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比利時武器
李鴻章大開眼界之巡歐訪美 南瓜烏龜 加書籤 章節報錯
7月8日,這一天註定不同凡響,李鴻章這位東方的鐵血宰相,終於踏上了比利時這片被譽為“歐洲之心”的神秘土地。比利時,這個位於歐洲版圖中心,曾被羅馬鐵騎、法蘭克雄獅、荷蘭艦隊等強者輪番征服過的國度,早在1831年的倫敦聚會上,擲地有聲地立下了永久中立的誓言,卻在沉默中孕育出震懾世界的軍工實力。
這個看似低調的國家,實則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扮演著重量級角色,無論是小巧玲瓏的輕兵器,還是撼天動地的重型裝備,都有比利時製造的烙印,銷往全球各地,威名赫赫。
比利時軍工技術的精湛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德意志的精密嚴謹或英格蘭的工業傳統,其所鍛造的武器精品,無論精度還是威力,均可與歐洲列強並駕齊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一切,對李鴻章這位痴迷於軍事器械的東方大佬來說,無疑是一塊巨大無比的磁石,強烈吸引著他那探求先進、渴望建功立業的心。
聽聞這位東方大國的鐵腕外交家即將到訪,比利時國王不敢怠慢,急如星火地下令御前重臣親自驅車至國界線上,恭候李鴻章的到來,以最高的禮遇迎接這位遠方的貴客,共同開啟一場關乎軍事技術與國際合作的傳奇之旅。
東方巨擘李鴻章甫抵比利時邊境,旋即換乘比利時國王御賜的豪華馬車,一路疾馳直奔布魯塞爾。沿路之上,鐵甲騎兵排列兩側,猶如護駕的龍鱗鳳羽,直至引導至布魯塞爾精心備下的行館門前。
相較於俄羅斯、德國和荷蘭的高調熱烈,比利時人的待客之道顯得更為實在而不浮誇。而這背後,實則是歐洲輿論場的微妙影響。譬如《倫敦財經秘聞》雜誌有云:李鴻章雖權傾一時,然其背後的決策者仍是那位深居紫禁城的慈禧太后,李鴻章對朝廷的影響終究有限。他在外交場上固然阻止不了日本蠶食中華果實,個人雖富可敵國,卻始終秉持守舊之策,難免有些虛張聲勢。
即便如此,李鴻章的比利時之行並未因此而減色。途中,一位頗具手腕的比利時男爵主動貼身上前,試圖借李鴻章之行,搭上獲取中國利益的順風車。這位男爵透露,當年他曾伴同尚為王子的國王訪問中國,無奈行程之初就傳來先王駕崩的噩耗,匆匆返國。而今,國王念及舊情,特別指派他親自接待李鴻章,以表重視。
面對此種局面,李鴻章運籌帷幄,他深知外交場上各國人士個個舌燦蓮花,唯有透過言語洞察其真實意圖。他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心知對外交對手既要聽其言,更要察其行,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舞臺上穩操勝券。
次日清晨,陽光普照,李鴻章身著華麗的朝服,步伐穩健地踏入了比利時王國那莊重巍峨的宮殿大門,即將開啟一場與比利時國王的風雲際會。在這座充滿了歐式古典與權力象徵的殿堂之內,李鴻章以東方大國使者的身份,展現出了從容不迫的王者風範,成功地完成了對比利時國王的拜會,彰顯了華夏的威儀與氣度。
會面結束後,李鴻章並未停下腳步,而是緊跟在布魯塞爾地方官員那如數家珍般的介紹指引下,繼續踏上了探索之旅。他走進了那棟巍峨聳立的政府辦公大樓,這座集權力中樞與行政高效於一體的建築群,彷彿一本立體的歷史書,訴說著比利時王國治國理政的智慧與成就。
李鴻章目光如炬,仔細觀摩著每一處細節,不論是那金碧輝煌的大廳,還是嚴謹有序的辦公室,都令他深感欽佩。在這次別開生面的參觀中,他不僅見識到了歐洲現代化政府運作的高效與嚴密,更為今後華夏改革圖強之路找到了可供借鑑的寶貴經驗。他的一舉一動,都體現出大國使者的博學多識與相容幷蓄,為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比利時皇宮內流光溢彩,一場為李鴻章及其代表團精心籌備的國宴如期而至。國王陛下親自主持,皇宮上下無不盛裝打扮,大小官員身披華服,宮廷命婦們更是珠翠環繞,霓裳翩躚,一時間,整個皇宮猶如星光璀璨的銀河,呈現出一派莊重而奢華的氣象。
宴席之上,珍饈美饌陳列,琴瑟悠揚,盡顯比利時王室的待客之道。然而,就在這華美的宴會上,李鴻章的一個舉動引起了在場西方人士的注意。只見他悠然自得地取出煙桿,吞雲吐霧,沉浸在那熟悉的菸草芬芳中。這一行為在講究文明禮節的西方世界裡,顯得格外突兀,彷彿是這幅華麗油畫中的一抹異色,引起了在場嘉賓的側目。
