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德非力取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德非力取,名由難得。
在王陽明看來,道德的提升,不是透過外在的強力手段獲得,而是需要內心的修煉。
王陽明的一生,其實就是一部不斷修煉內心、提升道德境界的傳奇。他早年因得罪權臣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丞。
在艱苦的環境中,王陽明沒有消沉,反而藉此機會靜心修煉,體悟天地萬物之理。他在龍場悟道,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題,奠定了心學的基礎。
即便身處逆境,王陽明也未曾透過外力改變境遇,而是轉而向內,透過修煉內心來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此外,王陽明在平定宸濠之亂後,面對權臣的嫉妒和陷害,他選擇了主動辭官歸鄉,而非以武力相爭。他深知,真正的道德力量,並非來自外在的權勢,而是源於內心的堅定。
由此可知,德行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的自我反省、學習和實踐。它不是透過一時的努力,就能輕易獲得的,而是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磨練、提升。
同時,德行不是一種可以交換的商品,不能用權力、財富或其他任何外在的東西去衡量和交換。真正的德行,是無價的,它無法用金錢或權力去購買。那些真正懂得修身養性、注重內在修為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德行。
而名譽,它是一種極其珍貴的東西,它代表了社會對個人品行和能力的認可,這種認可並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
名譽的獲得,往往需要經歷歲月的沉澱。它不是一時一刻的風光,而是需要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昇華。
那些真正擁有名譽的人,往往都是那些默默無聞、埋頭苦幹、持之以恆的人。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
在追求德行和名譽的道路上,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走捷徑。我們應該注重內在的修為和能力的提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贏得社會的認可。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德行和名譽,成為真正有價值的人。
石頭希遷禪師的平常心
在禪宗的歷史上,石頭希遷禪師以其獨特的修行風格而聞名。他一生致力於禪宗的弘揚與實踐,尤其強調平常心的重要性。
有一次,一位官員前來拜訪石頭希遷禪師,希望能夠得到他的指點。官員自認為自己位高權重,對禪宗修行抱著一種功利的心態。他向石頭希遷禪師請教如何快速成就德行,以便在官場中更加得心應手。
石頭希遷禪師聽後,微微一笑,說道:“修行之道,不在速成,而在平常。你若想成就德行,首先要放下功利之心,以平常心來對待修行。”
官員聽後,感到有些失望。他認為石頭希遷禪師,並沒有給他什麼實質性的指點,只是空談平常心而已。於是,他失望地離開了寺廟。
就在他離開後不久,石頭希遷禪師的一位弟子卻走過來,向禪師請教同樣的問題。弟子問道:“師父,如何才能快速成就德行呢?”
石頭希遷禪師回答道:“修行之道,不在速成,而在平常。你只需保持一顆平常心,認真修行,德行自然會慢慢積累。”
弟子聽後,深受啟發。他開始以平常心來對待修行,不再追求速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的德行果然有了顯著的提升。
當我們放下功利之心,以平常心來對待修行和生活時,才能真正成就德行的養成。
魯迅棄醫從文喚國民
魯迅原本是一名醫生,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人生變故後,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醫學,轉而投身於文學創作。他的這一選擇,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魯迅年輕時曾赴日本學醫,他原本希望透過醫學來拯救國民的身體。然而,當他看到國人的精神世界如此貧瘠時,他深感醫學無法根治這個國家的病痛。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棄醫從文,用文字來喚醒國民的靈魂。
這一決定對於魯迅來說並不容易。他面臨著來自家人和朋友的質疑,也承受著來自社會的誤解。但他卻堅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魯迅也遇到了許多困難。當時的社會環境複雜多變,他的作品常常受到打壓和封禁。但他卻從未退縮過,他用自己的筆桿作為武器,勇敢地揭露社會的黑暗面,呼喚國民的覺醒。
有一次,一位友人勸魯迅不要過於激進,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魯迅聽後,卻堅定地說道:“我寫作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而是為了表達我心中的真實想法。即使因此遭受打壓和封禁,我也絕不會放棄我的信念。”
魯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他的作品不僅喚醒了許多國人的靈魂,也為中國文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魯迅的名字也因此而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名譽的獲得,其實需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一個真的勇士,懂得堅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去贏得別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