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我們的心靈時常受到干擾,讓人感到疲憊不堪。王陽明曾說過:“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這個精闢的觀點,如同指引迷航的燈塔,為我們指引著尋找內心的寧靜。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紛擾是心靈的疾病,而靜坐則是治癒這種疾病的良藥。

在《大學》中,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教誨。這裡的“靜”就是指心靈的寧靜,只有心靈寧靜,我們才能安心思考,才能有所得。而王陽明正是透過心靈的寧靜,從而悟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王陽明曾因反對宦官專權,被貶到貴州龍場。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裡,他依然堅持靜坐,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了陽明心學。王陽明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困境,只要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靜坐,是一種獨特的修身養性的方式。在靜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暫時遠離外界的喧囂,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沉澱和淨化。透過靜坐,我們可以逐漸放下心中的雜念和焦慮,迴歸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找內心的平靜。

在《大學》中,有言:“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告訴我們,內心的平靜是實現深度思考,開通智慧境界的必要條件。

當我們內心平靜時,才能清晰地思考問題,不會被外界的紛擾所幹擾。

靜坐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基本的原則是相似的。

首先,我們需要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得到放鬆。接著,透過深呼吸和冥想來逐漸進入靜坐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以及身體的每一個細微的感受。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自己的思維活動,不評判、不執著,讓自己的心靈,如同鏡子一樣清澈明亮。

在靜坐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挑戰。比如,我們的身體可能會感到不適或者思維可能會變得混亂。這時候,我們不要輕易放棄,而是要堅定地繼續堅持下去。透過不斷地練習,我們可以逐漸掌握靜坐的技巧,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平靜。

《道德經》中也提到了“致虛極,守靜篤”的觀念。要達到虛無的境界,保持內心的寧靜是至關重要的。當我們內心寧靜時,才能真正地領悟自然和生命的真諦。

“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王陽明強調,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即使有時候我們感到懶惰或者不想讀書,也應當強迫自己去讀,這正是針對自身狀況的一種調整。

《論語》中就提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思是說,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生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失去。這裡強調的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讀書態度,告誡我們要不斷努力學習。

當我們感到疲憊或者懶惰時,往往是我們的內心出現了波動或者不安。而透過讀書,我們可以平靜下來,恢復內心的平靜和穩定。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讀書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逐漸深入,不僅要熟讀,還要精思,真正理解書中的意義。

“是亦因病而藥”,這裡王陽明把讀書比喻為治病良藥。他認為,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自身的問題,提高自己的智慧。透過讀書,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和世界,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澄澈,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讀書不應該是一種被動的過程,而應該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和學習。這樣才能真正地從書中受益,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中庸》中,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教誨。這裡的“博學”就是指廣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王陽明正是透過不斷學習和證悟,最終創立了陽明心學,成為了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