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在王陽明看來,平凡人也可以成為聖人,而成為聖人的關鍵所在——純淨的天理,而非個人的才力。

換言之,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比其才智和能力更為重要。這種觀念在王陽明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王陽明所謂的“天理”,是指宇宙間普遍的法則,它超越了個體的主觀意識,是客觀存在的真理。而“才力”,則是指個人的才智和能力,它是主觀的、有限的。

王陽明覺得,一個人即使擁有再高的才力,如果其心靈不純淨,被私慾所矇蔽,那麼這些才力就會被用於追求個人利益,而非服務於社會的正義和公平。

相反,一個心靈純淨的人,即使才智平平,也能透過不斷的努力和修煉,達到與天理合一的境界,成為真正的聖人。

那麼,如何才能使心靈純乎天理呢?王陽明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為學。

這裡的“學”,不僅僅是指知識的學習,更是指道德修養的提升。透過不斷的實踐,我們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使心靈逐漸變得純淨。

這種純淨的心靈,不僅能夠洞察世間萬物的本質,更能夠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王陽明的這一思想並非空談,而是有著深刻的實踐意義。他強調知行合一,認為知與行是密不可分的。

一個人如果只是口頭上談論道德,而不去親身實踐,那麼這種道德就是空洞的、無意義的。因此,他鼓勵人們將道德修養,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透過實際行動,來提升自已的道德境界。

天理,即天地間的正義與真理,是萬物執行的根本法則。天理是至高無上的,它超越了個人的情感和慾望,是公正無私的存在。

因此,一個能夠純乎天理的人,必然是心無雜念,行無偏私,能夠洞察世間萬物的本質,達到與天地合一的境界。

在明代心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王艮更是把“凡人成聖”的理論發揚光大。

王艮是明代泰州學派的創始人,也是陽明心學的重要發展者。他生活在明代中後期,那是一個社會動盪、思想活躍的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王艮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與創新。

“百姓日用即道”是王艮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天理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在王艮看來,無論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還是婚喪嫁娶、禮儀往來,都蘊含著天理的奧妙。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瑣事,實際上是天理的具體體現。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觀點,王艮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他觀察到,當一個人在做飯時,用心挑選食材、精心調配口味,這本身就是對天理的一種體悟和踐行。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人需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尊重食材的特性,這樣才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飯菜。

同樣,當一個人在耕作時,辛勤耕耘、精心照料,也是對天理的一種敬畏和遵循。因為耕作需要順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獲得豐收的果實。

王艮進一步指出,不僅這些日常活動蘊含著天理,人們的言談舉止、情感表達也同樣是天理的體現。

當一個人在與他人交流時,真誠待人、言辭和善,這就是天理在人際關係中的體現。當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樂觀向上,這也是天理在精神層面上的體現。

王艮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天理的日常生活世界。他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體悟,就能發現天理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當我們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就能更加珍惜生活、尊重自然、關愛他人,從而實現心之純乎天理的境界。

那麼,如何實現心之純乎天理呢?王艮認為,關鍵在於修煉內心、去除雜念。他提倡透過靜坐冥想、反省自察等方式來淨化心靈,使之心境澄明、無私無慾。

當我們的心靈逐漸變得純淨時,我們就能更好地體悟到天理的奧妙。我們會更加明白生活的真諦,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和事。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逐漸實現聖人的境界,成為一個真正有道德、有智慧、有愛心的人。

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學說,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解天理的視角,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實現聖人境界的途徑。

天理並非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體悟、去實踐,就能逐漸實現心之純乎天理的境界,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聖人。

王艮打破了上層階級對天理的壟斷性,他指出天理普遍存在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聖人。這種思想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天理的高不可攀性,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去接觸、去理解、去實踐天理。

在王艮看來,聖人並非是一種超越人類的存在,而是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潛在的一種狀態。他強調,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並非因為他們擁有超凡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能夠時刻保持一顆純淨無雜的心,始終遵循天理的指引。

在王艮的學說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只要我們用心去修煉、去體悟。

吳澄的不事權貴

在元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吳澄以其卓越的學識和高尚的品格,成為了一位備受尊崇的學者。

吳澄,字幼清,號草廬,撫州崇仁鳳崗鹹口人,南宋末年至元朝初期傑出的理學家、教育家、詩人。

吳澄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對理學有著深入的研究。成年後,他更是遍訪名師,與當時的學術大家交流思想,逐漸形成了自已獨特的學術體系。

吳澄並非一個只知埋頭書齋的學者,他深知,真正的學問不僅僅在於書本上的知識,更在於對社會的洞察。因此,他始終關注著社會的動態,尤其是官場的變化。

元朝時期,官場腐敗嚴重,權貴們為了私利而相互勾結,貪汙受賄、欺壓百姓的現象屢見不鮮。然而,吳澄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從不向權貴低頭,更不會為了私利而違背天理。

有一次,一位權勢滔天的官員想要拉攏吳澄,承諾只要他肯低頭,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祿。可是,吳澄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我身為學者,當以天理為行事準則,豈能為了私利而違背天理?”這番話不僅讓那位官員無言以對,也讓在場的所有人深感震撼。

吳澄的“不事權貴”並非一時的衝動,而是他長期堅守的道德底線。他深知,權貴們雖然手握重權,但他們的權力並非來自於天理,而是來自於世俗的慾望。因此,他從不將權貴們放在眼裡,更不會為了他們的私利,違背自已的良心。

在吳澄看來,真正的聖者,不在於權勢的大小,而在於是否能夠堅守天理、恪守道德底線。他認為,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應當順應天理而行事,而不是被世俗的慾望所驅使。

吳澄用自已的行動,詮釋了何為真正的聖者,何為純乎天理。他告訴我們,真正的聖者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那些能夠堅守天理、恪守道德底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