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面鏡子
李鴻章大開眼界之巡歐訪美 南瓜烏龜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李鴻章沉吟片刻,擲地有聲地向巴黎銀行總辦丟擲一道難題:“我國現下亟需大額貸款以助國策,然而所求僅為資財,不願受制於外人之政治羈絆。試想一下,倘若我們直接找上貴行這類頂尖金融機構,能否達成一項純資金交易,不涉及任何干涉我國政務之事?”
李鴻章的眼神中閃爍著堅決,顯然,他深知國之根本不能輕易受制於外來條件,尤其在舉借鉅款一事上,決不允許有任何可能動搖國本的政治干預。
然而,巴黎銀行總辦的回答卻顯得頗有幾分曲折:“若是說起我行的立場,確實非常樂意參與並促成此事,尤其是提供的利息條件極為優惠……不過,事情並非如此簡單。您知道,銀行業務執行的基礎在於規則,我們需要遵循一定的契約精神,事先制定明確的條款,並將其公之於眾,確保所有參與者——無論是銀行自身,還是眾多信任我們的儲戶,都能夠從中獲得穩定的收益。”
聽聞此言,李鴻章微微皺眉,顯然,這番回應未能契合他心中的期望。儘管巴黎銀行總辦表現得十分熱心,利率報價也相當誘人,但他們堅持的原則是必須有一套公開透明、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這樣才能保證銀行運作的正常秩序,同時也能吸引更多儲蓄流入,實現多方共贏。而這,恰恰與李鴻章力求避免附加條件的願望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顯然,巴黎銀行總辦的回答沒能完全投李鴻章所好。這位老練的金融界巨擘,儘管滿臉堆笑承諾著這筆鉅額貸款的成交,甚至丟擲了令人咂舌的超低利息誘惑,但他始終堅持底線——任何交易都離不開一套鐵板釘釘的前置約定,這些規則不僅要明明白白告知當事人,還要公之於眾,以保障銀行信譽和吸引儲戶的信任,進而實現銀行和儲戶雙贏的局面。
李鴻章眉頭緊鎖,他深知清朝國庫空虛,一旦大舉外債,萬一無法按時償付或者陷入無力償還的窘境,是否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後果?他直言不諱地向總辦問道:“倘若我國借貸之後,無力如期交付債務,甚至出現無以為繼的情況,你們法國是否有可能派出艦隊,用武力幫貴銀行向我國追討這筆國債呢?”
對於這個問題,巴黎銀行總辦避而不答,只報以意味深長的笑容。李鴻章察言觀色,心中已有答案——這筆龐大的貸款之路怕是荊棘叢生。他強忍住內心的苦澀,嘴角勾勒出一抹淡然的微笑,瀟灑轉身離去,留給世人一個孤寂卻堅毅的背影。
無人能洞察到他笑容背後的辛酸與憂慮,那是一個國家重臣肩扛沉重使命,卻面臨重重困境的真實寫照,他深知前方的道路艱難險阻,但他依然選擇勇往直前,只因身後是他矢志守護的祖國山河。
儘管在尋求鉅額借款的道路上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坎坷與逆風,但李鴻章的法蘭西之行並非全然徒勞無功,反而在實地考察洋務的過程中,斬獲頗豐,猶如探寶者挖掘到了一塊未曾預料的瑰寶,讓他由衷感嘆此行的價值所在。
儘管江湖人稱“李半仙”,以其對洋務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聞名遐邇,但在此之前,李鴻章對西方世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轉述與二手資料之上,正如武俠世界中閉門造車的高手,僅憑武林秘籍揣摩世間武學,終究缺乏親身體驗的火候與真諦。
如今,置身於法國的鋼鐵森林與機械洪流之間,李鴻章親手觸控到了那個曾只存在於傳說中的工業時代脈搏,親眼目睹了科技力量如何改變社會面貌。這種直觀而生動的學習體驗,讓他對洋務有了更為立體、全面的認知,也促使他決心將這些寶貴的實踐知識帶回故土,以期在未來的大國崛起之路上,助力華夏騰飛。
7月18日午後,陽光灑落大地,李鴻章攜同麾下一眾精英骨幹,在法蘭西帝國鐵血男兒的引領下,浩浩蕩蕩踏入了象徵軍事教育巔峰的法國武備學院。這是一座孕育戰爭英雄的搖籃,校場上學生們正在進行一場震撼人心的實戰陣法演練。
目睹那些年輕學子們汗流浹背、全力以赴地投入操練,李鴻章不禁心中泛起一陣漣漪,彷彿看到了自家少年郎們為國效力的激情與堅韌。他那雙深邃的眼眸中流轉著複雜的情感,既有讚歎,又有疼惜。
演出結束後,李鴻章秉持著仁慈之心,做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決定。他懇切地轉向武備學院院長,聲音中充滿威嚴又不失溫情:“今日有幸目睹諸位青年才俊的英勇壯志,實乃吾輩之幸。為此,特意向院長大人請求,賜予這些孩子們一日假期以作紀念,同時也望寬恕當日受罰的所有學生,以此顯示我等對後輩培養的重視與關懷。”
