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時間也已經來到了三月二十九,隨著山東,河南和北直隸各路兵馬陸續抵達北京,一時之間北京城議論紛紛,人們都在討論著李自成這是要一舉蕩平南明的節奏啊。

不過李自成集結大軍不是想對南明動手,他的目標依舊沒有改變,那就是全力以赴,抗住多爾袞這波最為兇猛的攻勢。

各路大軍集結之後,李自成大概清點了一番目前北京順軍的人數:

如今在北京的順軍,屬於襄陽建政時期的五營兵馬和其他順軍兵馬共八萬人,這八萬人某種意義上就是李自成的所有可用機動兵力了。

除此之外,還有姜瓖,唐通,白廣恩,董學禮,馬科,等人帶領的其他各部明軍,這些明軍降軍加起來共有四萬人左右。

再加上目前屯駐在永平的劉宗敏的近兩萬大軍,李自成開往山海關的大軍加起來一共有十四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已經不少了,但在李自成看來其實還是不夠多。

畢竟按照歷史記載,清軍滿蒙八旗此番幾乎是全軍盡出,再加上漢軍旗,怎麼算人數也不會少於八萬人,再加上關寧軍的幾萬人,人數鐵定超過十萬。

但李自成不想再繼續召集其他部隊集結了,再拖下去就和歷史上的局勢差不多,那樣就很難贏了。

於是,李自成便在北京組織了一場大順版的大閱兵,並在承天門公開宣佈:

大順皇帝李自成將於四月一日啟程,親率大軍發起二次東征,消滅剃頭降清的明軍山海關兵團。

如今北京城中已經安定下來,李自成決定在做出徵前再做最後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把朱慈烺和那些個大明忠臣們踢到南邊去,防止南明抽風北上給自己製造麻煩。

雖然這事不太可能發生就是了,以南明那幫貨色在歷史上的表現,李自成覺得他們應該沒這個魄力,不過為了以防萬一,還是把朱慈烺弄過去,讓南明袞袞諸公忙著新君登基和搶擁立之功為好。

除此之外另一件事就是衍聖公這個牆頭草:

在這個時空,衍聖公孔胤植不知為何親自帶著自己的兒子孔興燮還有賀表,五萬兩白銀和若干所謂祥瑞寶物來到北京城,向李自成示好。

說實話,孔家這幫牆頭草動作這麼快是有些出乎李自成意料之外的,他印象中歷史上衍聖公雖然也給李自成發了賀表,宣稱李自成取代大明是“順天應人”,並主動供奉李自成龍位,但沒有殷勤到親自來北京覲見。

當然,歷史上清軍入關後,衍聖公的表現更不要臉,連“八荒鹹歌盛世”“六宇共戴明君”這樣的話都喊出來了,而范文程給多爾袞說的是【撫百姓,安民心,我不如賊(李自成),攻必克,戰必勝,賊不如我】…

雖然李自成很不喜歡孔家這幫牆頭草,但是俗話說得好,一張廁紙都有它的用途,孔家這幫牆頭草還是有利用價值的。

於是李自成在出徵前夕還是接見了衍聖公和他的兒子孔興燮。

見到李自成之後,孔胤植表現出了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各種好話那是不要錢一般說了一籮筐。

李自成打斷了孔胤植的吹捧,對孔胤植說道,

“衍聖公,朕有幾個問題想請教衍聖公,不知衍聖公能否為朕解惑?”

孔胤植自然是點點頭,說道,“能為陛下解惑,乃臣之榮幸,臣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好。”李自成說道,“衍聖公對於關外的清兵是怎麼看的?”

孔胤植準備良久,卻沒想到李自成突然蹦出這麼一個問題,他愣了半天之後才說道,

“清兵自然是蠻夷之輩,雖然能打了一些,不過終究也是蠻夷罷了,當年俺答汗不也數次打到北京城?更有甚者,瓦剌也先更是俘虜皇帝,其軍勢何其雄壯!

然而,中華之地不容蠻夷玷汙,這些蠻夷旋起旋落,終究只能逞兇一時罷了。”

李自成點點頭,說道,“衍聖公真知灼見,甚合朕意。不過,”

頓了頓,李自成說道,“清兵可不是俺答汗,也先之流能比的,俺答汗,也先之流,不過兇徒而已,而清兵則是惡徒:其在遼地悍然毀我漢人衣冠文化,是要毀我華夏,滅我名教,將我華夏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舉掃地蕩盡,其用心之險惡,罄竹難書!”

作為牆頭草的優秀代表,孔胤植一下子就明白了李自成的意思,當即說道,

“陛下說的是,臣聽聞遼東本我漢地,而清兵竊據遼東之後,毀文廟,拆聖像,焚典籍,使遼東之人倫文化蕩然無存,臣這就馬上草擬檄文,號召天下讀書人挺身而出,殲滅清兵,收復遼地,保我名教!”

孔胤植一番話讓李自總算了解了為啥歷史上朱元璋明明對孔家非常厭惡,但最後朱元璋仍然給予孔家優待的原因了:

孔家這群傢伙真是聰明人,這種聰明人對於統治者來說真是絕佳的統治工具。

於是李自成繼續說道,“不僅如此,那些喪心病狂投靠清兵之人,簡直是背棄祖宗的無恥之徒,這樣的人,還配稱之為“人”嗎?”

孔胤植如同一個合格的捧哏一般,也跟著說道,“正是,大明太祖皇帝之所以能以布衣取得天下,正是因其驅逐韃虜之大功,華夷之辯乃聖人學說之核心,無論何種原因都不應投韃,投韃者,必遭天下唾棄!”

孔胤植的上道讓李自成非常滿意,他對孔胤植說道,

“那衍聖公,您仍然將擔任大順朝的衍聖公,孔家在大明的一應待遇大順均給予承認,還望衍聖公繼續保持聖人之風,給天下士子一個榜樣。”

孔胤植大喜,他主動跑來北京就是為了確保孔家,特別是他這一支在新朝的地位的,如今得到了李自成的承諾,他熙然欣喜萬分,當即說道,

“謝陛下,臣向陛下保證,朝廷大軍南下山東之時,山東各地必將簞食壺漿以迎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