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為心聲,一個人講話的姿態,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人心態。

一個人心裡怎麼想,往往會顯示在講話的姿態上。

你心裡高興,講話就輕鬆自在;心裡緊張,講話就結結巴巴。這就像江水映月,心裡有什麼,嘴上就會露出什麼。

一個人心地善良,說出的話自然能讓人如沐春風,一個人奸詐狡黠,往往是狗嘴裡吐不出象牙!

所以,講話的姿態,其實就是心態的外在表現。

那麼,啥樣的講話姿態,更能贏得別人的好印象呢?

關鍵就是兩個點:謙虛有禮,不卑不亢!

這樣的姿態,既能顯示你的自信,又不會讓人覺得你傲慢無禮。

講話時,面帶微笑,聲音平和,讓人感覺親切友好。這樣的姿態,誰見了都會覺得舒服,自然就能贏得別人的好印象。

再來說說,講話時得注意哪些姿態,容易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首先,別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好像誰都不如你似的。

這樣的姿態,只會讓人覺得你傲慢自大,難以接近。還有別總是低著頭,一副畏畏縮縮的樣子。這樣的姿態,只會讓人覺得你沒自信,沒主見。

同時,講話時別手舞足蹈,像個猴子似的。這樣的姿態,只會讓人覺得你輕浮不穩重。這些姿態都得注意,免得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高情商的人講話時,總是能把握好自已的姿態,既不顯得傲慢,也不顯得卑微。這樣的姿態,自然就能贏得別人的好印象,也就能更好地與人交往、合作了。

社會就像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在上面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講話姿態,就像是你在舞臺上的表演方式。

你得用心去演繹每一個角色,用正確的姿態去表達每一個情感。這樣你才能在這大舞臺上,贏得更多的喝彩。

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贏尊重

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諸侯國中的大國,兩國之間時常有些摩擦。

有一天,齊國派出了晏子作為使臣出使楚國。這晏子,是個出了名的聰明人,口才了得,善於應對各種複雜局面。

到了楚國後,楚王聽聞晏子要來,心裡就琢磨著給他個下馬威。

於是,楚王就設下了一個圈套,等著晏子往裡鑽。

晏子一到楚國,楚王就故意讓他在城門口的一個小洞前下馬,想要羞辱他一番。晏子一看這架勢,心裡就明白了楚王的用意。

晏子絲毫不慌,反而慢條斯理地下了車,對著楚王說:“大王,您這城門可真是特別,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國,這該不是狗洞吧?”

楚王一聽,頓時就愣住了,他沒想到晏子會這麼巧妙地反擊自已。他只好尷尬地笑笑,讓手下開啟城門,迎接晏子進城。

進了城後,楚王又設下了第二道難題。他故意問晏子:“齊國是不是沒有人了啊?怎麼派你這麼個矮個子來出使我們楚國?”楚王這話,明顯是想羞辱晏子的身高和齊國的國力。

晏子一聽這話,心裡明鏡似的。他微微一笑,說:“大王,您這話可就不對了。我們齊國啊,人多得是,光是都城臨淄,就有上百萬人。可是,我們齊國有個規矩,就是出使大國得派有學問的人,出使小國呢,就派沒學問的人。我這人,沒啥學問,就只能被派來出使楚國了。”

楚王一聽這話,頓時就氣得臉色鐵青。他本想羞辱晏子一番,卻沒想到反被晏子羞辱了一番。

這還沒完,楚王又設下了第三道難題。他故意安排手下押著一個犯了罪的齊國人來見晏子,想讓晏子難堪。

楚王問晏子:“齊國人是不是都很善於偷盜啊?”

楚王明顯是想羞辱齊國人的品行。

晏子一聽這話,心裡就明白了楚王的用意。他毫不慌張,反而冷靜地說:“大王,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只是葉子的形狀相像,它們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盜,到了楚國就偷盜,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盜嗎?”

楚王一聽這話,頓時就啞口無言了。他本想再次羞辱晏子,卻沒想到又被晏子巧妙地反擊了回來。

經過這三次較量,楚王對晏子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不再刁難晏子,反而熱情地款待他,讓他順利完成了出使任務。

晏子那不卑不亢、機智過人的講話姿態,不僅展現了他的聰明才智,更贏得了楚王的尊重。

晏子面對楚王的刁難時,既不顯得慌亂失措,也不顯得傲慢無禮,而是用平和而堅定的語氣去應對,用巧妙而機智的話語去反擊。

晏子的講話姿態,不卑不亢,為國家挽回了顏面,更是給後世留下了一段美談!

我們都得學學晏子,遇到別人的詰難時,先別慌忙,時刻保持自信,用正確的姿態去應對!講話的時候,用平和堅定的語氣,去表達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