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禪詩三首
夢迴大唐!跟李白對詩! 新詩仙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第一百一十六節
小禪詩
心若不求,何苦之有。
玉若不全,何苦其圓。
賞析:這首詩簡潔明瞭,作者透過對比和反問的方式,表達出一種禪宗思想的觀念,以及對於內心平靜和完整的追求。
首句"心若不求,何苦之有"傳達了一種禪宗的理念。詩人在此表達了一個觀念,即心靈若不追求和慾望,就不會有痛苦之事。這句話表明了作者對於內心的安寧和捨棄慾望的態度。它呼應了禪宗的觀點,認為心靈的平靜和解脫來自於對物質慾望的超越。
接下來的一句"玉若不全,何苦其圓"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玉石是圓潤光滑的,但如果有一塊瑕疵或缺陷,那麼它就不再完整和圓滿。透過對玉石的比喻,詩人表達了對於人的內心完整性和圓滿的追求。與首句相呼應,這句話強調了內心的完整和和諧,以及對於內心純淨和完美狀態的追求。
整首詩使用了簡潔而有力的語言,透過對比和反問,表達了對於內心平靜和完整的追求。詩人藉助禪宗的思想,表達了對於慾望的超越和對於內心的淨化的追求。這首詩意味深長,給讀者留下了一種思考和反思的空間,引發了對於內心平靜與完整的思考。
第一百一十七節
小禪詩
六根如鎖,自縛娑婆。
吾乘三昧,欲證彌陀。
賞析:這首詩凝練地表達了一種佛教修行的觀念,以及對於超脫塵世和尋求救度的追求。
首句"六根如鎖,自縛娑婆"用簡潔的語言傳達了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即人類感官的來源。而"娑婆"則代表了塵世、紛擾和苦難。透過將"六根"比喻為鎖,並形容為自縛娑婆,詩人表達了人們沉迷於感官世界的束縛和紛擾,以及對於尋求解脫的渴望。
接下來的一句"吾乘三昧,欲證彌陀"表達了詩人對於超脫塵世、尋求救度的追求。"三昧"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種境界,表示心境的深入和定靜。詩人表明自己乘著三昧的境地,希望能證悟或體驗到彌陀佛的存在。這句話傳遞了對於超脫凡塵和尋求救度的願望,表達了詩人對於內心解脫和追求真理的追尋。
整首詩運用了簡潔而有力的語言,透過對比和比喻,表達了對於感官世界的束縛和對於解脫的渴望。詩人以修行的境界和對於彌陀佛的追求,表達了對於超脫塵世和追求真理的追尋。這首詩引發了對於人生意義和內心解脫的思考,給讀者帶來了一種深沉和冥想的氛圍。
第一百一十八節
小禪詩
掛礙其生,心不必寧。
放下如水,自在獨行。
賞析: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禪宗思想中放下執著的重要性,以及透過心靈的自在與寧靜來實現內心的解脫和自由。
首句"掛礙其生,心不必寧"以直接明瞭的方式表達了執著和困擾對於生命所帶來的阻礙。"掛礙"指的是執著、牽絆和糾纏,詩人透過將其比喻為生命中的負擔和困擾,強調了執著心對於內心的困擾和不安。"心不必寧"則表達了內心的不平靜,強調了在執著的束縛下,內心無法得到真正的寧靜和解脫。
接下來的一句"放下如水,自在獨行"則傳遞出一種放鬆執著的觀念。透過比喻,詩人將放下執著比喻為水的流動,表達了放下執著的靈活和自由。"自在獨行"則強調了內心的自在和獨立,不受外界束縛的狀態。這句詩表達了悟者透過放下執著,達到內心的自在和解脫。
整首詩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透過比喻和對比,傳達了禪宗思想中放下執著的觀念。詩人表達了對於執著帶來的困擾和束縛的認識,並提出透過放下執著來實現內心的解脫和自在。這首詩啟示了讀者思考內心的困擾和尋求解脫的路徑,引發了對於內心自由和寧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