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霖爀站在臨時搭建的專案指揮部裡,望著牆上的園區規劃圖,目光最終落在標註著“青坪實驗學校”的紅圈上。

空調外機發出沉悶的嗡鳴,卻驅散不了室內的燥熱,他扯了扯領帶,轉頭對身後的老周說:“聯絡市教育局,下午我要去一趟。”

九月八日,市教育局大樓的走廊鋪著暗紅色地毯,腳步聲被盡數吸收。

金霖爀抱著厚厚的專案計劃書,在局長辦公室門前站定,深吸一口氣敲門。

推門而入時,空調冷氣撲面而來,局長陳立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後,推了推眼鏡:“霖爀同志來了,快坐。”

“陳局,這是青坪區與園區中小學合作建設的方案。”金霖爀將計劃書擺在桌上,手指輕點其中一頁,“我們計劃將新能源科普、智慧技術實踐納入課程體系,打造產教融合示範基地。”

他翻開附頁,展示著與企業聯合開發的教學裝置圖紙,“這些實驗器材由園區企業無償提供,還能安排學生定期參觀生產線。”

陳立拿起計劃書翻看,眉頭微皺:“想法是好,但教育經費緊張,師資調配也有難度。”

金霖爀身子前傾:“經費方面,園區房地產開發企業願意出資七成;師資問題,我們已與多所高校對接。”

他從包裡掏出一份意向書,“京城師大、中江師範都對合作辦學感興趣,他們可以選派研究生擔任實習教師,同時提供課程研發支援。”

陳立的目光在檔案上停留片刻,嘴角微微上揚:“年輕人就是有闖勁。不過省廳那邊的審批是關鍵,我可以先幫你們走個內部流程。”

市教育局局長是王一帆區長的熟人,上次一起吃過飯,所以金霖爀此行極為順利。

離開教育局時,夕陽把金霖爀的影子拉得很長。

他站在臺階上,望著天邊的火燒雲,撥通了省教育廳基教處的電話。

電話那頭傳來熟悉的聲音:“金主任,聽說你們青坪區又要搞大動作?”

“劉處長,還得請您多指點。”金霖爀笑著說,“我們的方案已經過市教育局初審,希望能儘快提交省廳。”

“明天上午來我辦公室吧。”對方頓了頓,“不過醜話說在前頭,省廳最近收到的專案申請不少,你們得拿出真本事。”

次日清晨,金霖爀帶著團隊早早趕到省教育廳。

基教處辦公室裡,檔案堆得比人還高,印表機“咔咔”作響。

劉處長接過材料,隨手翻了幾頁:“產教融合是趨勢,但你們的課程設定會不會太偏重技術?基礎教育還是要以學科為主。”

金霖爀從包裡取出一份調查問卷:“這是我們對園區職工子女的調研,92%的家長希望孩子接觸前沿科技。我們計劃採用‘2+1’模式,兩天文化課,一天實踐課,確保不影響升學。”

他點開平板電腦,展示虛擬實驗室的演示影片,“比如物理課上的電路實驗,學生可以在虛擬系統中操作,既安全又高效。”

劉處長的神色緩和下來:“這個思路不錯。不過合作辦學的具體模式,還得和高校敲定細節。”

離開省廳後,金霖爀立即啟程前往京城。

飛機落地時,暴雨傾盆。

他撐著傘站在京城師大校門口,望著古樸的校門,想起多年前在這裡求學的時光。

教育學院院長辦公室內,紅木書架上擺滿了學術著作,院長李建國正在批閱檔案。

“李院長,久仰大名。”金霖爀遞上名片,“之前我們透過電話,初步交流過,我們青坪區想與貴校共建基礎教育研究院,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適合中小學的課程。”他展開規劃圖,“比如貴校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可以開發成適合初中生的程式設計課程。”

李建國摘下眼鏡,仔細端詳圖紙:“想法新穎,但師資培訓是個大問題。”

“我們計劃設立‘雙導師’制。”金霖爀解釋道,“高校教師負責理論指導,園區工程師進行實踐教學。同時,我們每年選派教師來貴校進修。”他翻開合作協議草案,“師資費用由園區和貴校共同承擔,成果共享。”

李建國沉吟片刻:“下週我帶團隊去青坪區實地考察,如果可行,咱們再詳談。”

返程的高鐵上,金霖爀疲憊地閉上眼。

手機突然震動,是王一帆發來的訊息:“進展如何?需要幫忙隨時說。”

他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景色,嘴角不自覺上揚,回覆道:“放心,一切在計劃中。”

回到青坪區時,夜色已深。

在園區的領導宿舍裡,金霖爀對付了一宿。

有了事業的男人,對於家中女色的期待倒是少了很多,這一兩週與家裡劉雅楠的團聚少之又少。

九月十日清晨,青坪區會議中心外飄著細雨,紅毯被雨水浸潤得暗紅發亮。

電子屏滾動播放著"青坪區教育工作大會暨教師節表彰儀式"的字樣,門口兩排穿著校服的學生捧著鮮花,見到參會人員便齊聲鞠躬:"老師好!"

