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慰勞他們而後送走他們,什麼也不接受。軍令嚴明整肅,秋毫無犯。不久李世民與大軍平定大興城。李淵輔佐國政,任命李世民為唐國內史,改封為秦國公,食邑萬戶。恰值薛舉精兵十萬前來逼近渭水之濱,李世民親自率軍攻打,大破其部眾,斬殺一萬多人,攻佔敵軍土地一直到隴坻。 [12-13]

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為右元帥,統兵十萬攻取東都洛陽,未能成功而返回。等到將要回軍時,李世民對左右的人道:“敵人見我回軍,必定會跟蹤追擊。”於是設下三次埋伏以等待追兵。不久,隋將段達率領一萬多人從後追到,過三王陵時,李世民發動伏兵攻擊,段達大敗。於是在宜陽、新安設定熊、谷二州,派人留守而回。隨後,李世民被遷徙改封為趙國公。 [14-15]

義寧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16]

四方征戰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薛舉入侵涇州,李世民率眾軍加以討伐,不勝而回。九月,薛舉死,其子薛仁杲繼立。李世民又被任命為元帥討伐薛仁杲,兩軍在折墌城相持不下,雙方挖深溝築起高高營壘相持六十多天。薛軍十多萬,軍隊的氣勢強盛,多次前來挑戰,李世民按兵不動以挫敗他的銳勢。薛軍糧食已完,薛軍將領牟君才、梁胡郎前來投降。李世民對諸將軍道:“敵軍銳氣喪失衰退了,我軍當攻取他們。”於是派將軍龐玉先在淺水原南扎陣以引誘敵人,敵將宗羅睺集中軍隊前來抗擊,龐玉軍幾乎失敗。 [17]不久李世民親統大軍出其不意覆蓋了淺水原北。宗羅睺遠遠望見,再次回軍抗拒。李世民率領精銳騎兵數十人攻入敵陣,他與軍隊裡外配合一齊奮力攻擊,宗羅睺全軍潰敗,李世民斬賊首級數千個,掉入山澗山谷而死者不可勝計。李世民率領隨從二十多個騎兵追趕逃跑敵軍,筆直奔赴折墌城而追逐敵軍。薛仁杲十分恐懼,環城守衛。將晚,李世民大軍陸續到來,四面合圍。早晨,薛仁杲請降,李世民俘虜他的精兵一萬餘人,男女五萬口。 [18]不久諸將祝賀,有人趁機問道:“剛開始大王野戰攻破敵人,但敵人還保有堅固城池,而大王沒有攻戰之器具,用輕騎兵轉戰追逐,不等待步兵,直接迫於敵人城下,我們都懷疑你不能取勝,然而竟然攻下了城池,這是什麼緣故?”李世民道:“這是用權宜之計逼迫他,使他們的計謀沒有機會發出,因為這個原因戰勝。宗羅睺依靠往年取勝,加之長期養足了銳氣,見我軍不出,心中對我輕視。現在敵軍見我出戰,十分高興,全部軍隊前來作戰,雖然我已擊破他,但擒捉殺掉的還少。假若不急速追逐,敵軍回軍投入折墌城,仁杲收攏安撫,那就不可能戰勝了。再說敵軍兵眾都是隴西人,戰敗逃散,來不及回顧,敗逃到隴外,則折墌城自然空虛,我軍隨後壓上,敵人因恐懼而投降。這些可謂是已定的計劃,諸君難道全部不見嗎?”諸將道:“這不是普通人所能趕得上的。” [19]此戰繳獲精銳騎兵很多,李世民仍令薛仁杲兄弟及敵帥宗羅睺、翟長孫等率領。李世民與他們遊樂騎射,沒有什麼距離隔閡。投降的敵將感恩並懾於李世民的威勢,都願意以死報效。當時李密剛剛歸附,李淵命令李密騎驛馬到豳州迎接李世民。李密見李世民天姿英明威武,軍威嚴肅,悚懼歎服,私下對殷開山道:“真是英明之主啊。不是這樣,憑什麼來平定禍亂呢?”李世民凱旋,在太廟獻捷。李淵封其為太尉、陝東道行臺尚書令,鎮守長春宮,關東兵馬全部受他節制排程。不久又加授左武侯大將軍、涼州總管。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