在西方人的眼裡,李鴻章此舉無疑打破了宴會的和諧氛圍,他的“不合時宜”在那時尚而規矩的歐洲社會中,猶如一把銳利的劍,刺痛了他們對東方習俗的認知。然而,這位來自古老東方的鐵血宰相,卻毫不介意外界的目光,一如既往地堅守自我,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獨特風骨與氣度。
7月10日這一天,李鴻章大人踏上了前往埃諾省的旅程,身後留下的是比利時首府的喧囂,前方迎接的是嶄新篇章的開啟。沿途兩側,但見埃諾省的地方大員們早早整裝肅立,夾道恭候,猶如武俠江湖中的豪傑拜會盟主,禮炮轟鳴,聲震九天,那是對這位東方強者的崇高敬意與熱烈歡迎。
隨著馬蹄敲擊石板路的激昂節奏,一行人來到了埃諾省的廣袤天地。比利時王國的精銳部隊早已嚴陣以待,上演了一場視覺盛宴般的實戰操練。刀光劍影間,常備軍演繹了一幕幕戰術變幻莫測的攻防演練,炮火齊鳴,硝煙瀰漫,宛如戰場重現。目睹此景,李鴻章心潮澎湃,身為近代自強運動的領軍人物,他對軍隊建設有著無比熱忱,此刻眼中閃爍的光芒,正是看到強國強兵之路上希望的熠熠生輝。
隨後,在埃諾省停留的日子裡,李鴻章探訪了名震四海的克革烈槍炮公司。踏入這座鋼鐵與火焰交織的神秘殿堂,映入眼簾的是比利時工匠們鬼斧神工般的槍炮技藝。他們手中誕生的作品,精密而犀利,足以讓任何對手聞風喪膽。李鴻章深入其間,觀摩每一道工序,每一處細節,皆讓他拍案叫絕,不禁發出由衷讚歎:“此乃真強國利器也!”這一刻,東西方軍事科技的交融碰撞,在他心中激起千層浪花,也為華夏大地的自強之路點亮了一盞明燈。
在那歷史的扉頁上,李鴻章浸淫在克革烈公司的槍炮殿堂,目光灼灼,對眼前的精湛工藝讚不絕口。他以一位資深兵器專家的身份,將克革烈與世界各國的頂尖之作細細比較,言語間流露出對火炮技術的深厚理解與獨特見解。
他朗聲道:“論及炮位構造,德國佬所造全為後膛炮,英吉利聯袂愛爾蘭,卻偏好使用前膛炮;俄羅剎帝國與法蘭西共和之炮兵陣營,則是小炮青睞後膛,大炮偏愛前膛;至於美利堅合眾國嘛,仍舊執著於老式的滑膛炮。”
李鴻章對西方槍炮的研究如數家珍,剖析起來絲絲入扣,那般嫻熟的敘述彷彿將各國火炮的魂魄勾勒出來,躍然眼前。這樣的他,絕對擔得起“洋炮痴”之稱謂,更無愧於“晚清洋務第一人”的美譽。在他的世界觀中,掌握槍炮技術的精髓,就是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是他帶領大清走向近代化的一把鑰匙,亦是他踐行強國夢的關鍵所在。
在那充滿工業魅力的克革烈槍炮公司,經理洞悉李鴻章對火炮技術的痴迷,猶如捕風捉影的高手,精心挑選了一門當今世上最為先進的大炮,欲作為禮物贈予這位來自東方的鐵血宰相。這尊大炮,不僅熔鑄著比利時最先進的軍工技術,更寄託了兩國友好交流的深切期望。
經理更是巧用心思,直接向比利時國王遞交了一份懇切的奏請,請求國王恩准派遣使節,親自攜帶這門重器遠赴中國,進獻給大清朝廷。此舉猶如一曲跨國的友誼頌歌,承載著比利時對建立長遠合作關係的熱切願望。
這段故事側面揭示了李鴻章在比利時外交舞臺上的一段佳話,他以其謹慎細緻、忠於朝廷的外交手腕,不僅成功地在歐洲大陸架起了溝通的橋樑,加固了與比利時之間的友好紐帶,更藉機睜眼看世界,汲取西方列強自強不息的寶貴經驗,為晚清中國的現代化改革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在歐洲大陸的雲譎波詭間,李鴻章這位東方雄鷹,結束了在荷蘭與比利時的精彩行程,即將展翅飛往下一個目的地。臨行前,他將一路的歡愉與收穫凝聚筆端,向國內的總理衙門傳送了一封電文,猶如小說章節般生動再現了他在荷、比兩國的尊榮之旅:
“自踏上荷蘭與比利時的土地,一路所受到的禮遇,可謂君臣相逢,宴會頻繁,其樂融融。法、美兩國聞風而動,早早備好了豪華公館與駿馬良駒,誓以俄、德同等規格款待我這位來自東方的上賓,足見我大清朝廷對待各國使者的深厚情誼,也讓本使受益匪淺。懇請轉達聖上,同時也要對各國使節們的辛勤付出表示誠摯的感謝。”
隨著比利時告別的一幕落下,李鴻章並未停下他探索的腳步,轉身便朝著那片黃金儲備傲視全球的法蘭西帝國邁進,那裡,等待他的將是另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全新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