此言一出,全場震動,那些剛勁有力的少年臉上無不露出驚訝與感動,而那院長亦被李鴻章的豪情與柔情所打動,欣然應允。這一天,武備學院的歷史上添上了一頁溫馨而難忘的篇章,也讓李鴻章的法蘭西之行平添了一抹人性的光輝。
19日這天,李鴻章一行人受邀邁步走進了生機盎然的植物王國——法國皇家植物園,園內奇花異草琳琅滿目,引人入勝。植物園院長熱情洋溢,不僅安排了豐富的導覽活動,更精心籌備了一場午宴,旨在為李鴻章及其團隊洗塵接風。
席間,宴席擺滿了琳琅滿目的法式珍饈美饌,每一道菜餚都代表著法國烹飪藝術的精髓。然而,面對這份誠意滿滿的招待,李鴻章雖表感激之情,但對眼前的法式大餐卻始終提不起興致。要知道,這法國料理在全世界都有著響噹噹的名號,尤其是在西方國度,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其讚不絕口,奉為人間至味。
然而,身為華夏子孫,李鴻章的味蕾早已浸淫在了“八大菜系”的薰陶之下,習慣了各地特色小吃的博大精深,對於法式料理的獨特風味,實在是難以適應。這不是因為他自持中華飲食文化的優越,也不是拘泥於陳舊的傳統觀念,純粹是源於骨子裡那份對故鄉味道的執著追求,以及那口挑剔的“中國胃”。
每一次應邀參加這樣的西式宴席,李鴻章都會有些許無奈,即使眼前的食物再精美絕倫,也無法真正觸動他的食慾,只能默默懷念起家鄉的那一抹熟悉的煙火氣,那種縈繞舌尖、溫暖脾胃的味道。
21日這天,李鴻章踏足了名震歐陸的大織造局,猶如踏入了一個夢幻般的絲綢魔法工坊。當他親眼目睹那巧奪天工的織綢生產線,一根根蠶絲在工匠們的指尖下化作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卷時,他內心的激動猶如泉水噴湧而出,整個人都被這份匠心獨運的技藝深深折服。他的快樂情緒如同太陽般熾熱,瞬間點燃了周圍每一個人的心,眾人都被這份喜悅所感染,歡聲笑語洋溢在整個織造局內。
午後,李鴻章的身影出現在了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這裡,珍藏著從遙遠東方蒐羅而來的各類寶物和佛教聖蹟,它們靜靜地訴說著古老中國的輝煌歷史。漫步其間,李鴻章的心情變得複雜而深沉。
一方面,他為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被西方列強如此重視並陳列於此而感到絲絲寬慰,彷彿透過這些寶物,能看到中國文化在異域綻放的光芒。然而,另一方面,望著眼前那些本應屬於華夏大地的稀世珍寶,他又禁不住心頭一陣酸楚。時光回溯到36年前,英法聯軍那場慘無人道的洗劫,無情地撕裂了北京圓明園的寧靜,那座融匯東西方建築藝術於一體的皇家聖地,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至今仍讓李鴻章、所有的中國人,乃至全球正義之士痛心疾首,怒火中燒。
兩種情感在李鴻章胸中交織,猶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既是對文化傳播的認可,又是對國寶流失的錐心之痛。他深知,唯有強大才能保護自己的文化瑰寶不再遭受侵犯,而此刻,他彷彿聽到心底的那個聲音在吶喊:振興中華,守護遺產,任重而道遠。
24日這一天,李鴻章老當益壯,踏上了一場硬核工業探秘之旅。法國政府為了彰顯對這位東方大國使者的尊重與禮遇,特地安排了一輛豪華專屬列車,堪比移動宮殿,載著他一路呼嘯奔向克魯沙的礦產腹地。車廂內金碧輝煌,設施齊全,全然不顧李鴻章已屆耆耋之年,只願他能在這舒適的環境下體驗法蘭西工業文明的速度與激情。
抵達目的地後,場面蔚為壯觀,地方上的達官顯貴早已恭候多時,一輛精心裝飾過的馬車正翹首以盼,準備迎接這位來自東方的尊貴客人。李鴻章甫一下車,即刻感受到了那份精心籌備的隆重禮遇。專業導遊早已就位,一身博學風度,全程講解細緻入微,引得李鴻章一行人連連驚歎不已。更令人動容的是,一場盛大的宴會早已佈置妥當,滿桌珍饈佳餚琳琅滿目,直教人大快朵頤,盡顯賓主盡歡之態。
光陰荏苒,轉瞬之間來到27日。這一天,李鴻章更是打破了常規,獲准進入那個神秘而又至關重要的造槍局內部參觀。這個機密之地,尋常人難以窺其真貌,但對於這位見證了大清帝國現代化程序的重臣來說,卻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他親臨現場,觀摩那一把把凝聚科技力量的火器是如何誕生,心中的震撼與激盪無法言表,彷彿看到了未來軍事變革的曙光。這場深入骨髓的探訪,不僅重新整理了他的見識,更為兩國在軍事技術領域的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
在那波瀾壯闊的外交舞臺上,李鴻章除了孜孜不倦地潛心研究西洋先進的工業技藝,更是在中法商貿往來的大局上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每當夜幕降臨,白天親歷的工廠轟鳴與機器飛轉猶在耳邊迴響,他便又投身於與法國外交部的智鬥之中,圍繞著中法通商的諸多細節,與部長漢諾多展開一輪輪激烈的交鋒。
