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51]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52]

羅貫中:姿質風流,儀容秀麗。 [53]

楊慎:曹瞞下江陵,江陵正危劇。周郎美少年,氣吞江漢窄。水戰得上流,火攻非下策。 [70]

李贄:周瑜、魯肅、諸葛瑾、張紘、顧雍,彼比引薦,真君子也。 [54]

鄭板橋: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八十萬軍飛一炬,風捲灘前黃葉。樓艫雲崩,旌旗電掃,射江流血。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王懋竑:周瑜雄略似孫伯符,有併吞中原之志,而不專於自守。

李安溪:①規圖荊、益,及制曹、劉之策,著著機先,真英物也。②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 [55]

張佩綸:若公瑾則赤壁之後旋沒巴邱,世之稱公瑾者第曰膽略兼人而已,不知公瑾之才實一世奇才,而駕乎三國群賢之表。吳雖多才,魯肅失之疏,呂蒙失之譎,陸遜失之柔,孫權以公瑾為王佐,公瑾誠王佐。惜乎!權之非真主才耳。嗟乎!伯符與公瑾實創江東,其意亦欲取荊州襲許都。使天老其才,以與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 [56]

袁枚:當日三國時,周瑜、孫策俱以美少年交好同寢宿,彼蓋世英雄,汝亦以為惡少年乎?

嚴可均:周瑜、荀彧為三國佐命元功。 [153]

近現代

盧弼: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眾,遁走阿瞞,一戰而霸,克建大勳,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57]

易順鼎:①江東玉樹似連枝,同歲生辰一月遲。孟德膽寒橫槊後,小喬心醉飲醇時。應呼碧眼為阿弟,偶顧紅牙勝曲師。寂寞空江秋月裡,有人來唱浪淘詞 [167]。②小喬夫婿白英絕,行年三十秋蘭摧。 [169]

蔡東藩:周瑜年第逾壯,方可有為,乃以意氣之未除,遽致短命,不無可惜。 [58]

呂思勉:周瑜、魯肅,亦皆可謂為好亂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輕之徒,同懷行險徼倖之計,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禍,豈不哀哉。 [59]

毛澤東:①三國時代,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現在要周瑜當團中央委員,大家就不贊成,團中央委員盡選年齡大的,年輕的太少,這行嗎?自然不能統統按年齡,還要按能力。 [60] [82]②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 [135]

方北辰:其一,他(指周瑜)的軍事生涯從二十一歲起,至三十六歲止,十五年間作戰多次,從未失敗,堪稱三國罕見的“常勝將軍”。特別是赤壁之戰,以三萬之眾迎戰二十多萬敵軍,以一當十取得完勝,更是罕見的經典戰例。其二,他生命最後三年間,連續取得江夏、赤壁、江陵三大戰的勝利,促成了三分鼎立歷史格局的初步形成。將其輝煌戰功、重大影響合而觀之,可以推選他為孫吳名將的第一名。再結合其完美的人品,以及對國家所起的脊樑作用,可以評為三國完美型名將的總冠軍。縱觀周瑜的一生,“完美”一詞,堪稱是他的主旋律。 [111]

方詩銘:赤壁之戰是周瑜力排眾議、決策抗曹的勝利。軍事力量的強弱,並非完全在於士兵的多寡,主要在於,曹軍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弱點,早已在周瑜洞悉之中。應該說,戰爭在周瑜決策之際,已呈現出勝利的曙光了。周瑜是偉大的軍事家。 [112]

張大可:孫劉聯軍主將周瑜雖年輕資淺,但他智謀深廣,心胸開闊,謙虛寬厚,善於團結長幼,也是取得勝利(指赤壁之戰)的原因。 [113]

“顧曲周郎”的典故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85]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細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 [61]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於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聽箏》詩“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化用此典故,進一步發揮想象,描繪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姿。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 [62]

一時瑜亮

“一時瑜亮”的典故出自清代詩人王士禛《〈古詩選〉凡例》:“北周寥寥,廩得子淵,子山,二人之才,一時瑜亮。” [86]

“瑜亮”就是三國時期周瑜與諸葛亮的並稱,後稱兩人才能相匹敵者為“瑜亮”。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