金霖爀站在側廳整理西裝,聽見禮堂內此起彼伏的交談聲,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講話稿。

八點五十分,他深吸一口氣推開禮堂大門。鎂光燈驟然亮起,前排坐著市教育局領導、合作高校代表,後排是園區各學校教師,三百餘人的目光齊刷刷投來。

金霖爀緩步走上主席臺,皮鞋踏在臺階上的聲音在寂靜中格外清晰。

講臺上擺著鮮花與礦泉水,他輕輕調整話筒高度,餘光瞥見坐在第二排的王一帆,她朝他微微點頭,眼神裡帶著鼓勵。

"各位老師、同仁:"金霖爀的聲音透過擴音器傳遍禮堂,"今天是教師節,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向所有奮戰在教育一線的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微微鞠躬,掌聲頓時響起,夾雜著座椅挪動的聲響。

翻開講話稿,金霖爀的指尖劃過燙金標題:"我們用了三年時間,讓園區從沒有一所像樣的學校,到如今擁有三所現代化中小學。"

他抬頭看向臺下,目光掃過幾位鬢角斑白的老教師,"記得去年秋季開學,第一所實驗學校的智慧實驗室落成,當孩子們第一次觸控到全息投影裝置時,他們眼中的光芒,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好的肯定。"

掌聲再次響起,但金霖爀的神色突然轉為凝重。

他摘下眼鏡擦拭鏡片,這個動作讓臺下的交談聲戛然而止:"然而成績背後,問題同樣尖銳。"他抽出一張資料包表,投影幕布隨即亮起刺眼的紅色折線圖,"教師流失率高達18%,尤其是物理、計算機等學科的骨幹教師,近半年走了七位。"

坐在角落的某學校校長低頭翻找筆記本,金霖爀的目光如炬:"有人說,是待遇問題。但我想問——"他的聲音突然提高,驚得前排記錄的記者筆尖一頓,"為什麼同樣的薪資,隔壁開發區能留住人?"會場陷入死寂,只有空調外機的嗡鳴。

"因為歸屬感!"金霖爀重重合上資料夾,"我們的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該是產業創新的參與者!"

他轉身指向背景牆上的園區規劃圖,"接下來,我們將實施'雙棲教師'計劃:每學期安排教師進入企業掛職,參與新能源電池研發、智慧駕駛系統除錯,把生產一線的鮮活案例帶進課堂!"

臺下響起竊竊私語,金霖爀卻沒有停頓。他從西裝內袋掏出一份檔案:"省教育廳剛剛批覆,同意青坪區設立省級產教融合示範區。這意味著什麼?"

他故意停頓,目光掃過前排的教育局領導,"意味著我們的課程改革方案,可以突破現有框架!"

會場氣氛瞬間熱烈起來,幾位年輕教師交頭接耳。

金霖爀卻突然放低聲音:"當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他看向坐在中間的某重點中學校長,"張校長,聽說貴校上週拒絕了企業捐贈的實驗裝置?"

張校長臉色驟變,扶了扶眼鏡想要辯解。金霖爀卻抬手示意他安靜:"我理解傳統教學的慣性,但時代不會等我們。"

他舉起一份合作協議,"下週,京城師大的專家團隊將入駐園區,用三個月時間培訓教師。不願意改變的,我們絕不勉強——"他的聲音冷下來,"但青坪區的教育賽道,註定容不下守舊者。"

掌聲與沉默交織中,金霖爀翻開最後一頁講稿:"最後,我宣佈兩項決定。"他頓了頓,讓工作人員推上紅布覆蓋的展板,"第一,教師薪資結構調整,增設'創新津貼',直接與課程改革成果掛鉤;第二——"紅布揭開,露出園區新規劃的教師公寓效果圖,"明年教師節前,所有教師將搬進配套齊全的人才公寓,子女入學、醫療保障全部打通綠色通道。"

雷鳴般的掌聲中,金霖爀望向臺下的王一帆。

她笑著鼓掌,眼中閃爍著光芒。

現在園區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帶來了足夠的經費,能夠在教育上做出一些成績。

這一點,是其他農業街道所不具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