法國雄心勃勃,渴望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商業版圖上開疆拓土,於是運用各種外交手腕,編織出一張緊密的利益網路,企圖藉此開啟通往財富的大門。在談判桌上,法國代表團如同狡猾的獵手,列出了一系列誘人的籌碼——要求開放越南與中國的陸地邊界,提議鋪設貫穿兩地的鐵路動脈,乃至對中國關稅制度的調整,甚至還覬覦參與重建中國東南明珠——福建馬尾造船廠,試圖在華夏的海洋藍圖上刻下法蘭西的名字。
法國人步步緊逼,手段老辣,以“須經各國同意”的名義,實際上對李鴻章團隊施加壓力,其勢猶如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種種舉措近乎於赤裸裸的要挾。然而,李鴻章並非易於屈服之人,面對法國的咄咄逼人,他將如何應對這場波譎雲詭的外交戰局,捍衛國家利益,讀者們無不屏息以待,期待著他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展現出扭轉乾坤的外交手腕與力挽狂瀾的英雄氣概。
在那風雲際會的外交戰場,李鴻章猶如一名智勇雙全的弈者,面對稅則問題的較量,他堅守陣地,寸步不讓,使得法國人的如意算盤未能如願敲響。法蘭西帝國耗費心機,試圖以蜜糖包裹的橄欖枝籠絡這位東方巨擘,但就如德意志帝國此前的嘗試一般,恐將落入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尷尬境地。
法國各界在背後議論紛紛,不少媒體譏諷道:“法蘭西向來以待客之道聞名,如今更是傾盡全力款待李鴻章,只盼他回國之後,能在腦海中留住這片刻的恩惠與禮遇。然而,這僅僅是法國的一廂情願,成效幾何,實難預測。”
儘管輿論沸反盈天,嘲諷之聲不絕於耳,李鴻章卻並未因此而迷失自我,沉醉於歐洲之行的成功光環。他清醒地認識到,每一次的外交博弈都不是簡單的觥籌交錯,而是一場場無聲的戰鬥。他挺直脊樑,目光炯炯,既不為讚譽所眩惑,亦不受貶低所影響,一心一意地踐行著自己的使命,向著維護國家利益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八月一日,李鴻章辭別繁華巴黎,踏上了西行之旅,最終目標鎖定在商賈雲集、貿易繁榮的海濱重鎮勒哈弗爾。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但他胸懷壯志,執意前來此地,目的是要親自佈道招商,竭力說服當地的大亨巨賈們投資東方。
訊息傳開,勒哈弗爾的商界大佬們聞風而動,猶如群星拱月般聚集在車站廣場兩側,期待一睹這位來自東方帝國的外交大家風采。當日適逢勒哈弗爾舉行盛大的賽船大會,以及一場名為“丹臣”的舞蹈盛宴,當地民眾歡歌曼舞,喜慶異常。
在這歌舞昇平、熱鬧非凡的氛圍中,李鴻章受到了熱情的邀請,他欣然赴約,融入這場別具特色的慶典。觀眾歡呼聲浪中,李鴻章泰然自若,其外交手腕和人格魅力在此刻展現得淋漓盡致。伴隨著這場盛會的落幕,李鴻章的法國之行也進入了尾聲,然而,這段旅程帶給他的收穫與感悟,將深深鐫刻在他的外交生涯之中,也將對未來中法兩國的商貿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李鴻章橫渡重洋,踏上了法蘭西的土地,這次法國之旅對他而言,較之走遍歐洲各國,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這個問題,在李鴻章本人的內心深處,答案早已躍然紙上。
時至後來,他與知己好友憶起那段海外奇遇,眼神中閃耀著睿智的光芒,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在洋務探索、通商洽談等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然而,更令他感慨萬千的是,他對西方“治國理政”的全新領悟,彷彿推開了一扇觀察世界的視窗,讓這位東方封建王朝的重臣眼界大開。
尤為震撼李鴻章的是法蘭西——這個矗立在歐洲大陸的資本主義共和大國,它蓬勃發展的生命力、自由平等的制度理念,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封建體制下的不足與挑戰。
歲月悠悠,歷史長河不斷沖刷著過往的痕跡。這段東方古老貴族與西方新興民主的交匯,不僅在李鴻章的生命旅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更在某種程度上撬動了晚清時期的中國歷史走向。他的視野、他的思考、他的行動,如同一顆石子投入湖心,激起了層層漣漪,悄然影響著古老的華夏大地走向覺醒與變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