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影視劇中見過狼筅!”
“島主說的這麼詳細,難道是想要我們製作和學習嗎?”
“沒想到戚繼光還是個發明家!”
“是不是還有鳥銃?畢竟當時可是明朝啊!”
直播間的觀眾們趁機議論起來。
而在江南科普的時候,系統還找到了這些人物和武器相應的照片,併發布了出來。
尤其是江南所說的招式,甚至還有相匹配的姿勢照片,完全可以跟著學習起來。
“其實,關於狼筅還有一個故事。”
江南笑著道:
“明朝英宗十二年,慶元六都的葉宗留在政和少亭坑銀礦造反,朝廷派兵剿捕。”
“葉宗留一面派人到龍泉良葛山請來葉七當軍師,一面籌集糧草,趕打兵器,準備迎戰。”
“一天,葉宗留聽說朝廷已經派張楷分兵從浙、閩兩路圍來。”
“可是,幾千義兵的武器還只有一小部分。”
“他十分苦惱,悶頭坐在門前思索如何是好。”
“正在這時,門口一個老太婆手舉竹凳趕雞鴨,把葉宗留的馬驚得仰天長嘶,掙斷繩子,落荒逃去。”
“葉宗留猛然一驚,立即叫來葉七,說:“我看武器已來不及準備了,這裡毛竹那麼多,不如砍毛竹,削尖後用來拒敵。””
“葉七笑笑說:“不知有用嗎?”!”
“葉宗留說:“有用,剛才有個老太婆手舉竹凳趕雞,竟把我的戰馬嚇得亂竄,官軍都騎戰馬,用竹憲嚇他一陣,亦可殺敵。”!”
“葉七想想,說:“也好,兵器以奇取勝。可是,竹器畢竟不硬,鐵器要用水淬,竹器是不是可以用油淬,才能堅硬?不妨先砍幾枝試試。”!”
“葉宗留聽了後,立即命人試造。”
“工匠將竹籠制好後,宗留乘興舞動一番。”
“一個斜刺,正巧刺到一截木頭上,那木頭被刺了一個槽。”
“竹憲一歪,又刺中了一條狗,那狗頓時倒地死了。”
“葉七看了,拍掌大笑,說:“用得,用得。”!”
“葉宗留就教部下大批製造,並取名“狼筅”。”
“沒過多久,張楷圍兵已到,葉宗留在車盤嶺設下埋伏,一躍而起,大多數義軍手舉“狼筅”敲得響聲驚天動地。”
“那些士兵沒見過這樣的兵器,都嚇了一跳。”
“那些戰馬一聽這聲音,都前蹄仰起,把官兵掀落馬下,頓時自相殘踏,被義軍殺得一敗塗地。”
“後來,葉宗留自稱“大王”。”
“就用“狼筅”這種土兵器與官兵周旋,一直打下福建、浙江、江西等好多州、縣,把英宗嚇得坐在龍廷上直打顫。”
“不過後來起義還是失敗了,葉宗留也死在了萬軍之中。”
“第三,火炮。”
“明朝確實有熱武器,不過戚繼光給戚家軍裝備的火炮又稱為“虎蹲炮”。”
“因為其射擊的樣子像猛虎蹲坐的樣子,所以得名。”
“眾所周知,明朝軍隊非常重視火器的使用,並專門成立了配備火器的部隊“神機營”。”
“在與倭寇作戰時,戚繼光發現鳥銃與佛朗機使用起來缺憾極大。”
“鳥銃雖然精準,但是殺傷力太弱,而佛朗機雖然有殺傷力但非常笨重,不利於扛行。”
“於是戚繼光便發明創造了“虎蹲炮”,比鳥銃殺傷力大,比佛朗機輕,便於攜帶。”
“並大量製造配備。”
“根據記載,戚家軍車營火器比為百分之四十四左右,馬營火器比為百分之四十三左右,步營火器比為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輜重營火器比為百分之五十八左右。”
“幾乎每一樣都佔據了大明朝軍隊的一半。”
“其中以輜重營火器比最高。”
“而戚繼光薊州練兵編組的部隊火器數量及比例,是同一時期全世界最多量,也是最高比的火器部隊。”
“同一時期的歐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陣,單一大方陣規模相當於明朝的營。”
“單一規模的西班牙大方陣配付的火器比為百分之二十二左右,且還不含炮兵。”
“島國戰國大名是以備為基本戰術單位,也是相當於明朝的營。”
“一個戰國大名的備的火器比為百分之二十。”
“此時的全世界只有奧斯曼帝國的新軍火器比約在百分之三十以上,還有得一比。”
“不僅如此,戚繼光的最基層戰術單位的車與隊的人員編組與武器配備,可以搭配形成營陣,或是自我獨立作戰。”
“相比其它世界各國的基層戰術單位,較注重大軍陣的互相搭配。”
“獨立作戰的職能相對弱了很多。”
“這是明朝與其它國家在部隊編組上最大的不同點。”
“除了兵器,戚家軍還有陣法。”
“戚家軍赫赫有名的陣法名為:鴛鴦陣!”
