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我自巋然不動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在王陽明看來,真正的修行並非遠離紅塵、逃避世事,而是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定。
“遁世”並非物理上的逃避,而是心靈上的超脫。無論身處何種環境,無論遭遇何種境遇,都能保持一顆不為外物所動的心,這便是“無悶”的境界。
即使不被世人所認可,面臨種種困境,依然能保持內心的良知,這便是“不見是而無悶”的至高境界。
“依此良知忍耐做去”是王陽明光復內心良知的途徑。這裡的“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道德意識和判斷是非的能力。而“忍耐”則強調了修行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對各種挑戰。只有堅定地依靠內心的良知去行事,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外界的非議,甚至是毀謗。對此,王陽明提出了“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的觀點。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不應該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修行是內心的修煉和提升,而不是外在的榮譽。做到不為外物所動,才能真正專注於內心的修行。
在王陽明看來,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遇到各種波動。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進步神速,有時候又會覺得自己停滯不前,甚至有所退步。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保持內心的堅定,相信只要持續努力,就一定能夠取得成果。
透過長期的修行和努力,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這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如今開始趨於穩定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再能激起內心的反應,看待事情越來越通透平和了,智慧也與日俱增了。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蘇軾是一位獨樹一幟的文化巨人。他不僅是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還是一位深諳生活哲學的智者。
蘇軾的一生充滿了起伏與變遷,但即便在逆境中,他依然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心靈。
蘇軾的仕途並不平坦,多次因政治風波而遭貶謫。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他被貶至黃州的那段日子。
當時的蘇軾已不再是昔日朝廷中的重臣,而是一名被邊緣化的地方小官。然而,這樣的逆境並沒有擊垮他,反而成為了他修煉心靈的契機。
在黃州,蘇軾過上了簡樸的農耕生活。他親自耕作,體驗著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這種生活雖然與他在朝廷中的日子相去甚遠,但蘇軾卻從中找到了樂趣和安寧。
蘇軾在《東坡八首》中寫道:“自昔有微泉,來從遠嶺背。穿城過聚落,流惡壯蓬艾。去為柯氏陂,十畝魚蝦會。歲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塊。”被貶的時候隨遇而安,這些詩歌不僅流露出對自然之美的熱愛,更透露出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
除了詩歌創作,蘇軾還致力於書法和繪畫的研究。他在黃州期間,創作了大量的書法作品,其中不乏傳世之作。他的書法風格獨特,既有古人的韻味,又有自己的創新。這種在藝術創作上的不斷追求和突破,也是他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心態的一種體現。
蘇軾與當地百姓打成一片,關心他們的疾苦,儘自己所能為他們排憂解難。他的這種親民行為,贏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也讓他在逆境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慧能禪師,出生於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他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早逝,靠母親撫養長大。由於生活所迫,他很小就開始勞作,以維持生計。可是他內心一直對真理有著濃厚的興趣,經常到附近的寺廟聽經聞法。
一次偶然的機會,慧能禪師聽到了《金剛經》的誦讀,內心產生了極大的震動。他深感自己與佛法有著不解之緣,於是決定出家修行。
由於他不識字,加上出身貧寒,沒有人願意收他為徒。慧能禪師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堅信自己的佛性不因外在條件而改變。他開始在寺廟外自行修行,透過聆聽經文、觀察自然、參悟禪機來提升自己的境界。
慧能禪師的修行之路,充滿了無盡的艱辛。他不僅要面對生活的困苦,還要忍受來自其他僧人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堅信自己能夠修成正果。
慧能禪師年輕時,曾在黃梅山跟隨五祖弘忍大師學習禪法。他雖然不識字,但卻有著非凡的悟性和堅定的信念。
弘忍大師為了考驗弟子們的悟性,曾要求他們各作一首偈子,來表達自己對禪法的理解。當時,神秀上座是眾弟子中的佼佼者,他作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得到了弘忍大師的讚賞,但卻沒有讓慧能禪師滿意。
慧能禪師認為神秀上座的偈子,雖然表達了對禪法的理解,但卻沒有觸及到禪宗的核心。於是,他也作了一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表達了一種更加超脫、更加空靈的境界,得到了弘忍大師的高度認可。
慧能禪師的這首偈子,卻給他帶來了大麻煩。弘忍大師為了保護他免受其他弟子的嫉妒和攻擊,連夜將他送到了江南。慧能禪師在逃亡的過程中歷經千辛萬苦,但他卻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以及修煉心靈的決心。
在逆境中,慧能禪師不斷地反思自己、完善自己。他透過修煉心靈、去除煩惱、認識自我、迴歸本性,最終實現了開悟。他的禪法思想獨樹一幟,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對中國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逆境中修煉心靈,這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當我們的心靈足夠強大時,就能夠抵禦外界的干擾和誘惑、保持內心的平靜。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逆境、實現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