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失敗皆因一傲字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結果了此生。”
在王陽明看來,人性中最易滋生、最難根除的弊病——驕傲。驕傲之病,看似無形,實則危害甚深,它侵蝕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敗壞著社會的風氣,更蠶食著個體的心靈與德行。
驕傲之所以被稱為“大病”,是因為它往往潛伏於人的心性之中,不易被察覺,而一旦發作,便要壞事。
驕傲自滿會導致人的心態失衡,進而在行為上失矩。驕傲之人為父,驕傲則會失去慈愛之心,以家長自居,對孩子不是教誨而是命令,這便是不慈;為友,驕傲則可能輕視他人,不信守承諾,甚至背信棄義,這便是不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驕傲被視為一種嚴重的道德缺陷。正如《周易》裡所說的,“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這裡面就強調謙虛是君子應有的品格,而驕傲則與“謙”背道而馳,是道德修養的大敵。驕傲之人,往往高估自己,低估他人,這種心態不僅阻礙了個人的進步,更破壞了人際關係的和諧。
以歷史為鏡,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因驕傲而招致敗亡的例子。三國時期的楊修,聰明過人,卻因驕傲自恃,多次觸犯曹操的忌諱,最終招致殺身之禍。他的聰明才智本可成為輔佐君王的得力干將,卻因驕傲而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又如唐朝的楊國忠,本是一介布衣,卻因機緣巧合成為權臣,他自恃功高,驕橫跋扈,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這些人的失敗,都是驕傲之病在作祟。
關羽之傲與失荊州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以其武藝高強、忠義雙全而著稱。這位被譽為“武聖”的將領,最終卻因驕傲而失去了荊州,身首異處。關羽的驕傲,不僅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更對蜀漢的國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羽的驕傲,源於他的自信與戰功。他溫酒斬華雄,刀斬大將顏良,這些戰績都讓他聲名遠揚。然而,隨著名聲和地位的提升,關羽的驕傲也逐漸滋長。他開始輕視敵人,不聽取他人的意見,甚至對蜀漢的盟友也表現出了傲慢的態度。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他的驕傲達到了頂點。他輕視東吳的實力,拒絕了孫權的聯姻提議,更將東吳的使者辱罵一番。關羽的傲慢激怒了孫權,也為荊州的失陷埋下了伏筆。
與此同時,關羽對內也表現出了驕橫跋扈的一面。他對待同僚和部下嚴苛無情,不聽取他們的意見。當糜芳、傅士仁等人因供給軍資不力而被關羽威脅時,他們選擇了投降東吳。關羽的驕傲讓他失去了人心,也讓他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最終,在呂蒙的白衣渡江和徐晃的夾擊下,關羽敗走麥城。他試圖突圍前往西川,但因驕傲而失去了理智,被東吳將領馬忠俘虜。孫權知道關羽不會投降,下令將其斬首。關羽的驕傲,讓他失去了荊州,也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年羹堯之傲與失勢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有一位功勳卓著的將領,名叫年羹堯。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為清朝的統一和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令人惋惜的是,這位曾經的英雄,最終卻因驕傲而失勢,身敗名裂。
年羹堯的驕傲,源於他的才華和功績。他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清朝的棟樑之材。在平定西藏亂事、青海羅卜藏丹津等戰役中,年羹堯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能力,贏得了康熙和雍正的賞識。
隨著地位和權力的提升,年羹堯的驕傲也逐漸暴露出來。他開始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甚至對皇帝也表現出了傲慢的態度。他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將朝廷的官員分為“年黨”和“非年黨”,嚴重破壞了朝廷的政治生態。
年羹堯的驕傲還表現在他的生活作風上。他奢侈無度,揮霍浪費,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他的所作所為引起了朝廷和百姓的不滿。
最終,在雍正的打壓下,年羹堯的勢力被徹底摧毀。他被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賜自盡。年羹堯的驕傲讓他失去了判斷力,也讓他失去了人心。他的失敗和死亡,都是驕傲這一“大病”所導致的惡果。
那麼,如何治癒驕傲這一“大病”呢?《易經》雲:“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這是說,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道都是傾向於謙虛的。
正如《老子》裡所說的,“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謙虛之人,如同空谷幽蘭,雖不張揚,卻自有芬芳。他們懂得“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叮噹”的道理,知道真正的智慧,不在於炫耀自己的才華,而在於不斷學習和進步。
要治癒驕傲之病,還需從心上下功夫。《大學》雲:“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正則言行正,心不正則言行必偏。驕傲之人,往往心浮氣躁,難以沉下心來反思自己。
因此,要想根除驕傲之病,必先修煉一顆寧靜、平和、謙遜的心。只有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穩步前行,不因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時的失敗而灰心喪氣。
驕傲之病雖難以根治,但只要我們時刻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斷反思自己、完善自己,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這一“大病”,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