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在關於太陽、地球和太陽系其他部分誕生過程的所有證據中,貫穿著巨大的時間跨度的概念——45億年,並且仍在繼續。
45億是一個幾乎無法算清楚的時間,人類甚至無法存活45億秒(約144年),所有有記錄的人類歷史還不到45億分鐘。
然而,地質學家卻聲稱地球已經存在超過45億年了。
想要了解地球歷史的尺度,就想象著是在沿著時間長河走回過去,每走一步就是退後了一百年,每一步等於三代多人的歷史。
如果每走一步代表100年,你得走上差不多三年,才能到達生命的曙光出現的時刻,而要走上四年,才會到達地球的開端。
而現在,虞小魚已經在開端等待著它的出發。
後世用物理和天文、生物等來推斷佐證地球的起源,而虞小魚只需要一雙眼睛,就可以見證這永恆的奇蹟。
45億年前的地球誕生是一出大戲,它在整個宇宙歷史上無數次上演。
每一顆恆星和行星都產生於荒涼到接近真空的太空中,由氣體和塵埃組成。
單個物質粒子太小,普通人的肉眼看不見,但它們聚在一起卻非常大,可以輕易觀察到幾乎橫跨半個銀河系的正在形成恆星的巨大雲團。
幾十億年前,就是現在,引力促成了太陽系的誕生,在一群行星“小矮人”中,太陽以孤獨的巨人姿態出現。
核反應讓太陽表面燃燒,讓它的行星鄰居沐浴在光明和溫暖之中。
就這樣,我們的家園在通往有生命的世界的路上蹣跚地邁出了第一步。
虞小魚的眼睛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比如:那些微塵,那些粒子。
這些史詩般的事件看起來那樣陌生,但其實虞小魚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導致地球形成的宇宙現象。
構成地球的元素和原子將來也會構成我們的身體和居住地。
萬有引力將恆星和行星從塵埃和氣體中聚集起來,將元素鍛造成恆星,也將地球牢牢地固定在這裡——我們的家園。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一千億個星系組成的宇宙中,每個星系都有一千億顆恆星。
同樣,我們生活在一個已經歷了數千億天的宇宙中,日復一日。
在這裡,空間和時間的尺度大得令人難以置信。
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才能改變一個星球的環境,但激烈的不可逆轉的突發事件可能在幾分鐘內永遠地改變一個世界。
地球就是如此。
虞小魚平靜的看著一顆星星劃過靜謐的太空,她現在還不知道這顆星星會給地球帶來什麼,她已經看到太多了,這些已經不足以挑動她的情緒。
這次撞擊是一次堅實的擦邊側擊,巨大的星體將更大的地球撞得微微偏離中心。
從太空中看,這個過程像是以慢動作播放的。在接觸的那一刻,兩個世界似乎一開始是在輕輕地接吻。
接下來的四五分鐘裡,那個遠來的星體就像甩在地上的麵糰被砸爛,地球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10分鐘後,星體幾乎被壓扁,而地球開始變得沒那麼圓。
碰撞發生半小時後,星體被完全抹去,而受傷的地球也不再是一個對稱的球體。
炙熱的岩石蒸發了,從裂開的傷口中噴出發光的液體,遮蔽了被破壞的世界。
沒有兩顆行星能共享同一個軌道,它們終會相撞,而更大的行星總是會獲勝。
毫無疑問,地球勝利了。
虞小魚並沒有過分的高興,這是既定的結局,不是嗎?它將來要在這裡橫亙48億年甚至更久。
而虞小魚也明白了那顆星體——被後人命名為忒伊亞的名字。
因為,月球出現了。
這片星空變得熱鬧起來,也變得稍微熟悉。
但這個時候的月亮,它並不是高高懸掛於碧空之上的美麗嚮往,它離地球咫尺之間。
虞小魚抬頭看著近在咫尺的龐然大物,它的表面是黑色的,從地球上能看到上面的裂縫和火山盆地,其中充滿了滾燙的赤色岩漿。
在夜晚,它反射的太陽光把地球照的清晰可見。在明亮的月光下,你可以輕鬆地看清地上的塵土和溝壑。
但天文觀測就變成了不可能,在年輕的月球強烈的眩光下,夜晚看不到任何恆星或行星。
當然,這是相對於普通人而言,對虞小魚來說,並無區別。
虞小魚開始了她在地球上長住的生活。
日升月落,快的離譜,她一年能看到一千七百多次日出,每天差不多隻有五個小時。
隨著日月更迭,火焰岩漿緩緩褪去,或者說,是隱藏起來。
太空從來不缺少隕石,而這些隕石給地球帶來了——水。
水,細胞,生物……這個地球熱鬧起來了。
虞小魚開始無聊地尋找那些微小的生命,或者,在地球被冰封時,安靜躺在冰層下睡覺。
她不會死,當然,這個過程難免痛苦,就像她置身岩漿。但是,這些痛苦讓她冷靜而瘋狂,這些痛苦能告訴她她仍然活著。
她需要痛苦,身體上的,靈魂中的,像嗑藥一樣,無法戒斷。
數十億年前的地球,和宇宙一樣空寂。
她要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