝建新在北京科技大學先後擔任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

2002年,謝建新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4年7月—2014年12月,謝建新擔任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

2015年,謝建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從業之路解碼

謝建新院士的從業之路,對他後來當選院士影響深遠。

謝建新早期擔任民辦教師的經歷,培養了他的基礎教學能力和責任感。

這段經歷讓他懂得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為他後來在高校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也使他在科研工作中更善於清晰地表達和分享自已的見解與成果。

在中南工業大學任教期間,謝建新深入瞭解了國內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現狀和需求,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

這些積累為他科研成果能夠更好地轉化為教學內容提供了幫助。

同時,他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也提升了他在國內材料學界的知名度。

謝建新在日本東北大學擔任助教、副教授,使他接觸到國際前沿的科研理念和先進技術,拓寬了學術視野。

與國際一流學者的交流合作,讓他能夠緊跟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發展趨勢,學習到先進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為其回國後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謝建新回國到北京科技大學後,先後擔任教授、學院副院長、院長以及副校長等職。

這些職務為他提供了更廣闊的科研平臺和資源,使他能夠組建科研團隊,開展大規模、高水平的科研專案。

他帶領團隊在交通運輸與航天航空關鍵鋁材擠壓加工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

謝建新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援。

使他能夠更加深入地開展高效能特鋼、銅合金和銅鋁複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為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碼。

院士科研之路

謝建新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材料加工工程專家,主要從事金屬凝固、加工和熱處理及其關鍵裝備的研究工作。

謝建新院士發明了連鑄過程固液介面精確控制成套技術與裝備,解決了銅鋁複合材料連鑄直接成形關鍵技術難題,使複合電力扁排和扁線介面結合強度提高10%以上,工藝流程縮短40%-60%、節能30%-40%、綜合成材率提高20%-30%、成本降低30%-50%。

謝建新院士開發出鋁合金等溫擠壓關鍵技術與裝備,提高了鋁合金型材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推動了鋁合金材料在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

謝建新院士研發出高效能釺具特鋼生產技術與產品,提高了釺具的使用壽命和效能,滿足了我國礦山、建築等行業對高效能釺具的需求。

謝建新院士深入研究了電子-原子-分子尺度的材料結構、相-晶粒尺度的微觀組織、宏觀製備工藝和關鍵使役效能之間的科學規律,建立了相關理論模型和預測方法,為高效能金屬材料的設計和製備提供了理論支援。

謝建新院士牽頭制定“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究計劃“材料基因工程”重點專項實施方案,推動國家全方位佈局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促進我國材料科技的發展 。

他還結合科研成果和科技前沿,開設四門研究生課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

謝建新院士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出版中文專著5部、譯著1部、教材1部,為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研之路解碼

謝建新院士的研究成果,對他後來當選院士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響。

謝建新院士研發的高效能銅鋁複合材料連鑄直接成形技術等,實現了材料效能提升、成本降低與生產效率提高。

這些技術在航空航天等領域廣泛應用,解決了行業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彰顯了其在工程技術領域的重大貢獻,為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謝建新院士深入研究了材料結構、微觀組織等科學規律,建立理論模型和預測方法,為高效能金屬材料設計製備提供理論支援。

這些理論體現他在學術理論層面的深厚造詣,提升了他在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得到同行高度認可,助力當選院士。

謝建新院士承擔多項國家973計劃專案等,作為首席科學家,展現了其科研組織和領導能力。

透過專案帶動團隊攻克難題,培養人才,推動學科發展,促進科研合作與交流,形成良好科研生態,為當選院士加分。

謝建新院士結合科研成果開設研究生課程,培養大批優秀人才。

謝建新院士推動材料基因工程學科發展,制定相關實施方案,成立高精尖創新中心。

他還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提升學校材料學科整體水平和影響力,體現他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方面的突出成就,對當選院士產生積極影響。

謝建新院士榮獲的眾多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項,是對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表明其科研工作的卓越質量和重大價值,增強了其在學術界和工程界的知名度與認可度,成為當選院士的重要支撐。

後記

謝建新院士出生於湖南雙峰縣,湖湘文化的底蘊為他注入堅韌、進取精神。

求學期間,他接受了系統知識的學習,培養出探索未知的熱情。

從業之路上,他從基層民辦教師起步,到中南工業大學深造,開啟了視野,接觸到了前沿理論。

謝建新院士回國後,任職於北京科技大學,其豐富領導經歷助力科研團隊搭建、資源調配。

科研路上,他攻克了高效能金屬材料等關鍵難題,成果廣泛應用,理論創新添彩學科發展。

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