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處朋友之道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王陽明認為,結交朋友,要做到互相謙讓,這樣彼此獲得益處;如果相互攀比,就會彼此傷害。
與朋友相處時,應當保持一種謙遜和包容的態度。這種“相下”並非指地位上的低下,而是一種心態上的謙和。
“相下”還體現了一種“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哲理。過於苛求完美,往往容易讓人敬而遠之。朋友之間,難免會有缺點,但若能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不僅能維護友誼的和諧,還能在互相扶持中共同進步。
在《論語》中,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表明,真正的君子在交往中能夠保持和諧的關係,同時尊重彼此的差異。朋友之間,若能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便能從對方的優點中汲取養分,共同成長。
朋友相交,相上則損。“相上”指的是一種傲慢的心態,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對朋友的意見和感受不屑一顧。這種態度不僅會傷害朋友的自尊心,還會破壞友誼的基石。
《尚書》中講:“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的人往往容易遭受挫折,而謙虛謹慎的人則更容易獲得成功。在朋友關係中,亦是如此。
王陽明所說的“相上則損”,還暗含了一種“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哲理。過於張揚自己的人,往往會招來不必要的嫉妒。朋友之間,應該是平等和互助的,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總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人做朋友。因此,保持一種謙遜和低調的態度,對於維護友誼的長久和諧至關重要。
管鮑之交——相下則得益
在春秋時期,齊國湧現出兩位傑出的人物,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早年曾一同經商,共同在商海中摸爬滾打。在那個時代,商業活動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他們憑藉著智慧,一次次地戰勝了困難,取得了成功。
在分配財物時,管仲總是多取一些,而鮑叔牙從不因此責怪他。相反,他理解管仲家境貧困,家中還有老母需要奉養,因此總是默默地支援管仲,讓他能夠安心地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他們的友情並未因商業活動的結束而終結,反而更加深厚。
當齊國發生內亂,公子小白流亡在外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了兩位公子爭奪君位。在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中,管仲曾射中小白的衣帶鉤,幾乎置其於死地。
當小白即位成為齊桓公後,鮑叔牙並沒有因此記恨管仲,反而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為相,自己甘居其下,擔任管仲的副手。
鮑叔牙的謙遜和大度,讓管仲得以在齊國施展才華。他們共同輔佐齊桓公進行了內政改革,使得齊國國力大增,一躍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管仲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鮑叔牙也因此贏得了齊桓公的尊重。他們的友情在共同的事業中得到了昇華,成為了齊國的一段佳話。
管鮑之交深刻地闡述了“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的道理。真正的友情不是斤斤計較,而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援。正是因為有了鮑叔牙的這種“相下”,管仲才得以在齊國施展才華,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鮑叔牙也因為這種包容的態度,贏得了歷史的讚譽。
孫臏與龐涓——相上則損
孫臏與龐涓曾一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兩人關係親密,互相切磋琢磨,共同進步。
隨著學業的深入,龐涓逐漸發現自己的才能不及孫臏,心中開始滋生嫉妒之情。他擔心孫臏將來會超越自己,奪取自己的地位和名聲,因此開始暗中設防,不再像以前那樣真誠地對待孫臏。
當龐涓下山求取功名,並在魏國擔任要職後,他的心態發生了更大的變化。他開始以自我為中心,追求權力和地位,將友情和道義拋諸腦後。
當孫臏應魏王之邀來到魏國時,龐涓表面上熱情款待,但內心卻充滿了嫉妒和恐懼。他害怕孫臏的才華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決定設計陷害孫臏。
龐涓的陷害使得孫臏雙腿殘疾、臉上刺字,遭受了極大的痛苦和屈辱。然而,孫臏並沒有因此屈服,他運用自己的才能,最終逃出了龐涓的魔掌,並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到達了齊國。在齊國,孫臏憑藉自己的才華,贏得了齊王的信任和重用,開始施展自己的抱負。
龐涓的傲慢和嫉妒,不僅毀掉了他與孫臏的友情,也給他自己帶來了嚴重的後果。他失去了一個真正的朋友和一個潛在的盟友,使自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最終,在馬陵之戰中,孫臏設計擊敗了龐涓所率領的魏軍,龐涓自知敗局已定,無奈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如果龐涓能夠像鮑叔牙一樣謙遜和包容,真誠地去理解和尊重孫臏,那麼他和孫臏或許能夠攜手共創一番偉業。然而,他的嫉妒使他選擇了“相上”,即追求權力和地位,將友情和道義拋諸腦後。這種行為不僅毀掉了他與孫臏的友情,也給他自己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