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昭順順利利的佔下了常山。

等袁紹知道時,更是惱羞成怒。你他孃的韓昭不是來找我報仇的嗎?怎麼半路去佔地盤去了?

但這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袁紹退去。公孫瓚便迎上來。正所謂你不佔領,敵人便佔領。

袁紹哪裡還有閒暇去征討韓昭。只能任由韓昭在常山。

韓昭得了空,就把程奐和韓成派出去。大肆的招兵買馬。有著從鄴城搶來的錢財。招兵不成問題。

用不多日便招齊了一萬人馬。又派人去幷州買馬。在常山國打造兵器。

那典韋的大戟士是三國聞名的兵種。是必須要訓練的。

那麴義的先登營便是由冀州弩兵戰術演變而來。那程奐是弩兵長官出身。挑選死士和弩兵配合。也被安排上了議程。

這一套下來,那錢糧像流水般流去。韓昭一點都不心疼。也沒辦法心疼。

這眼看過了冬季。袁紹打敗公孫瓚。大勢一成。就他這萬餘兵馬。正面戰爭真的不夠看。

韓昭這般作為卻是惹惱了一人。那便是趙雲。

趙雲何等人。那是要匡扶天下的人。

哪裡會和你苟安一隅。所以每天都來早韓昭借兵,好去公孫瓚處攻打袁紹。

韓昭也有招攬趙雲。把那孝義演一遍。把對朝廷的忠誠演一遍,再把愛民如子演一遍。但趙雲就是油鹽不進。表面恭敬。可地圖上的名字卻從沒變過顏色。

韓昭也是失了信心。

這一日,韓昭剛剛起身,在營帳裡一邊喝著粥,一邊看隊伍建設的程序。

門外小校便來報了。

“主公。趙雲將軍來訪?”

韓昭對趙雲三天兩頭的造訪借兵很是不耐。

哪個敢借給你兵。一千人馬小事。可你這一去不就讓大耳朵的給拐走了?

但是這趙雲又不能不見。便嘆息了一聲便對門子道:

“叫趙將軍進來吧。”

沒一會,那趙雲便行了進來。

“參見將軍!”

“子龍可吃過飯?

來人吶!給子龍端來飯食。”

趙雲聽韓昭這話。忙施禮道:

“將軍。某已經進過飯了。

今日乃是向將軍借兵而來?”

那韓昭是一個頭兩個大。這趙雲三句不離借兵。

你見了了我就沒有話要講了嗎?

韓昭也是受夠了,便指了指一旁的次席,和趙雲道:

“子龍切坐。我們慢聊。”

趙雲每次來借兵這韓昭都推三阻四。傷透趙雲的腦筋。

韓昭沒了耐心。趙雲一樣沒有了。便變了稱呼和韓昭道:

“公子。可是忘了韓州牧之仇了嗎?”

韓昭心裡罵娘了啊!我就管我自己。韓馥怎麼死的。我管他?

“自然是不忘。子龍何以教我?”

趙雲忙上前道:

“今公孫瓚兵威赫赫。眼看佔了半個冀州。我們何不出兵相助。一方面報了殺父之仇。一方面又在公孫瓚處得了重用。

豈不兩便?”

“哈哈哈哈!”

韓昭聽趙雲得話哈哈大笑。笑的眼淚都出來了。

韓昭把臉沉下。

“子龍可聽了戰報?”

“自然。”

“那子龍絕兩面打的怎麼樣?”

趙雲略一思考。便回道。

“兩邊將士用命。攻伐兇猛。便如那兩虎相爭。”

韓昭呵呵一聲。

“在我看來。不過是兩隻禽獸互毆罷了。”

趙雲聽的糊塗。這韓昭無緣無故怎麼罵起人來。

“嗯?公子話雖難聽。但和我說的又有什麼不同?”

韓昭這才道:

“那公孫瓚攻打袁紹,直來直去。

袁紹還擊也是水來土掩。

兩面指揮便向那野獸互博。沒有一點計策。不用半點兵法。當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趙雲上下看了看韓昭。

“那依公子如何戰?”

“偷襲糧道,截斷補給。設伏掩殺,迂迴包抄。定點打擊,圍魏救趙。

哪個不行?”

趙雲想來。也確實是。這袁紹和公孫瓚打的仗確實糙了些。

“那公子還不去投公孫瓚。以公子以前打袁紹的經驗,必有作為啊?”

韓昭眯眼道:

“雖然這公孫瓚必敗。但殺父之仇不得不報。我是必然要去的。”

趙雲一愣,這公孫瓚大好形勢,怎麼就必敗了。

“公子何出此言啊!”

“如他們這樣兩軍相爭。最後比的便是後勤。

公孫瓚遠來。可以勝一百次。

袁紹在本土戰爭,也可以輸一百次。

但公孫瓚卻輸不得一次。一次便是敗亡。無有迴轉。

那公孫瓚殘暴。視百姓如螻蟻,哪個去投他。

我只等公孫瓚臨進。我便出兵,若殺得了袁紹,便報殺父之仇。若報不了,便讓那袁紹多活些時日。”

趙雲愣住了。他以為的強者,讓韓昭一說,竟然如此不堪。

心中便有些頹唐。

“這……難不成這天下就是這等背信棄義之人的天下嗎?

這天下何時能清明,恢復漢室啊?

那等袁紹勝了,公子以後何去何從啊?”

韓昭聽了,這趙雲真的是心繫漢室啊!自己豈不是永遠也收不得他。

想到這,心中煩悶。便對趙雲也洩了氣。

“子龍當真是心繫漢室。

但子龍心懷漢室,心中可有華夏?”

趙雲一愣。

“公子何出此言?”

韓昭看著趙雲那大白字的名字便來氣。

“那公孫瓚和袁紹戰爭。你也是見了。兩軍過處,互略百姓。

再看天下諸侯戰爭,無不如此。

等這一場亂後。華夏苗裔當十不存一。

比之死這些人,更可怕的在後邊。

那河西之地盡歸胡手。北部鮮卑強勢崛起。

到那時,才是華夏的地獄。那是要亡族滅種的。

子龍還在關心這天下是不是他們劉家人當皇帝。豈不可笑?”

趙雲被唬的一愣。

“何至於此?那邊疆胡族孱弱,哪裡經得住我們驅趕。”

“子龍只知現在皇漢威風由在。

可等華夏大戰過後,十室九空時呢?

子龍不是問我去哪裡嗎?

我要去那幷州。我要去那朔方。我要祛除胡擄。將河西之地奪回。

天下大戰。我便為百姓廣送田地。到時多為華夏留些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