“因為浙閩沿海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嘔,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於設伏,好短兵相接。”
“戚繼光針對這一特點,創造了一種新的戰鬥隊形,這種陣形在與倭寇作戰時好像是結伴而行的鴛鴦,於是被命名為鴛鴦陣。”
“這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
“最前為隊長。”
“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
“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
“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
“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
“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
“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從而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
”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長槍手未刺中敵人,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
“最後一名為負責伙食的火兵。”
“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
“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隨時隨地的變陣。”
“當變成兩小陣時,稱為“兩才陣”。”
”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
“當變成三小陣時,稱為“三才陣”。”
“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
“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
“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一次次演練後,終於在與倭寇的作戰中,對倭寇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並一次次的取勝。”
“除此以外,還有車營。”
“戚繼光根據部隊的發展,把步兵、騎兵和“機械化部隊”的分力捏成合力。”
“在鎮守薊鎮後,把步兵、騎兵和車組合成車營。”
“每輛車用四個人推拉,作戰時結整合方陣,步兵、騎兵在方陣之中。”
“敵寇到,先發射火藥。”
“接近後步兵持拒馬器前進,同時有執長槍、狼筅者向敵攻擊。”
“敵寇潰敗,則騎兵追擊。”
“還設定輜重營隨後跟進,負責接應保障。”
“這種組合極為先進,讓敵望而生畏。”
“總而言之,戚家軍的取勝原因很多,謀略、勇氣、兵器、陣法等都不可或缺。”
“但最主要的制勝之道在於——合力。”
“就是把全軍上下的合力、步兵與騎兵的合力、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合力等科學組合,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能,形成打擊倭寇的鐵拳。”
“無論鴛鴦陣還是車營,其精髓均在於—優勢互補,合力殺敵。”
“透過“陣”和“營”把不同計程車兵和兵器組合為一個整體,使長短兵器互補,車、人、馬緊密結合。”
“以配備戈、矛、弓箭之類長武器的兵士,掩護那些配備刀、劍等短武器的兵士。”
“用配備短武器的兵士,救援那些配備長武器的兵士。
“充分發揮整體效能,使“陣”與“營”如同三頭六臂的哪吒,力大無窮,法力無邊,殺倭寇如砍瓜切菜。”
“根據史料記載,倭寇多為武士刀,殺傷力極強。”
“他們中有身手敏捷的浪人,十分強悍,擅長近身格鬥,其陣形常用川字陣或一字長蛇陣。”
“倭寇與其他明軍對決,勢不可擋。”
“可一遇上“戚家軍”,就完全倒過來了。”
“其川字陣或一字長蛇陣根本不堪一擊。”
“驕橫的武士們與“陣”叫板,更是如同雞蛋碰石頭,砸得粉身碎骨。”
“在白水洋戰鬥中,戚家軍一千五百人全殲兩千倭寇,僅犧牲三人。”
“在蔡坡嶺戰鬥中,戚家軍殺死倭寇一千多人,僅犧牲三十一人。”
“在牛田戰鬥中,擊潰上萬倭寇,無一人犧牲。”
“這些實實在在的戰鬥案例,都足以證明戚繼光和戚家軍的偉大。”
江南由衷的感嘆,也是發自內心的欣賞。