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物來順應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皆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
倘若每個人的內心都能如王陽明般對財、色、名、利等俗物無所執念,就如同不想做盜賊一樣剔除自己內心的雜念,那麼心靈便能達到寂靜無擾的境地。
在這般心境中,心靈自然迴歸至純至真,無論何種情緒困擾,內心始終保持淡泊寧靜。如此,人們便能從容應對一切,創造人生的奇蹟。
“心之本體”是人心最原始、最真實的面貌,它未受任何外界干擾和汙染。它是道德和智慧的源泉,只有透過修行和修養,才能達到這一境界。
王陽明認為,“心之本體”是至善的、純淨無瑕的。它沒有任何私慾和雜念,是道德和智慧的最高境界。當一個人的內心完全符合“心之本體”時,他的行為就會自然而然地符合天道。
如果我們能夠消除心中的一切雜念,讓內心迴歸到最原始、最真實的面貌,我們就能自然而然地達到至善的境界。
王陽明指出,在去除了一切私慾之後,內心就會變得平靜,不再受到外界的誘惑。這種狀態下的內心,就像靜止的水面一樣,沒有任何動盪。與之相反,“思慮”則是內心的不平靜和紛擾狀態。過多的思慮會導致內心的混亂,使人無法專注於當下,也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因此,消除思慮是達到“寂然不動”的關鍵步驟。
“未發之中”指的是內心尚未受到任何外界影響的原始狀態。“廓然大公”則是指內心寬廣、公正無私的狀態。
王陽明認為,只有讓內心迴歸到最原始、最真實的面貌,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內心的平靜。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內心不會受到任何雜念的干擾,因此我們會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和世界,更加準確地判斷事物的是非曲直。這種狀態下的我們,就像一個公正無私的法官一樣,能夠客觀地看待問題,並做出正確的決策。
至於“感而遂通”和“發而中節”,是內心達到“心之本體”後的自然表現。“感而遂通”是指內心對於外界的感知和理解變得更加敏銳,能夠自然而然地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發而中節”則是指內心的行為變得更加自然,不再受到私慾的干擾。
此刻,我們的內心就像一面明鏡一樣,能夠真實地反映事物的本質。我們的行為也會變得更加符合天道和人道的要求。
“物來順應”這一概念,表達的是一種應對外在事物的態度。王陽明認為,面對外部世界的紛繁複雜,個體應當採取一種順應的態度,而不是過度抗拒或逃避。他主張透過內心的觀照和體驗,去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現象。
在王陽明看來,外在的事物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因此,透過順應外在事物,實際上也是在調整和淨化內心。
這種順應並不是簡單的隨波逐流,而是在深刻理解事物本質的基礎上,採取的一種積極、開放和接納的態度。
王陽明的“物來順應”理念,提醒人們在面對問題時,應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以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
慧能大師是禪宗六祖,他的“無相”之悟是禪學史上的著名公案。
有一天,慧能大師在講經時,突然停了下來,指著眾人說:“你們看我,只看這一面,卻忽視了另一面。我雖然稱不上佛,但也不是魔鬼。”然後他繼續說道:“你們看我時,只看到了佛的面相,卻忽視了我作為普通人的其他面相。”
眾人聽後,開始反思自己的執著。
慧能大師則進一步引導他們:“真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一個完美的形象,而是要看到事物的真實面貌,無論它是否符合你的期待或觀念。”
慧能大師透過自己的“無相”之悟,告訴弟子們要順應事物的真實面貌,不要被主觀的偏見所矇蔽。放下對固定觀念的追求,才能真正領悟到事物的本質和生命的真諦。這種順應事物真實面貌的態度,正是物來順應的智慧實踐。透過這種實踐,我們能夠超越個人的偏見,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包容的心態去面對世界。
道信禪師是禪宗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在山中苦修了四十年,期間只打坐、不倒單。
有一天,一個雲水僧前來拜訪他,問道:“您一坐四十年,其中有何收穫?”道信禪師回答:“一無所得。”雲水僧又問:“既然一無所得,為何還要如此苦修?”道信禪師道:“因為無所得,所以道成。”
雲水僧聽了仍不理解,於是道信禪師進一步解釋:“因為萬物都是從因緣而產生,一切都是條件、相對而存在。如果你能順應因緣、隨順條件、隨順相對存在而不執著於任何一方,那麼你就能得到解脫。”雲水僧聽後恍然大悟。
道信禪師沒有執著於修行的結果,而是順應外在的條件和因緣,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修行,最終達到了物來順應的境界。
當我們以歡喜自在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我們便能超越個人的執念,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