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鏡未開明,可以藏垢。今鏡明矣,一塵之落,亦難住腳,此入聖之機也。

在王陽明的哲學體系中,心被視為一切的根本。心是宇宙間最本質的存在,萬物的理都蘊含在人的心中。

人心其實就跟鏡子一樣,當鏡子尚未打磨明亮時,表面粗糙,難以映照出清晰的影像,如同人心在未經修煉之時,容易被各種慾望所矇蔽。

此時,人心如同未明的鏡子,可以藏納汙垢,各種負面情緒皆能滋生。

《大學》中曾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這正是人心未明時的狀態,當心靈被雜念所困,就如同鏡子被塵埃所覆,無法清晰地映照出世界的真實面貌。此時,人們往往容易迷失方向,為物慾所累,為名利所惑。

一旦人的心鏡得以廓清,就像一面被打磨得光滑如鏡的銅鏡,即使是最細微的塵埃,也無法在其上留下痕跡。

同樣地,當人的心靈經過淨化後,就會變得清明透徹,能夠清晰地映照出世界的本質。

在王陽明的哲學中,這種心靈的淨化被稱為“致良知”,人需要透過不斷地修煉來廓清心鏡,讓良知得以顯現。

在《道德經》中,老子也曾說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一個人要保持心靈的虛靜,才能洞察萬物的本質。當心靈變得明亮如鏡時,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已的內心世界,洞察到各種慾望的根源。此時,任何一絲雜念,都無法在心中留下痕跡,因為它們已經無處可藏。

在王陽明的哲學中,入聖是指人透過修煉,達到的一種至高的道德境界。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夠完全遵循自已的良知行事,不再受到外在環境的干擾。

入聖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人不斷地反省。在修煉的過程中,人需要不斷地廓清心境、祛除雜念的干擾;在反省的過程中,人需要不斷地審視自已的行為,是否符合良知的要求。

道一洗鏡

道一,原名馬祖道一,早年曾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儒生。隨著對人生和世界的深入思考,他逐漸感到儒學的侷限性,無法解答他心中的疑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接觸到禪宗的思想,被其深邃的哲理和獨特的修行方式所吸引,於是決定放棄儒學的道路,轉而投身禪宗修行。

初入禪門的道一,如同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內心充滿了迷茫。他努力研讀經典,向高僧請教,但總是覺得無法真正領悟禪宗的精髓。他時常感到自已的內心,如同一片混沌的海洋,充滿了雜念,無法保持平靜和清明。

一日,道一在寺廟中閒逛時,看到一位小和尚正在清洗一面銅鏡。他走上前去觀察,發現那面銅鏡雖然被洗得乾乾淨淨,但上面依然留有一些細微的劃痕。

道一看著鏡子,突然陷入了沉思。

他想到了自已的內心,就像這面鏡子一樣,雖然經過長時間的淨化,但依然無法完全擺脫那些細微的雜念。

這些雜念和慾望,就像鏡子上的劃痕一樣,雖然不明顯,但依然存在,影響著自已對世界的認知。

道一意識到,要想真正達到心境開明的境界,就必須像清洗鏡子一樣,將內心的雜念徹底清除。於是,他決定採取更加嚴格的修行方式,來錘鍊自已的內心。

道一開始了更加艱苦的修行生活。他每天清晨起床,先是靜坐冥想,讓自已的內心逐漸平靜下來。

然後,他開始進行長時間的坐禪,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嘗試將雜念排除在外。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觀察自已的內心變化,發現那些隱藏的慾望,並逐一將其剔除。

除了坐禪之外,道一還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他嚴格要求自已遵守戒律,不貪求名利和物質享受。他透過勞動來鍛鍊自已的身心,體驗生活的艱辛。他與人交往時始終保持恭敬的態度,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已。

經過數年的艱苦修行,道一逐漸領悟到了禪宗的真諦。他意識到修行,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持之以恆地努力。同時他也明白了洗鏡與修心的關係——洗鏡是為了讓鏡子映照出清晰的影像,而修心則是為了讓內心,變得清明透亮。

漸漸地,道一的內心變得如同無瑕的明鏡一般,清澈透亮,能夠洞察世間的一切虛妄和真實。即使是一絲微風吹過他的心頭,也會被立即映照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